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世祖司马错论伐蜀 司马迁《史记》是怎么记载的

   2020-02-24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史记》是一部通史,其地域范围不仅包括中国,还囊括了中国周边的国家和民族。因此,在有限的篇幅中,司马迁对于成都历史文化的记述不可能是面面俱到,而只能是重点突出,写下了成都历史上的若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司马错,生卒年不详,夏阳(今陕西韩城)

《史记》是一部通史,其地域范围不仅包括中国,还囊括了中国周边的国家和民族。因此,在有限的篇幅中,司马迁对于成都历史文化的记述不可能是面面俱到,而只能是重点突出,写下了成都历史上的若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史学家司马迁八世祖,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历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

司马错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得蜀即得楚。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马错率军灭亡蜀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领陇西军南下东攻楚国,迫使楚国献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其后事迹不详。

司马迁老祖辩赢张仪

“蜀国”由此变为“蜀郡”

成都作为古蜀国的都城,其历史原本属于古蜀文明的范畴。在成都平原上,经过蚕丛氏、柏濩氏的酋邦时代后,至鱼凫王始建立了古蜀王国。鱼凫王朝之后,成都平原上又依次经历了杜宇王朝和开明王朝。开明五世时,古蜀王国的都城由郫邑迁入成都。从酋邦而国家的数千年间,古蜀文明自成一脉。但是发生在秦惠王二十二年(前316年)的秦蜀之战却彻底改变了古蜀历史,也改写了成都的历史。

话说末代蜀王开明十二世有一个弟弟苴侯被分封在葭萌(今四川广元西南部)。但苴侯私下与巴王交好,与蜀王不合,双方在公元前316年爆发战争。可笑的是,交战双方又都向秦告急。秦惠王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机遇,但在具体方针上犹豫不决。大将司马错主张顺势而攻蜀,连横家张仪则力主全力伐韩,问鼎中原。秦惠王倒是很聪明,他特意主持了一场说辩论赛,辩题是“攻蜀利弊论”。

《史记·张仪列传》记载了这场特殊的辩论的场面和各方的辩词。张仪先说,蜀(成都)并不重要:“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伦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现在放着天下的朝市不去争,偏要去打蜀地,这与王业岂非背道而驰!言下之意,蜀中地理偏僻,文明落后,与戎狄无别,秦国发兵攻蜀,即便赢了战争,也无名可得,无利可图。乍听上去,张仪说得倒也有几分道理。紧接着,司马错提出了与张仪针锋相对的观点,他说蜀虽西僻之国,境内有大量的少数民族,但也算得上是“戎翟之长”,是西南诸侯群雄之首。蜀中内乱,实在千载良机,为秦找到了战争的借口。况且,以秦攻蜀,如同豺狼逐群羊。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蜀的土地和金银财宝,既利国又利民。至于张仪说的无名,司马错也不赞同。秦攻蜀是应苴侯之求,有“禁暴止乱之名”,天下不仅不会以为秦朝贪婪、暴虐,还会觉得秦有功天下,实乃名利双收啊!总之,攻蜀易而无隐患,攻韩、劫天子,则成不义之名且有战败之危!对于君王来说,凡事不过得失二字。司马错的分析句句说到了秦惠王的心坎里。

其实司马错和张仪在军事上的意见相左,说到底是二人对于蜀的地位和价值认识上有高低之别。战国时期,纵横之士以三寸不烂之舌搅动天下,或战或和往往在于唇齿之间。而张仪又是这一特殊群体负有盛名的辩论家。但在这次争辩中,张仪在见识上实在不及司马错。经过激烈的辩论,秦惠王认为司马错所言更符合实际,也对秦国更有利,司马错获得本场最佳辩手。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这里时,是颇为自豪的,因为司马错正是司马迁的八世祖。对于由其祖建议并发动的这场战争,司马迁自是了然于心。

