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拥兵百万却为何不称帝

   2020-12-06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侄女完婚,从此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曾国藩28岁便考上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侄女完婚,从此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阶。曾国藩28岁便考上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10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士,内阁学士,稽查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但曾国藩并非一路官运亨通。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志得意满的他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谏讽咸丰皇帝处理政事流于琐碎、文饰与骄矜之风,气得圣上咬牙切齿地把奏折甩到地上,曾国藩也因此而差点被杀头!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太平军于金田起义,战火很快燃烧至全国各地。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曾国藩的母亲逝世,曾国藩回乡丁忧守制。恰逢太平军横扫湘鄂豫,形势异常严峻。朝廷下旨其帮办湖南团练,这就为曾国藩创办湘军提供一个有利条件。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曾国藩在其家乡,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命名为湘军。而正是湘军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汗马功劳。曾国藩也因此被清廷封为一等勇毅侯,赏穿黄马褂,戴双眼花翎御赐紫禁城骑马的待遇,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至一品,死后谥“文正”。

曾国藩一生功过,让人争论不休。他率领湘军于1863年攻下南京后,就军事实力而言,已经控制了全国最大的军事力量,就连清廷也望尘莫及。若他振臂一呼,极有可能就可以从满族人手中夺回统治权,而且曾国荃、彭玉磷等10余名湘军将领也曾劝进于他。但曾国藩手书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山高心自知”来表明自己并无反意。

曾国藩为何不造反?他又是如何向清廷表明自己的心迹的呢?最大也最主要的原因是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修身、平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知识分子。他认为“功不必己出,名不必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他认为“人生有穷达,知名而无忧”。曾国藩当初组建湘军的目的很明确:保卫儒学,保卫清政府。在曾国藩起兵时,所发布的《讨粤檄文》打的就是捍卫孔孟之道的旗帜。他认为太平军破坏了孔孟之道,利用西方教会来否定中国的孔孟之道。他号召天底下的读书人来捍卫孔孟之道,捍卫中方文化。

其次,当时曾国藩当时反叛的条件也不成熟,因为清政府对他早有防范。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7月,曾国藩攻下了岳州府,立下了赫赫战功,而清廷只赏给了他三品顶戴,其实他早已是二品朝臣。同年8月又攻陷武汉,一道圣旨,令他代理湖北巡抚。可有大臣密奏:“匹夫一呼百应,此并非朝廷之福也。”在短短的7天之内,湖北巡抚之职易主。后又赏兵部侍郎衔,其实此职并无多大作用,多年前他就居此官位了。湘军攻陷天京后,清廷不准曾国荃800里红旗奏捷,继而又赖掉了咸丰帝生前“取江宁者封王”的许诺,只给了曾国藩一等侯的爵位,同时又追究伪幼天王洪天贵福逃脱的责任。并在天京周围布置满蒙重兵,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的骑兵部署在中原河南腹地。这支部队不同于八旗兵,战斗力极强,时时刻刻监视着东南,使得曾国藩不敢越雷池一步。湘军内部,李鸿章的淮军势力早在太平天国未灭之前就独树一帜了,左宗棠也自立楚军。攻陷天京后,湘军将士人心思归,他们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削弱。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外国在华势力决定扶持清政府。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曾国藩深知洋人的坚船利炮的威力,一旦重燃战火而又得不到洋人的支持,势必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为了消除清廷对他的戒心,他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他先是把攻陷天京的功劳归功于朝廷。他在给朝廷的奏折、给别人的信件中,反复提到这件事情。就是没有提到自己有多大的功劳,甚至动员自己的九弟回乡养病。此外,曾国藩还上书朝廷,要求大量裁撤湘军。在得到批示后,不得不忍痛割爱,裁掉90%的湘军。湘军成立初期,因为没有军饷,他们沿途设卡,靠收买路钱来保证军饷。攻陷天京后,曾国藩立即裁撤厘金局,不再为湘军谋军饷。就这样,曾氏及其代表的湘军集团,较为平安地度过了表面风光、内里危机四伏的政治险滩。

曾国藩没有称帝的野心,他的个人追求是做一个中兴名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客观上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强侵略起到了积极作用。当时,太平天国首都天京虽然被攻破,但是仍有余部石达开所率领的30多万人活动于各地。北方地区也爆发了捻军起义,外国列强还试图从中国获得更大的利益。试想,如果曾国藩反叛,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千万百姓就会经历着更大的磨难。单从这方面来看,曾国藩也算是人民大众的有功之臣。

 
标签: 曾国藩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曾国藩是哪个朝代的 曾国藩介绍
    曾国藩是哪个朝代的 曾国藩介绍
    1、曾国藩是曾国藩是清代。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2、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道光十四年(
  • 曾国藩简介 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
    曾国藩的生平简介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
  • 清朝官史 曾国藩为何不得咸丰帝重用?
    自太平军起事后,咸丰可算是遭够了罪,白天黑夜地翻过来忙,都觉得时间不够。更让他觉得晦气的是,花了那么多力气,成效却越来越低。前线送过来的奏折,不是说这里让人给捅了一刀,就是说那里挨了一棍,久而久之,皇帝的自信心大受打击,都不怎么敢相信自己也
  • 后世对曾国藩评价为何不一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后世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外惭清议,内咎神明
    12-28 曾国藩
  • 清朝名臣曾国藩一生因何事3次想要自杀?
    他被慈禧称为“天下第一正人”;治家严苛;“曾剃头”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如麻;功成名就之时,部下曾劝他称帝;表面风光之下,实际上他终其一生都是战战兢兢,曾经三次自杀……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理学大师,为师为相,立德立功立言,在崇拜者眼中
  • 曾国藩“北漂”为租房闹心 住房是个很大的问题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朋友王继贤到曾国藩所住的棉花六条胡同拜访。王继贤字翰城,是曾国藩的湖南老乡,与曾国藩同为京官,在朋友圈中是著名的“风水大师”。王氏一进曾宅,就连说此地风水不好。京官租房四大特点 注重体面讲究风水京官租房的第一个特点是要求住
  • 曾预言清朝灭亡的人是谁?曾国藩幕僚赵烈文简介
    曾国藩手下最受器重的幕僚赵烈文于同治六年,即公历1867年预言颓废不振的清朝不出50年必亡。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赵烈文发此预言时的1867年是44年,果然没出了50年。赵烈文生于1832年,字惠甫,一字伟甫,江苏常熟人,年少时
  • 揭秘天津教案为何使曾国藩背上卖国贼的名号?
    清朝同治皇帝年间,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事件,天津民众为反抗外来教会的压迫,被迫进攻教会机构,最终导致了数十名外国教徒被杀。事件结束后,清王朝受列强压迫,不得不将犯案的民众处死,处置相关官员,这也造成了人民群众的不满,那么这件惨案的究竟是为什
  • 山西军阀阎锡山的治晋日记 可媲美曾国藩家书
    阎锡山经历中国近代政坛上的风风雨雨,三十多年几经沉浮,始终不倒。蒋介石称阎他是“晋文公”之类的人物。“中原大战”失利后,阎锡山蛰居大连闭门“做学问”,反思自己从政的经验得失,因而诞生了“只记理”的日记,在此后的岁月里,“记理”成了他的习惯。
  • 曾国藩遗嘱的四句话 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
    12-26 曾国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