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他把生机让给了哥哥?

   2020-05-2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

在《后汉书·孔融传》中记载了另一件事,挺有意思:

俭亡抵于褒,不遇。时融年二六,俭少之而不告。融见其有窘色,谓曰:“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之。后事泄,国相以下,密就掩捕,俭得脱走,遂并收褒、融送狱。二人未知所坐。融曰:“保纳舍藏者,融也,当坐之。”褒曰:“彼来求我,非弟之过,请甘其罪。”吏问其母,母曰:“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乃上谳之。诏书竟坐褒焉。融由是显名,

俭,是汉末的一位官员名叫张俭,此人因为正直,得罪了当时的十常侍之一的侯览。侯览于是下命令给下面的州县官员,逮捕张俭。张俭和孔融的哥哥孔褒关系不错,于是逃亡到孔家,希望孔褒能够收留自己。可是,当时孔褒出门去了。张俭因为孔融年轻,只有十六岁,就不告诉他,想再逃亡。可是孔融却看出张俭一脸窘迫,应该是遇上了困难。于是,孔融作主,说:“我哥哥虽然在外地,可是我就不能招待您吗?”就把张俭收留在自己家。

可是,窝藏罪犯的事情还是被泄露出去了,州县官员秘密到孔家抓捕张俭。孔融得到信息,通知张俭逃走。州县官员就把孔褒和孔融给抓了起来。当时,州县官员不知道要判谁有罪。孔融主动表示:“收留张俭窝藏罪犯的人是我,应当是我有罪。”可是哥哥孔褒却说:“张俭是来投靠我,不是弟弟的罪过,我心甘情愿接受惩罚。”官员又问孔融兄弟的母亲该如何处置。母亲竟然也说:“家中的长辈管理家事,我作为母亲,自然罪责在我。”全家人都争着想死,当时郡县官员难以裁断,就向朝廷禀报。最后由皇帝下诏,判处孔褒有罪,而孔融也因此名声大震。

如果说,儿童时期的孔融让梨,只是把吃大梨的机会让给了兄长,而少年时期的孔融,则是把活命的机会让给了兄长。

孔融在当时做出了两个决定。第一个是代替哥哥收留来人。不管这个人是普通百姓,还是朝廷罪犯。只要是哥哥的朋友,只要是求到自己门下,就出手相救,甚至是为了他人得到牢狱之灾,也毫无怨言。

当初让梨,是因为按照“法”,按照不成文的规矩,大的梨子要给兄长吃。那么收留张俭呢?孔融难道没有事先就没有猜想到张俭可能是朝廷罪犯?不是。在孔融心中,道德高于法律,法律或许会因为奸佞(比如十常侍),而枉杀忠良,可是道德却存在世人心中。

孔融的第二个决定,更是把生死置之度外。孔融完全可以说张俭是哥哥的朋友,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收留了张俭,推卸责任,何况事实是孔融一开始确实不知道张俭有罪。但是孔融没有那么做。孔融不是一个出卖兄弟,出卖朋友的小人,即便是为了自己,为了活命,也不做如是行径。这一点和“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曹操之流,实在是有天壤之别。

既然孔融为人率性,不是那种虚情假意的人,而在生死关头,也都能以道德自励,以情义为重,那么当初让梨这样的些许小事,就在情理之中了。

 
标签: 孔融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孔融让梨后续 孔融把活命的机会也让给哥哥?
    在《后汉书·孔融传》中记载了另一件事,挺有意思:俭亡抵于褒,不遇。时融年二六,俭少之而不告。融见其有窘色,谓曰:“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之。后事泄,国相以下,密就掩捕,俭得脱走,遂并收褒、融送狱。二人未知所坐。融曰:“保纳舍藏
  • 辱祢衡诛孔融杀崔琰 曹操为何对名士下毒手?
    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时局混乱、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曹操之所以能够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最终脱颖而出,统一中原,纵横朝野,把持政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收和笼络文人名士,是曹操在用人机制上的一项重要
    12-23 曹操孔融
  • 揭秘孔融为何被曹操所杀?不孝只是借口!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也是汉末的大名士。在文学史上是“建安七子”之首。孔融于建安元年投靠曹操,历任少府等职,但在建安十三年,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将孔融杀掉了。孔融认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好比装了物体的瓶子,只要把物体倒出来,父母和子女就没有关系了
    12-20 曹操孔融
  • 孔融4岁让梨后因却因不孝言论被曹操处死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这个一直以来被我们当作楷模的人物,却有着鲜为人知的“劣行”。建安元年,袁绍之子率兵把孔融围在青州,形势危在旦夕。孔融害怕有损其处变不惊的名士形象,仍饮酒作诗从不督战。直到敌军破城,他才仓皇出逃,被丢下的妻子和孩子
  • 揭秘曹操为什么以不孝之名杀孔融
    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是孔子的传人,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文学家,最后因为太过于直言和不会收敛锋芒等原因死于曹操之手。孔融有很多故事流传了下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雕塑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说的是当时只有四岁的孔融,在父亲让他和其
    12-16 孔融曹操
  • 孔融的结局 揭秘历史上孔融悲惨命运的结局
    孔融的结局:孔融,东汉名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是孔子的二十世孙。这样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他的命运又是如何的呢?东汉末年,时局动荡,社会思潮渐趋解放,儒家思想已经不能完全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了。孔融虽然身为圣裔,自幼习儒,但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
    12-15 孔融
  • 吃个梨都要让的孔融 最终竟因两大原因被杀
    我们在小的时候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讲一些小故事来教我们好多东西,有没有感觉几乎每个名人都有一个小故事,如果说起来,那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总之每个名人的小故事都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今天就不说其他的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我想大家倒着都能说下来了吧,今天
    12-09 孔融
  • 让梨的孔融不是好父亲 为逃命丢弃两个儿子
    终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随着城中的一阵喧闹,敌军攻进了城内。此时此刻,这个一生不肯正视现实的狂狷书生,才在几名亲兵的掩护下,狠心地丢下了妻子儿女,在茫茫夜色中逃出绝地。可怜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只得用自己的生命为这个不争气的丈夫和父亲殉难了,
    12-06 孔融
  • 孔融不只会让梨 还抛妻弃子崇尚不孝和吃人肉?
    也许在很多人的童年时光里,都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故事过来的,其中“孔融让梨”应该是大家最熟知的一个。很多家长给孩子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都是教导自己的孩子要懂得谦让、为人大方,有礼貌。一直以来,孔融一直以楷模的形象示人,给人们的印象是足以改变历
  • 曹操那么爱才 可是为何又要杀死名士孔融呢?
    曹操是历史上有名的枭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挟天子以令将诸侯,就是小皇帝也恭敬他三分。如此高的权威,又有谁不服呢?孔融是孔圣人的后代,据说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一代名儒。自然也继承了家里的优良传统,学问渊博,诗赋俱佳。并且刚正不阿。曾多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