公元前316年,是成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时间点。这年秋天,秦惠王派遣司马错、张仪等率军从石牛道攻入蜀地,开明十二世大败,秦军直下成都。开明王在逃至武阳(今四川彭山)时被秦军追杀。蜀太子逃至白鹿山(今四川彭州)。古蜀王国灭亡,秦设蜀郡。对于成都平原来说,从国家而变为一郡,成都由蜀都变为蜀郡治所。从此,不管秦在蜀地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蜀(成都)已经在事实上被纳入到更宏大的文明体系之中。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对于当时诸侯纷争的天下大势来说,秦攻蜀,进一步打破了诸侯间原本的势力均衡,对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成都的战略地位,司马迁也是承认的,“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因此,公元前316年发生在成都平原上的一场战争,无论是对于成都历史还是中国历史,都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年份。如果没有《史记》这般丰富、准确的记载,人们对于这一历史节点的认识将不会如此清晰。

《河渠书》记载都江堰

解读成都平原何以成天府

约在东汉时期,成都成为公认的天府之国。天府美名天下扬,至今仍为成都人津津乐道。我曾听老成都人骄傲地说,成都这个地方,随便插根筷子,都会发芽。这话说得有底气,听着也提神。不过,要说到成都何以变成天府之地,具有化筷子为竹子的神奇,就不能不感激一个人了,他就是秦昭王时期的蜀郡守李冰。

水与城市文明有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说,水孕育着城市文明。但“水能载舟,亦可覆舟”。成都平原是一个由七条河流冲积而成的扇形平原。但在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前,成都的发展长期受到洪水的困扰,尤其是岷江水患直接威胁成都。唐代诗人岑参就作过这样两句诗:“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石犀》)。那时,蜀王不得不选择广汉、新都、郫等作为蜀都,成都连蜀之中心的地位都不稳固,更别说什么天府之国了。

李冰秉承“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法则,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这才有了今天人们熟悉的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等,对成都起到了防洪、灌溉、运输等多重功能。当然,这里的重点不是要讲都江堰水利本身,而是要透过《史记》看成都。

且看司马迁对此是怎样记载的。《史记》“八书”中有一篇《河渠书》,专门叙述从大禹到汉武帝时期的水利事业发展史。在《河渠书》中,司马迁数次提到巴蜀,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李冰开凿离碓(碓字的本意是环于水中的巨石或小丘),免除了沫水的危害,又在灌县把岷江分为郫江(内江)和检江(外江),流经成都平原。这些水渠可以用来运输,还可以用来灌溉农田,老百姓们都分享到了它的恩赐。好一句“穿二江成都之中”,既形象又准确地描述了成都与二江水乳交融的态势。

对于李冰、都江堰水利工程之于成都的重要意义,《史记》并没有直接的说法。但司马迁在书中要写什么,怎么写,当然也经过了一番掂量和斟酌。因此,可以说司马迁虽未明说,却已说明。这正是司马迁的高明之处。

《货殖列传》赞巴蜀“沃野”富饶独特物流天下

蜀地物产素称富饶,这里有着独特的风物制度和地域风情。对于呼吸过巴蜀气息的司马迁来说,自然也有深刻的体会。《史记》一书较为集中地记载各地地理、物产、风俗喜好的篇章当推《货殖列传》。司马迁是这样记录巴蜀风物的:“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僮。西近邛、笮,笮马、旄牛。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司马迁赞叹蜀中为“沃野”,这并不是一个轻易就能得到的褒奖。

这里盛产的物品有栀子(可入药或染色)、生姜、丹沙(古人炼丹药的原材料之一,也有药用价值)、石头,还有铜铁等金属和竹木等绿色环保材料,以及笮马、旄牛等。这些都是司马迁亲眼目睹到的,史笔落处,尽成山水。当他在多年后写到这些时,想必会忆起在蜀中的难忘岁月,蜀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川、耄耋长者和垂髫小儿,想到他年轻时意气风发的模样。

