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 只是有预谋的演了一场戏

   2020-09-05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清代诗人查初白“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的诗句,与岳蒙泉“皇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的诗句异曲同工,其实,都是表明“陈桥兵变”是有预谋的。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句暗示呢?陈桥驿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否真有预谋呢?陈桥驿,位于河南省

清代诗人查初白“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的诗句,与岳蒙泉“皇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的诗句异曲同工,其实,都是表明“陈桥兵变”是有预谋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句暗示呢?陈桥驿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否真有预谋呢?

陈桥驿,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东南的陈桥镇,西南距开封市四十五里,因驿北有陈桥而得名。后周禁军的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此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中国历史,在小小的一个驿站被彻底改写。

五代时,当时是后周大将赵匡胤屡立战功,官至殿前都点检,统领禁军。他还兼任宋州(今商丘县南)归德军节度使,防守都城汴京。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驾崩,他的七岁儿子柴宗训继位。这样一个年幼无知的幼年皇帝,是无法继续完成统一大业的。手握禁军兵权的赵匡胤,便当仁不让地站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改写历史。

赵匡胤轻易夺得政权,旧史书归因于“人望固已归之,于时主少国乱,中外始有推戴之意”;宋王朝君臣也称是“本朝以揖让得天下”。可是,历史记载也有破绽之处,在赵匡胤陈桥兵变前,据说,他的母亲、姐姐以及政敌韩通之子、学士陶谷等都在不同角度窥测赵匡胤将返朝称帝,汴梁民众也有风传,“及将北征,京师喧言,出师之日,将策点检为天子”。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因此,几十年后,郑州知府李淑因作“弄耜牵车晚鼓催,不知门外倒戈回”的诗句而获罪罢官。

再回到显德七年(960年)的正月初一,当时后周朝廷再次接到了来自镇、定二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边防急报:契丹和北汉合兵南下,意图中原。宰相范质、王溥和枢密使魏仁浦未加核实,便急匆匆地决定派赵匡胤率殿前司军北上抵御。他们不知道,所谓的辽军南侵的消息,不过是赵匡胤集团制造的谣言,作为实现改朝换代阴谋的一个步骤罢了。

与这个谣言一起满天飞的,还有“点检作天子”的说法。孤儿寡母,主少国疑,政出多门,再加上“点检作天子”的“神符”,怎么能不引发自以为承天命的都点检改朝换代的野心呢?《宋史演义》也曾说:“借北征事瞒人耳目而已”。蔡东藩撰写演义小说,于此提出种种疑问,他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史家但言非宋祖意。吾谓是皆为宋祖所欺耳。”接着他提出,契丹和北汉何以不闻深入?点检作天子之谣,自何而来?何来黄袍?在赵匡胤称帝时,何以首赏功臣?……“足见宋祖之处心积虑,固已有年”,类似这种看法,也见于部分通史和专著,陈登原认为这是阴谋,“所谓陈桥兵变,真曹丕所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者也。”在这种形势之下,孤儿寡母所能做的只剩下拱手让出江山了。

在这次兵变中,赵匡胤洞悉了整个后周朝廷的形势,准确把握了改朝换代的难得机遇。首先,他为兵变大造舆论,很好地起到了蛊惑人心的作用,为日后受禅代周奠定了舆论基础;其次,制造契丹入侵的谣言,使得自己能把兵权迅速掌握手中,并带离忠于后周的侍卫司部队控制的京城;其三,黄袍加身、将士拥立,由于事先的精心筹划,演得丝丝入扣,忙而不乱。而兵变之后的政变几乎没有流血就和平取代了后周政权。这点是前朝兵变领导人没有做到的。因而,这场兵变加政变也就得到了上至原后周大小官吏,下到开封黎民百姓的支持拥护。

