曹丞相毁誉参半 现代眼光看并不“丑陋”

   2020-08-14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最近在安阳县安丰乡发掘一座东汉大墓,据一些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认定这就是古籍记载中的曹操高陵。此说一出,这位1800多年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再次浮出水面,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人物。曹操(公元155年~220年),字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最近在安阳县安丰乡发掘一座东汉大墓,据一些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认定这就是古籍记载中的曹操高陵。此说一出,这位1800多年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再次浮出水面,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人物。

曹操(公元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在《三国演义》和传统戏曲里,曹操是一个被定格了的大奸臣,戏台上扮演他的脸谱,酷似丑角形象,因此“白脸曹操”也成了一句民间俗语。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的生平事迹究竟是怎样的?本文将为您略述一二。

“铁面无情”的青年官员

曹操出生于东汉末年一个大官僚家庭。祖父曹腾,是能够左右朝政的宦官集团中的成员,被封为费亭侯。宦官就是“太监”,无法生子,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据说原姓“夏侯”,来路不明。曹嵩的官也当得很大,做到了太尉,是大臣中地位最尊贵的“三公”之一。

尽管曹操出身显赫,但他在年轻时并不是纨绔子弟,而是很有作为的青年官员。他20岁时被举为孝廉,有了做官的资格,当了洛阳北部尉,这相当于京城洛阳一个区的治安官。

那时的洛阳,皇亲贵戚经常横行不法,曹操一到职,就严肃法纪,命人制作了十多根五色棒,悬于衙门左右,申明“有犯禁者,皆棒杀之”。大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依仗权势,违禁夜行,曹操就命部下用五色棒将蹇图活活打死。这一来,骄横不可一世的贵戚们,吓得全都老实了。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曹操获军职———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去攻打颍川的黄巾军,获胜之后,升为济南相。当时济南下辖各县的县官,多半依附权贵,贪赃枉法。曹操一到职,就大张旗鼓整顿吏治,一次就免去了大部分的县官,引起很大震动。违法作乱之徒闻曹操之名,都纷纷逃避,以至“一郡清平”。朝廷后来又提拔曹操为东郡太守,但曹操深感政治太黑暗,就托病归乡,读书游猎,做了一个隐居者。

动乱之中成为一方豪雄

在家隐居了没多久,曹操就因家世显贵,被任命为皇帝的亲信武官———典军校尉,重返洛阳。

中平六年(189年),西凉刺史董卓借着剿灭黄巾军的名义,率大军进入洛阳,废少帝,扶立献帝,后又杀太后和少帝,自封为太师。如此乱政,引起了很大混乱。董卓想稳定局面,就拉拢曹操,上表奏请给曹操升官;但曹操不肯与董卓合流,遂改名换姓,潜逃出洛阳。

曹操到了陈留,就“散家财,合义兵”,拉起一支五千人的队伍,决心讨伐逆贼董卓。

不久,关东各州郡的长官联合起兵,共讨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副盟主。可是联军统帅们惧怕董卓,十余万大军聚集在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不敢向洛阳挺进。曹操激于义愤,带领自己的一支人马向西疾进,与董卓军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大败而归,他本人也受了箭伤。

此后,青州(今山东临淄北)黄巾军发展迅猛,连破兖州郡县。曹操受邀任兖州牧,率军进攻黄巾军,“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军击败,俘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编其精锐,组成了自己的主力军,号称“青州兵”。

这时的曹操,俨然是一个小有资本的军阀了,急欲扩张势力。初平四年(193年)秋,他进兵徐州,包围了郯县。不久因军粮将尽,撤围回军,次年再征徐州。在这个期间,曹操麾下的青州兵所过之处,大肆杀戮,竟至“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从这时候起,曹操的性格上也开始显现其相当残忍的一面。

“战官渡”奠定北方统一大业

董卓败死后,曹操的谋士毛玠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建议,曹操欣然采纳。建安元年(196年)八月,他亲往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献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从此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这一策略,是曹操在汉末群雄中迅速崛起的关键。随后,曹操即被献帝封为大将军、武平侯。

曹操在这一时期成功地进行了屯田,解决了军粮不足的问题。待到兵强马壮后,他便从建安二年(197年)起,发动了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

