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为何力排众议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2020-08-14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早在清朝乾隆时代,清军平定西域大小和卓叛乱,收复全部土地。喜欢别出心裁的乾隆皇帝把西域命名为新疆。其实,新疆一点都不新,这是一片自汉代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清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中亚细亚的安集延国派将军阿古柏入侵我国新疆,攻占南路八城

早在清朝乾隆时代,清军平定西域大小和卓叛乱,收复全部土地。喜欢别出心裁的乾隆皇帝把西域命名为新疆。其实,新疆一点都不新,这是一片自汉代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清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中亚细亚的安集延国派将军阿古柏入侵我国新疆,攻占南路八城,不久又占领了北路的乌鲁木齐和伊犁地区,并于同治六年悍然宣布成立“哲德沙尔汗国”。为了达到永远占领新疆的目的,阿古柏又公然开始在新疆各地征收地税,命令祖居这里的各族人民一律遵照安集延人的风俗,“光顶圆领”,剪去发辫,改变服装,意味着新疆已是安集延国领地。此时,沙俄也开始插手新疆事务,公元1871年7月,沙俄军队越过边境,侵占了伊犁九城地区,“设官置戊,开路通商,晓示伊犁永归俄辖”,并对清政府谎称“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而远在大西洋的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中国西北。

就这样,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新疆,面临着从大清国的版图上消失的危险。

而恰在此时,日本入侵我国台湾,西北边疆和东南海疆同时告急,于是,引发了清廷一场“海防”与“塞防”的大辩论。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坚决主张放弃新疆;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坚决主张收复新疆。而主持这场大辩论的是垂帘听政的慈禧皇太后。

当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向慈禧太后上奏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而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却说:“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左宗棠此时虽坐镇西北,但他对于大清朝的国防形势了如指掌,因此他说,“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古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古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在左宗棠看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冠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腴疆拱手让给别人,岂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民族情感在左宗棠心里最为浓烈,最为深刻,当民族最危急的时刻到来之际,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为和平而战,为捍卫民族的光荣而战,直到最后胜利。看起来是“海防”与“塞防”的分歧,是两个人的辩论,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比,实质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面对滚滚硝烟笼罩天山南北,一个是要尽快扑灭硝烟、平息浩劫;一个是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

自古以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而湘鄂多坚毅不拔之人。江淮平原,水乡曲巷,则人性柔和也在所难免。在这场朝廷大辩论中,身为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在台湾被日本入侵之时,强调“海防”的重要不无道理,但是,这位大清国的三朝元老重臣此时却犯了一叶障目的错误,强调了“海防”而忽视了“塞防”,以至于忽视了整个中华民族利益。李鸿章在晚清的外交事务和海防战线虽然多有建树,但此次却站在狭隘的国家主义立场上,阻止收复新疆,无疑成为了李鸿章一生最大的污点。

当时,朝廷上下大都支持李鸿章的“海防”观点,只有大学士文祥和湖南巡抚王文韶二人支持左宗棠的“塞防”主张,堪称少数派。而慈禧在关键时刻最终却力排众议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使左宗棠得以率兵西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左宗棠率军就打败了安集延国的入侵者,消除了所谓“哲德沙尔汗国”的毒瘤,收复新疆所有失地,并正式在新疆建省,保持了中国领土的完整,有效的防御了沙俄的侵略和扩张。那么,一贯在外交上小心谨慎的慈禧为什么支持左宗棠等少数派收复新疆呢?