陈桥兵变是有史可查的,正是这次兵变才使赵匡胤如愿以偿当上皇帝。但它是赵匡胤预谋、一手操纵的,而是非功过自将留给后世的人们评判了。

宋太祖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一举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让饱经战火之苦的百姓终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标签: 赵匡胤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赵匡胤上位经过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赵匡胤上位经过
    1、当时的王朝是后周,赵是一员大将,很受周世宗的信任,在一次远征时,战胜后喝了很多酒,几个谋士把皇袍披在他身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2、后周显德六年(959),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
  • 赵匡胤是陈桥兵变的唯一被强迫者?兵变的起因
    从古至今,只要翻阅有关宋史的资料,看到北宋得国一段,绝无例外都记载着这样的史实——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得七年(公元960年)元旦日契丹来犯,庭议命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兵迎敌。初三日,大军出开封,天黑以前驻军在开封城东北40里的陈桥驿,当
    12-31 赵匡胤
  •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目的
    虽然赵匡胤当上了皇帝,但如何使国家长治久安,避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如何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避免重蹈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覆辙,一直是他深思的问题。宰相赵普屡次进谏,请宋太祖撤去石守信等人的禁军职务,宋太祖总是不答应。赵普抓住机会
  • 一代明君宋太祖为何要怒责宋白 宋白做错了什么
    宋太祖是一代明君,也是一个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的人,更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可以说对于很多事情都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识,想要欺骗一个这样的君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宋太祖属下的臣子们都忌惮宋太祖,很多事情都不敢做的出格,《宋太祖怒责宋白》就讲述
  • 赵匡胤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孙而是传给赵光义
    961年杜太后病重,召赵匡胤与赵普至病榻前,问及太祖,江山如何得来,太祖泣答,因祖宗庇佑,杜太后摇头,你的天下是因为周世宗(即柴荣)让幼子(即柴宗训)当皇帝而带来的,如果周王朝有一个成年人当皇帝,天下哪里会归你所有,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
  •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兵不血刃达成目标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是发生在宋朝初年。赵匡胤是发动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统一天下以后,赵匡胤觉得手下的武将也有可能会出现自己这样的情况,也就是被部下拥戴黄袍加身。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赵匡胤导演了杯酒释兵权一幕。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就是一个开国君主
  • 忘恩负义 赵匡胤对救命恩人竟然痛下杀手
    后周时,张琼隶属于赵匡胤的帐下,以骁勇闻名,曾冒死救过匡胤的性命,因此甚得赏识。太祖即位后,擢典禁军,累迁为内外马步军都军头、领爱州刺史。光义迁开封尹臣,代为殿前都虞侯,迁嘉州防御使。当时军校史珪、石汉卿正逢受宠,但张琼却屡次折辱他二人,因
    12-31 赵匡胤
  • 史上亡国之君后周恭帝柴宗训 本无赵匡胤什么事
    若说起后周,大家最熟悉的只怕不是柴荣而是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进。柴进乃是皇族后裔,仗义疏财,能文能武,宋江与之比起来,其实就算是土鳖。不过,这些都是小说家言。想怎么编怎么编,硬要让看不出有什么本事的宋江做老大,读者也没办法是不是?只是,咱今不
  • 赵匡胤改造强抢民妇好色官员的惊人手段
    最后,赵匡胤问道,被抢民女所嫁的丈夫是干什么的?百姓如实回答说,是乡下种田的农民。宋太祖说:“她原来的丈夫只是个农民,李汉超是朝廷重用的显贵大臣,因为喜欢你女儿才娶她,你应该高兴,虽然只是做小老婆,但是,跟了他,你女儿一辈子荣华富贵,不比嫁
  • 宋太祖遭顶撞怒砸大臣门牙 怕写上史书忙道歉
    ●【北宋】 张霭:“但有史官在耳!”——《夜航船·卷六·选举部》【背景介绍】宋太祖赵匡胤在夺取了天下之后,不知不觉中也染上了放逸的毛病。而宋太祖手下有个大臣叫张霭,性格刚直倔犟,经常直言劝谏皇上,有时还把皇上弄得下不来台。一次,宋太祖正在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