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如何提高行政效率 让军机大臣们跪着“承旨”

   2020-11-0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紫禁城的乾清宫广场西侧,靠近隆宗门,有一排简陋的平房。与金碧辉煌的宫殿相比,它颇显寒酸,游客们也大多会忽略它。然而,别看它不起眼,它却是大清帝国一百八十余年的决策中枢——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起因于一场战争军机处为清朝独有,首创者乃雍正帝。雍

紫禁城的乾清宫广场西侧,靠近隆宗门,有一排简陋的平房。与金碧辉煌的宫殿相比,它颇显寒酸,游客们也大多会忽略它。然而,别看它不起眼,它却是大清帝国一百八十余年的决策中枢——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起因于一场战争

军机处为清朝独有,首创者乃雍正帝。雍正为何要设立这么一个机构?根本原因是想有效发挥君主集权的优势,有此动念的起因是一场发生在帝国西北边陲的战争。

事情起于雍正二年(1724年),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叛乱,被年羹尧、岳钟琪荡平。罗卜藏丹津逃亡准噶尔。准噶尔是清廷的老对手了,康熙皇帝披挂上阵,三次亲征准噶尔。雍正四年,内政整肃完毕,皇帝准备对准噶尔用兵。

雍正七年,战争爆发。军情如火,需立即处理,且必须保守秘密。但当时的政治机构却不尽如人意。清承明制,以内阁为国家行政中心。内阁设于紫禁城太和门外的文渊阁附近,而雍正皇帝在养心殿处理政务、就寝,两者相距一千余米。宫禁重重,手续繁多的处理流程,极易延误时机;而军报到京,先经内阁,也容易泄露机密。于是雍正以需要一个密近的处理机关为借口,在隆宗门一带的墙根搭建了一排平房,始称军需房,后改称军机房,又改称军机处,遴选心腹允祥、张廷玉、蒋廷锡三人秘密办理军务。

打开故宫地图就能发现,隆宗门位于乾清门广场以西,正北面就是雍正皇帝的寝宫——养心殿,两者相距不足五十米。一千米到五十米,从内阁到军机处,距离的缩短意味着政务处理的快捷,也意味着权力向皇帝集中。

军机处的房子,和宫墙之间有两米空隙。据说这里曾有一条通往养心殿的专用通道。这条路穿过宫墙,经过御膳房,直达养心殿。如今御膳房的宫墙依然留有通道的痕迹。心急的雍正皇帝将军务处理中心迁到自己附近还不够,还要凿出一条便捷往来的孔道。雍正的亟亟求治之心,乾纲独断之望,显露无遗。

军机处如何高效办公?

西北战事结束后,雍正并未撤销军机处,反而在第二年增设办理文书事务的“小军机”——军机章京;雍正九年,又铸军机处印信,储于大内。一个临时机构,为何能存在如此之久,影响如此之大?因为皇帝藉着军机处,掌握了“乾纲独断”的技术,破解了集权统治的难题。

军机处创设之后,早先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徒具虚名,议政王大臣成为了虚衔,无应办之事,有名而无实,在乾隆年间最终被裁撤。南书房虽仍为翰林入值之所,但已不参预政务,主要负责文词书画。

养心殿的西暖阁,是雍正皇帝处理政务,批阅奏章的地方。墙壁上悬挂着一副雍正手书的对联,十分醒目: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皇帝不加掩饰地表达了他对集权的渴望。那么,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秘密在于军机处的三个字:“勤”、“速”、“密”。雍正追求高效。军机处甫一成立,雍正皇帝就规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须在当天完成。即便一天的奏折多达几百件,也必须连夜处理完毕。皇帝如此严格要求,军机大臣的工作就很辛苦了。凌晨3点,紫禁城内一片漆黑,唯有军机处值庐中灯火通明。不过,最辛苦的人不是军机大臣,而是负责撰拟谕旨和管理档案的军机章京。军机处成立后,权责日重。举凡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事务,莫不经过军机处,单凭几个军机大臣已经处理不过来了。于是军机处成立的第二年,就增设军机章京。起初军机章京无定额,从内阁中书、笔贴式等官员中选调。嘉庆四年(1799年)起,定军机章京满汉各十六人,分为满汉各两班。每班的领头称为“达拉密”,由他领着章京们在军机处值班。通常情况下,满汉章京轮流值日,每班值两日。即便是大年初一,军机处也要当差入值。