首先是慈禧认为左宗棠说的理由更充分

左宗棠认为,对于国家的安危,“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不得偏废其一。这从他的上奏朝廷“万言书”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左宗棠对于整个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以及收复新疆的迫切性,时刻保持的清醒认识。以下是从“万言书”中摘录下来并翻译成白话的几段译文,以飨广大网友:

一、新疆的面积很大.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非常重要。依我说,凡是祖国的领土,一寸土地也不能轻意让给外国人,不要说这六分之一的广大肥田沃土了。

二、有人说人家有洋枪洋饱,咱们打不过人家。我以为只要整军精武,严明纪律,精求枪炮,发扬敢打敢拼的传统.必然可以转弱为强.打败这两个劳师远征的敌人。

三、新疆与西北各省,乃是华夏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人失去了四肢,他还能好好地生活么?也许李少荃(鸿章)不要四肢还可以活着……

四、李少荃说,“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间始归版图”。这种说法实在是数典忘祖!早在周、秦、汉、唐时代.已有西北,并有了隶属关系。纵观历朝各代,每当国家衰亡时,总是最先丢失西北,为了保住东南,结果导致全民族的灾难。因此,只有保住西北,才可控制东南;光想保住东南,不但保不住东南,势必最后连西北都失掉。

五、由于清高宗乾隆皇帝平定了西北叛乱,削平了准噶尔部,兼定了回部,并且开新疆,立军府第一系列措施之后,才使关内一百多年来“无烽燧之警”,老百性过着安稳日子。这么巨大的功勋伟绩,李少荃却视而不见,不知是何居心?

六、新疆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到处是土肥泉甘,物产殷阜,绝不是李少荃所说的“数千里之旷地”。历朝历代,每当国家衰弱时刻,总会有一些目光短浅的人提出要放弃新疆这块宝地。当年乾隆皇帝出兵时,也有人反对,说是得不偿失,说什么,取之虽不劳,而守之或太费’。那时龚自珍曾痛斥这些人是“浅见愚识”,是一些“下里鄙生”……

其次是慈禧对于左宗棠为人处事风格十分了解

慈禧深知左宗棠在事关大清国整体利益上从不让步。比如,曾国藩在一次处理“天津教案”时滥杀无辜,向洋人示好,换来的却是侵略者的步步进逼。左宗棠勃然拍案而起,大声疾呼说,“中国有萧墙之忧,各国岂独无池鱼之类!”为此与曾国藩这位朝廷重臣一时失和。左宗棠主张用战争换和平,用战争维护国家的统一。因此,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强硬主张,在慈禧看来,危急关头更能显示忠臣良将的忠君爱国热忱,考验出他们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第三是慈禧身为旗人,十分清楚大清国的“祖制”

慈禧明白清王朝本身以少数民族尔入主中原的王朝,必须吸取明朝不注意周边少数民族因而亡国的教训,因此一直非常注意在蒙古、新疆等地搞怀柔、羁愫政策。新疆不稳会导致其他地区的骨牌式的连锁反应。何况这时台湾危机也可以派人解决。于是,在光绪元年六月,即公元1875年6月,慈禧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同时以沈葆桢、李鸿章分别督办南、北洋防务。左宗棠争取到了用兵新疆的权力,终于在公元1876年,率六万征西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新疆。西出玉门关之时,左宗棠带上自己的棺木慷慨悲歌出关西行,以示与沙俄等侵略者决一死战。

左宗棠携棺西征、决一死战的顽强斗志极大地鼓舞了六万西征将士。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收复了新疆全境。综观左宗棠的一生,最显辉煌的经历便是收复新疆这六分之一的国土。当然,左宗棠之功不仅在于收复新疆,还在于他倡导建设新疆。他的好友、时任浙江巡抚的杨昌睿在恢复新疆建省之后来到这里,所到之处,百鸟齐鸣,杨柳成行,人车熙攘,百业兴旺,当即吟出一首《恭诵左公西行甘棠》的七绝:“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由此可见,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天山南北已经不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笔下的“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悲凉景象了。

收复新疆,是晚清历史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景中最光彩的一笔。左宗棠无疑因此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的行列。当然,左宗棠成功地收复新疆,与慈禧当时力排众议、全力支持不无关系。纵观慈禧一生,在事关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上类似的闪光点并不多,但是,作为当时封建王朝的一个高端女人,能够看到收复新疆对于国家整体利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就十分难能可贵了。