建安三年九月,曹操东征徐州,擒杀宿敌吕布。同年十二月,曹操亲自率军屯于官渡(今河南中牟北),迎击当时实力最强的军阀袁绍。曹、袁两军开战后,相持近二个月,曹军势弱,日渐不支。

恰在此时,袁绍的谋士许攸投奔了曹操,建议曹操偷袭袁军的粮仓乌巢。曹操依计,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趁夜从小路偷袭乌巢,在四面放火。袁绍闻讯,只派了很少的军队去援救,结果乌巢不保,被曹军“尽燔其粮草”。败讯传来,袁军溃散,被斩首七万余。袁绍狼狈逃回黄河以北。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官渡之战”,此战显示出曹操高明的军事家素质,从此统一北方再无障碍。

“火烧赤壁”成了他永久的痛

曹操此时的势力,朝野已无人可及,于是他废去原先最尊贵的“三公”,恢复丞相制度,自任汉朝丞相。后人称曹操为“曹丞相”,就是由此而来。

待北方基本平定之后,曹操又率军南征荆州刘表。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曹军进至新野(今属河南),刘表病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正屯军于樊城,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撤退。曹操闻讯,亲率五千骑兵从襄阳疾驰三百里,在当阳长坂(今属湖北)将刘备追上,击溃了刘备军,进占江陵。

曹操如此大举南进,意图是相当明显的,就是要完成统一战争。据守江南的吴侯孙权,感到了巨大威胁,就命大将周瑜率军三万,与刘备联军抵抗曹操。

曹操率大军从江陵东下,到达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双方决战一触即发。由于初战不利,曹军遂暂驻乌林(今湖北洪湖东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面对强敌压境,东吴统帅周瑜用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赴曹营诈降,船上装载柴草,灌以膏油,驶至距曹营二里之处时,一齐点火,借风势直冲过去。曹营舟船顿成一片火海,水军溃败。曹操只得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撤回江陵,后又黯然北撤。

就这样,“火烧赤壁”导致曹操的统一战争半途受挫,未能完成“克定天下”的大业,成为他的终身之痛。

人间至尊荣华已经看淡

赤壁之败,并没有影响曹丞相在朝中的权威。不久,汉献帝又册封他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

这个“魏国”并不是独立国家,而是献帝赐给曹操的封地,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献帝还仿照汉初丞相萧何旧例,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

几年后,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地位在刘姓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曹操遂在邺城建魏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旒冕、车服、旌旗之制。此时的曹操,名义上还是汉臣,实际上已与皇帝无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率救援樊城,与关羽对峙。孙权趁机袭杀关羽,劝曹操自立为帝,群臣也都纷纷劝进。曹操自感功成名就,对皇帝这个名号并不热衷,他不想废献帝自立,只是说:“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公元220),曹操率军返回洛阳。当月,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曹操去世十个月后,其子曹丕就以魏代汉,自立为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在病故之前,就写好了两份遗嘱,第一份叫做《终令》,叮嘱要在“(邺城)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意思是要以山上原有的高度为墓基,不要在墓顶封土和种树。稍后一份遗嘱叫做《遗令》,说死后要“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此外,还提到自己藏有一些名香,可以分给婢妾。她们若无事可做,可以学习织席卖钱。这两份遗嘱,主要是主张丧事和善后都要俭朴。

曹操死后葬于“高陵”,这个高陵究竟在哪儿?古代既有说在邺城的,也有说在安阳的,还有说在漳河边埋下了“七十二疑冢”的。其中“疑冢”的说法,晚至宋朝才出现,显然不大可靠。

曹操之子曹丕的《策文》、曹植的《诔文》都描述了曹操的葬礼,说曹操死后葬在邺城之西,入殓时穿的是补过的衣服。《三国志》和《晋书》中,也有司马懿等人护送曹操灵柩到邺城入葬的记载。

曹操的历史功绩不应磨灭

对曹操的功与过如何评价,历来争论很大。关于他的主要功绩,一般认为有三;

一是恢复了北方的农业经济。汉末动乱,百姓流离失所,不堪其苦。曹操重视民间疾苦,就在大办屯田的同时,采取了各种措施,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使农业生产得以恢复。

二是抑制了豪强兼并。曹操在控制了中央政权后,全面推行了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主张:“夫刑,百姓之命也。”起用了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干练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化乱为治”,使“百姓喜悦”。

