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才子阮大铖是怎么死的

   2020-03-04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诗人阮大铖阮大铖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没有很好的身世,却文采出众,权高势大。他著有很多戏曲流传至今,论戏曲,在安徽无人可以与其比肩。出了戏曲外,他还十分擅长作诗,所以后世在提起他的时候,常称为诗人阮大铖。阮大铖剧照诗人阮大铖

诗人阮大铖

阮大铖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没有很好的身世,却文采出众,权高势大。他著有很多戏曲流传至今,论戏曲,在安徽无人可以与其比肩。出了戏曲外,他还十分擅长作诗,所以后世在提起他的时候,常称为诗人阮大铖。

阮大铖剧照

诗人阮大铖流传后世的诗集有《咏怀堂诗集》,这部诗集囊括了阮大铖的绝大部分作品。这些诗词绝大部分是描写景物的诗,多取材于山间小道,草木虫鱼,细细品读,十分富有田园趣味。

如《雷塘》一诗,诗人阮大铖用十分通俗易懂的寓言描述了一副田园山水画。“雷塘无限白杨花”语言质朴平实,似一副白描,将池塘边的景色描述的活灵活现。还有最后一句“春锄争上玉钩斜”,运用拟人的修辞将画面瞬间变得立体起来。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阮大铖是极其富有生活情趣的,寥寥数笔,就将田间池塘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画中。

《郊居杂兴二首》也很能体现诗人阮大铖的风格,这也是一首田园诗。“随意采菱舟,夤缘洲渚傍。”此诗所描绘的是远离喧嚣的郊区有一处湖,叫做东湖,湖面上有采菱的少女,有迷人的湖风。这并不是一首单纯的描述风景的诗,在诗的结尾,“刺多泥复深,采采中怀伤。:诗人用了感伤的笔调来强调劳动人民的辛苦。

总而言之,诗人阮大铖的诗歌造诣是很高的,他的诗歌涉猎广泛,寓意深刻,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阮大铖诗词作品

阮大铖,明末清初人士,籍贯安徽,但其具体出生地如今仍然是个疑问。因为阮大铖早期与阉党勾勾搭搭,后期又叛明投清,所以在历史上名声极坏。其出生地一说是桐城,一说是怀宁,因为阮大铖生平恶行太多,所以两个地方都不愿意承认他是自己人。这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一个奇观。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奇观是很多奸佞之人,文采却不错。

阮大铖剧照

阮大铖就是一个文采不错却品行一般的人,可谓是小人多才。阮大铖诗词作品虽然传世算不上太多,但是精品率却非常高,仅仅看阮大铖诗词作品,完全想不到他会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阮大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收收录在《咏怀堂诗集》里,里面的诗词题材丰富,种类繁多。既有田园诗,也有山水诗,还有些词是托物言志类型的。

阮大铖诗词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用典十分繁多,从中可以看出阮大铖有着深厚的学识。他有一首比较著名的田园诗,叫做《园居诗》。该诗与陶渊明的《饮酒》有异曲同工之妙。“悠然江上峰,无心恬入目”读起来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颇为相似,都有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阮大铖早期的诗,看得出来,这时的阮大铖还寄情于山水之间,无欲无求。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避免的会遭受到历史进程的影响,阮大铖所处的明末正是动荡不安的时期,朝廷之上有派系斗争,民间有农民起义,边境还有满清虎视眈眈,阮大铖在这样的局面中没有把持住自己,所以落得了十分不好的名声。“我居向山曲,草树复纠互。”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阮大铖的矛盾心理。

马士英 阮大铖

马士英阮大铖都是明末人士,这两人在明末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士英官位最高到内阁首辅,阮大铖最高的官位做到兵部尚书。马士英阮大铖这样两个手握重权的人,在明朝末年,前者为国出力直至战死,后者却剃发易服,降了满清。

阮大铖剧照

马士英阮大铖两人同年参加会试,不久之后,二人双双考取功名。不过阮大铖后来和阉党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所以导致被罢官。马士英遇到此时的阮大铖,两个人无话不谈,建立了非常好的友谊。阮大铖才华横溢,学富五车,擅戏曲,有着安徽戏曲第一人的美称,而马士英也十分喜好戏曲,两人可谓是一见如故。仕途不顺的阮大铖十分渴望马士英的提拔,马士英当然没有拒绝。

当时的马士英怎么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个提拔阮大铖让自己背上了千古骂名。阮大铖虽然满腹经纶,诗词双绝,可是人品却非常一般。在明末国破家亡之际,他没有想着拯救万民与水火,而是痴心于政治斗争。马士英则不同,虽然背着提拔恶人的骂名,却一直和清军做着斗争。

崇祯吊死,北方失守后,马士英没有跪地投降,而是率领部下继续活跃在江浙一带,一边与清军交战一边招兵买马。可惜明朝已经完全丧失了民众基础,这样的抵抗并不能挽救败势。兵败后的马士英遁入空门,后来被叛徒出卖,英勇就义。阮大铖则投靠清军,一路上为清军摇旗呐喊,后来病死在征途中。

阮大铖怎么死的

阮大铖,明末清初安徽人氏,其才华在明末是一绝,不仅仅擅长写诗做词,还精通写戏曲。可谓是个全才之人。不过阮大铖却是一个有才无德之人,他的历史评价很差,当时人们提起他几乎各个都是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其千刀万剐。那么阮大铖怎么死的呢?