如今漫步在成都周边的古镇上,随处可见或精美或浑朴的竹编木器。成都人至今仍钟情于栀子花。假如你读过《史记》中的这段文字,那么在这片土地上,你就能感受到从历史中散发出的浓郁风情,体会到历史与现实并不遥远。当然,巴蜀在地理交通上也受到天然的局限,司马迁说它四周闭塞,不过勤劳的蜀人修筑了千里栈道,又与关中无所不通了。《史记》塑造了成都“沃野”的物产形象,也谈到了四川与外界交往的难易问题。

总之,《史记》记录了成都城市史的新篇章,写出了成都的物产资源,反映了成都平原的水利工程。这些为我们认识历史上的成都和成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讯息。除了这些物态的丰富记载外,还有一个成都人让司马迁念念不忘,他就是与司马迁有着相似人生经历的司马相如,我们下期再说。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司马迁什么朝代 司马迁的简介
    司马迁什么朝代 司马迁的简介
    1、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人。2、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是今陕西省韩城市人。司马迁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创作了《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学。司马迁被后世誉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3、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
  • 司马迁哪个朝代 司马迁属于哪个朝代
    司马迁哪个朝代 司马迁属于哪个朝代
    1、司马迁属于汉朝人,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和科学家,汉景帝中元5年(前145年)生于左冯翊夏阳县的一个农村(今陕西韩城县南芝川镇)。父亲司马谈,也是汉代有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生前已开始了《史记》的部分写作,另一代表作品是《论六家指要》。2、
  • 史圣指的是谁 司马迁介绍
    史圣指的是谁 司马迁介绍
    1、史圣是司马迁,司马迁是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2、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
  • 司马迁的历史地位 司马迁的历史地位怎么样
    司马迁的历史地位 司马迁的历史地位怎么样
    1、司马迁的史学界“大咖”地位,不可动摇,因为,《史记》,史学、文学,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文采飞扬,如诗如画,读之如身临其境,手持目读,欲罢不能,大有不读罢不休之感,如此文采名著,怎能不助其霸占史学界,而无人超越!又怎能不在文学界占有其应有
  •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通史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吗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通史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
    1、《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2、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
  • 太史公司马迁梦想 建立一个和平安宁的社会
    一般情况,司马迁在每篇写作结束之时都有一段结语,对上面记录的史实作出评价,开始句为“太史公曰”,但是《史记·平准书》的结语绝大部分却与上文的内容毫不相干,作者抑制不住感情,发了一大段牢骚,阐明自己的梦想,也流露自己的历史虚无主义情绪,表明了
    12-30 司马迁
  • 司马迁的妻子柳倩娘 才貌双全无奈遁入空门
    据民间传说和有关资料,司马迁的妻子柳倩娘是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县北),而且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外孙女,父亲柳振庭是一位诗书画都极好的读书人。柳倩娘貌若天仙颇有才学据民间传说,柳倩娘在父亲的影响下,五岁时随父亲学画,爱在墙上画小动物,十岁时就画山水
    12-26 司马迁
  • 《史记》的独特之处 司马迁专门为寡妇著书立传
    司马迁不仅反对一般的等级观念,还为妇女大唱赞歌——他甚至为巴寡妇清立传这个千古冤案,得从以下一段故事开始:“汉武帝时候,尹夫人与邢夫人同时并幸”,但皇帝不准她们见面。于是尹夫人就主动请求皇帝,说希望见一见邢夫人。皇帝终于答应了她,但却叫另外
  • 司马迁为什么在史记中称英布为“黥布”?
    英布是较早反秦起义的豪杰之一,后跟随项羽,在与秦军作战中英勇善战,屡立战功,破秦后被封为九江王。楚汉相争时,英布叛楚归汉,被立为淮南王,共同攻击项羽。打败项羽,刘邦当了皇帝,英布正式到封地上任,并持有皇帝颁发的印信。汉高祖十一年(前196)
  • 司马迁的四原则 道家经商治国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学术界似乎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是一个重农抑商的国家,其实不全面。春秋战国时代到汉朝,中国的商业已经非常繁荣,而且商人成为了一个横跨政治商业的非常有权力的阶层,其代表多是道家人物,如范蠡等人。司马迁对道家经商治国的经验进行了理论提炼,提出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