军机处最强调效率与速度。军机大臣的工作流程,生动地描绘了这里的“速度与激情”:军机大臣入值后,约莫五六点钟,天刚蒙蒙亮,就要去养心殿面见皇帝,聆听皇帝对政务的处理意见,这叫“承旨”。皇帝在征询军机大臣对政务的意见后下达指示,军机大臣就会急匆匆赶回五十米以外的军机处,将皇帝的意思“述旨”给军机章京,章京们走笔如飞,执笔“拟旨”。军机大臣拿着拟好的谕旨,再赶回养心殿报皇帝批准。一来一去,不过一个时辰,许多政务就处理完了。

 
标签: 雍正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雍正皇帝怎么样 雍正皇帝是怎样的人
    雍正皇帝怎么样 雍正皇帝是怎样的人
    1、雍正可以说是一位明君,治理国家的能力很强,但是雍正也有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因此犯下了许多错误。在明代,他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如果没有雍正,会不会有后面的乾隆盛世还两说。2、首先,雍正设立的军机处化简了繁琐的政务,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进一步
  • 雍正皇帝怎么死的 雍正到底怎么死的
    雍正皇帝怎么死的 雍正到底怎么死的
    1、暴死。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猝然去世。雍正皇帝死的十分的突然,无论是他的皇后皇子,还是身边最得宠的大臣都没有丝毫心理上的准备。2、据雍正朝大学士张廷玉的《自订年谱》中记载,雍正帝在临终之前,没有丝毫一病不
  • 清雍正时期瓷器用什么青花料 清雍正时期瓷器用怎样青花料
    清雍正时期瓷器用什么青花料 清雍正时期瓷器用
    1、雍正青花的钴料大多用浙江所产的青料。这点可以从文献上得到确认。明代万历以后,官窑青花器的精品开始采用浙江所产的青料,从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可得到证实。 2、这种以浙料为贵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乾隆时期。例如清《南窑笔记》比较详细地记载
  • 雍正的温裕皇后是谁 雍正的温裕皇后是哪位
    雍正的温裕皇后是谁 雍正的温裕皇后是哪位
    1、原型是孝敬宪皇后。孝敬宪皇后(1681年6月28日-1731年10月29日),生于康熙二十辛酉年五月十三日,乌喇那拉氏,雍正帝原配妻子,满洲正黄旗人,内大臣费扬古之女。2、康熙三十年(1691年)被康熙帝赐封给当时的皇四子胤禛为嫡福晋。
  • 揭秘雍正即位后为何重用允禩 其中有何玄机?
    一般来讲,皇帝驾崩,若嗣君年幼,则挑选辅政大臣或顾命大臣以佐之,清朝最著名的就是康熙年间的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还有就是同治登基时的八位辅政大臣,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肃顺为首。长君继位之后,又有不同,比如雍正登基
    12-31 雍正
  • 雍正和乾隆为何不用清官而大肆使用“贪官”
    有人认为清代多贪官缘自俸禄过低,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雍正养廉并没有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而没有养廉的康熙朝恰恰清官不少,说明官员的道德人品和社会风气也很重要,只有将道德风气的砥砺、导扬与合理的制度保证相结合,方能收到实效。吏治腐败问题是历
  • 年妃 雍正最宠爱的妃子 不是含恨而死
    《甄嬛传》中的年妃恃宠而骄,帐着显赫的家势和皇帝的宠爱在后宫横行霸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得知自己宠冠后宫多年是因为皇上为了安抚年式一族,虽独宠多年但是一直不孕竟是因为皇上为了平衡前朝势力而不让她生有子嗣后,伤心欲绝,撞墙而死。死前的一句“
    12-31 妃子雍正
  • 齐妃 为雍正生下唯一存活女儿的妃子
    齐妃是雍正皇帝的妃嫔之一,也是雍正妃子里少有的汉人妃子,她父亲是知府李文烨。在雍正还没登基之前,就进了当时的雍亲王府,成为侧福晋。齐妃早期也颇受雍正宠爱,在十年间为雍正生下四个孩子。儿子有弘盼,弘均,弘时,不过三个儿子,只有弘时活了下来。还
    12-31 妃子雍正
  • 雍正皇帝死亡之谜 曹雪芹为爱情下毒致死?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时,白天还在照常理政的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猝然去世。按照《上谕内阁》等官方记载,早在雍正七年,皇帝就得了一场大病,此后虽好转,但身体一直未完全康复。雍正十三年八月后,雍正病情加重,但始终没有停止政事。八
  • 雍正为何要除掉功臣年羹尧
    年羹尧、隆科多本来是雍正对付胤禩集团的两把利刃,没想到先于胤禩集团走向覆灭。到底原因何在?以往一些清史研究者多以年羹尧、隆科多“骄纵不法”作为唯一的答案,这是不准确的,也没有道出年、隆遇难的真相。雍正为了制衡胤禩、胤禟、胤禵,搞了一些政治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