阮大铖剧照

阮大铖早年学习十分刻苦,有着同龄人少有的聪慧与成熟。当时的私塾先生常常对人说,此子以后必定大有作为。果然如私塾先生所言,阮大铖几年后就考中进士,随后入朝为官。此后的阮大铖平步青云,在官场混的风生水起。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人不可能死于非命,那么荣华富贵的阮大铖怎么死的呢?

阮大铖怎么死的答案很快揭晓。阮大铖所处的时代是明朝末年,当时的明朝已经积贫积弱,腐朽不堪。庙堂之上有东林党和阉党整日厮杀不休,庙堂之下,民怨四起,各地农民起义进行的如火如荼。除此之外,关外的满清也虎视眈眈。满目疮痍的明朝很快就被李自成推翻,大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走投无路,上吊而死。朝野上下顿时群龙无首。此时的阮大铖也没了头绪。国破家亡之际,他做出了一个最错误的决定,投降满清。

那时明军与清军在南京城厮杀数日,最后南京城破,在这时候投降,世人肯定难以接受。投降后的阮大铖不知羞耻,一路上给清军摇旗呐喊。后来清军攻打仙霞关,阮大铖也一同前往,年老体弱的阮大铖不堪舟车劳顿,病死在路上。

 
标签: 才子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徐志摩感情史 民国才子徐志摩的三段爱情
    徐志摩感情史 民国才子徐志摩的三段爱情
    1、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在他留学英国时改名为志摩。他的家境殷实,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并且在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当时外国的风气要比国内的开放许多,所以他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
  • 明朝江南四大才子 盘点明朝江南四大才子
    明朝江南四大才子 盘点明朝江南四大才子
    1、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一般是指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这四个人,唐伯虎当然是最有名的,因为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唐伯虎给人留下了一个风流才子的美名。但是真实的唐伯虎生活并不是那么如意,他20几岁遭遇了父母、妻子和妹妹接连去世,他
  • 明朝四大才子 明朝四大才子有哪些
    明朝四大才子 明朝四大才子有哪些
    1、唐伯虎。唐寅,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2、祝枝山。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与唐寅意气相投。3、文征明。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
  • 大才子纪晓岚一生不得重用的真实内幕!
    之所以说纪晓岚“悲哀”,是因为乾隆对他的评价:“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真不知道纪晓岚当时听到这句话是何表情何心态?乾隆对纪晓岚说这句话的背景是这样的:内阁学士尹壮图指陈弊政,称各省督抚“声名狼藉,吏
  • 才子黄观生于哪个时期?黄观的书法有何特点
    黄观和屈原同是名仕,两人有同样的结局,都是跳江而死。不过后人纪念他们的方式不同,端午吃粽子来纪念屈原,而黄观坟冢却有他忠心与刚正的故事。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黄观简介。黄观,字澜伯,生于朱元璋时期,死于建文帝被夺权朱棣当皇帝的那一天,去世时年
    12-26 才子
  • 明朝才子解缙涉嫌考题泄密 将殿试内容透给同乡
    科举考试,决定古代读书人一生命运的大事,是件很严肃很正经的大事,然而,该项制度虽然很严肃很正经,但如果掌控科举制度的人不严肃不正经,就会让科举的可信度大大降低,甚至千百年后还留下话柄。大明朝的科举考试,也是国家教育制度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 风流才子唐伯虎是怎么死的?
    唐伯虎是自然死亡。唐寅(1470?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史等。吴(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于商人家庭,居吴趋坊,和文徵明同岁而略长数月。少有俊才,博雅多识,与张灵友善。初学画于周臣,后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结
  • 揭秘历史上真正的风流才子唐伯虎是什么样的
    几百年来,唐伯虎已经成了风流才子的代名词。一出“唐伯虎点秋香”不知倾倒了多少人,而唐伯虎的风流故事也不知被演绎了多少次。在我们的眼中,他永远是那么的机智、有才、幽默、风流、帅气、乐观,可事实呢?很多影视剧里都说唐寅生长在一个富贵之家,是个典
    12-24 唐伯虎
  • 明代大才子汤显祖竟以性病为荣 还要写进诗文里
    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汤显祖写了一组七绝,共十首,寄给他的好友,当时处在病中的屠隆。汤显祖的这组诗题名为《长卿苦情寄之疡,筋骨段坏,号痛不可忍。教令阖舍念观世音稍定,戏寄十绝》。所谓“情寄之疡”,即为当时“梅毒”的雅称。你把感情寄
  • 揭秘明代科举考试 才子唐伯虎竟曾经“作弊”
    每年的高考为了防止作弊,管理非常严格,现代高考更是为了防止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作弊手段,而进行了极其严格的把控。其实高考作弊在古代也存在,古代高考为了防止考生作弊,也是如临大敌。贡院考生“装备”大全根据南京地方志资料显示,古代高考的考生们有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