 
标签: 太后 左宗棠 慈禧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皇太后和太后的区别 皇太后和太后的不同
    皇太后和太后的区别 皇太后和太后的不同
    1、皇太后就是皇帝嫡妻,可以是皇帝生母,也可能是皇帝嫡母。2、太后有可能是皇帝生母,又或者是诸侯王之母,例如汉代代王刘恒之母薄姬,又称代王太后。3、太后也有可能是皇帝的姑姑,例如北魏中宫皇后蒙美姣就是蒙德华的姑姑,但是因为儿子封为藩王,所以
  • 古代太后听政为什么要垂帘?
    听政时要“垂帘”,是因为临朝听政要和群臣见面。古代的生活习惯是男女有别,内外有别。诸大臣是不能直接和太后见面的。所以就只好“垂帘”,和群臣相见、宣谕、奏事都在隔帘情况下进行。
    04-23
  • 为什么称北魏文明太后为千古一后 为啥称北魏文明太后为千古一后
    为什么称北魏文明太后为千古一后 为啥称北魏文
    1、这是因为,北魏从建国到灭亡长达140多年,为后来隋朝统一中国,出现隋唐大繁荣,实现大统一的局面,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保障。而文明太后掌权的这20多年,正好处于北魏承上启下的这个过程中。正是由于文明太后指
  • 慈禧太后秘史 慈禧太后秘史有哪些
    慈禧太后秘史 慈禧太后秘史有哪些
    1、慈禧17岁入宫,被封兰贵人,颇得咸丰皇帝宠爱,次年就晋懿嫔,4年后生下一子以后的同治帝,晋懿妃,再次年受封懿贵妃,此时的慈禧已经有与孝贞显皇后分庭抗礼的实力。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5岁的同治继位,慈禧改称圣母皇太后。她联合了孝贞显皇
  • 慈禧太后是哪清朝哪位皇帝的母亲 慈禧太后个人简介
    慈禧太后是哪清朝哪位皇帝的母亲 慈禧太后个人
    1、慈禧太后是清朝同治帝的母亲。2、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3、慈禧太后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
  • 清朝宏历皇帝的母亲是谁太后是谁 清朝宏历皇帝的母亲介绍
    清朝宏历皇帝的母亲是谁太后是谁 清朝宏历皇帝
    1、孝圣宪皇后(1692年—1777年),钮祜禄氏,生于1692年11月5日,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2、十三岁时入侍雍亲王府邸,号格格,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历,即乾隆皇帝。雍正元年封为熹妃,雍正八年封为熹贵妃。雍正
  • 光绪帝不和隆裕皇后圆房是对慈禧太后的反抗?
    隆裕皇后是清朝光绪帝的皇后,是由慈禧太后为光绪帝钦定的正妻,但是光绪帝一点也不喜欢这位比自己大三岁的皇后,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隆裕皇后长的一点也不好看,甚至还不如光绪帝长的好看,据说隆裕性格怯懦,也不善于逢迎,说到底就是一个比较笨的人,不会
  • 晚清最后十年 庚子之变的惨痛慈禧太后开始新政
    1901年,也就是中国农历的辛丑年。这一年,如果按照西历的话,应该是二十世纪的头一年,听起来颇有万事待兴、朝气蓬勃之气象。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年却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就在前一年的夏天,由于八国联军占领了紫禁城,慈禧太后也只好带着光
  • 慈禧太后靠选秀发家竟主宰大清朝长达一甲子
    过去的选秀跟现在社会的选美差不多,也是经过海选、初赛、复赛等层层关卡,最后被选为秀女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佳丽如云的选秀中脱颖而出,并且能在后宫,众多的嫔妃中得到皇帝的宠幸。除了美貌之外,她洞悉隐性,工于心计,有着一般男人所没有的帝王素质
    12-31 清朝慈禧
  • 慈安太后怎么死的 慈禧丑事败露为保自身毒死慈
    慈安太后,又称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慈禧的地位还不是很高,所以慈安一叫,她就乖乖地过去了,为了震慑这个作风败坏的女子,慈安拿出了先帝死前写的一封诏书,诏书大概的意思就是如果有谁图谋不轨,就可以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