三是整顿了社会风气。曹操用人不重虚名,要求官员要“明达法理”,厉行法治。他还提倡吏治廉洁,“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在他的提倡下,社会风气大为改变,“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

从总体上看,在曹操治下的北方,政治较为清明,经济逐渐恢复,货币价值稳定,百姓赋税负担相对较轻。他所进行的统一事业,也是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的。若以现代的眼光看,“曹丞相”脸上的丑陋白色,是完全可以去掉了。

至于曹操为什么长期以来背负“奸贼”骂名?这与古代正统史观有关。虽然最终“篡汉”的是曹丕,而并非曹操本人,但曹操生前威仪如天子,完全架空了皇权,被后世一些士大夫视为“篡逆”是不可避免的。此外,他在政治斗争中的一些残酷手段,也一直遭受后人诟病。

 
标签: 丞相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丞相在古代是什么地位 在古代 丞相是什么地位
    丞相在古代是什么地位 在古代 丞相是什么地位
    1、丞相官名,指辅佐帝王综理全国政务的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其地位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2、丞相官名,指辅佐帝王综理全国政务的中央最高行政长官。秦悼武王二年(前309年)秦在春秋时“相”的基础上,始设左、右丞相“丞者,承也;相,助也”(《史记
  • 宰相和丞相一样吗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宰相和丞相一样吗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1、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是丞相。比如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前,皇帝身边重要的官职都可以称为宰相。胡惟庸案后,丞相职位虽然被废除,但是朱元璋设立内阁大学士来辅佐皇帝,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位。2、明朝灭亡后,清朝走进历史的舞台。清朝沿用了明朝
  •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系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系 宰相和丞相的区别和联
    1、性质不同: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2、特点不同:丞相只有一个人;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
  • 丞相的职责与权力 古代丞相的职责是什么
    丞相的职责与权力 古代丞相的职责是什么
    1、丞相的职责: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负责管理军事大计或其他要务,并辅佐皇上处理国家大事。逢有机要事情皇帝召集公卿、二千石、博士共同在御前商议,避免专断。一般政务,则由丞相决定即可施行。皇帝有事,常向丞相
  • 明朝有丞相吗 明朝有没有丞相
    明朝有丞相吗 明朝有没有丞相
    1、明朝初期曾设置过宰相,李善长,胡惟庸算是最后两位宰相的人,但是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以胡惟庸谋反为罪名,将胡惟庸诛九族,九族中有前一任宰相李善长。同时废除宰相制,将宰相的权力分配给六部.,六部直接为皇帝负责。2、这种想法初期不错,但
  • 陈平帮刘邦打天下守江山最终官居丞相得以善终
    刘邦曾经说他战胜项羽最应该感谢三个人,分别是萧何、张良、韩信,并一一指出他们的长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但是在这三个人的背后,还有
    12-31 刘邦陈平
  • 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是谁?刘邦丞相萧何结局如何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刘邦当上皇帝,分封异姓王,封萧何为丞相。直至刘邦死,萧何都是宰相。刘邦分型了异姓王以后,觉得异姓王权力太大,就费尽心机夺回异姓王手中的权利。异姓王反叛谋反逃跑等等诸多
  • 杨敞怎么读 西汉丞相杨敞生平简介 杨敞怎么死的
    杨敞(chǎng)(?-前74年9月20日),字子明,号君平,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曾担任西汉的丞相、御史大夫、大司农等高级官职。为人谨慎。为弘农杨氏第一世祖。是古代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婿。公元前87年,杨敞
  • 中国古代历史的十大丞相 谁才是第一名相?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作为作为最高行政长官,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中,广义上来说,丞相和宰相可以是一个意思,当然在狭义上存在一定区别。自从春秋战国时期设立丞相,一直到明太祖通过胡惟庸一案废除丞相制度,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以下
    12-30 丞相
  • 高力士身为一个太监为何权力比丞相还要高
    几乎在每个朝代都会出现宦官专权,就算是盛世唐朝也不例外,在唐玄宗时期出现了这样一位宦官,他有着高于丞相的权利,深受皇帝和后宫妃嫔的信任,他就是高力士。高力士为何受宠在唐玄宗还没有登上皇位的时候,高力士就一直在他身边辅佐,后来李隆基凭一己之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