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人何时留胡子刮胡子 “和尚不长胡子”真相

   2020-04-1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是否留胡子,在现代是个人审美观念问题,但在中国古代,胡子可是有很多“讲究”的。秦汉人特喜欢留胡子,以“多须髯”为美;唐宋时染胡子大为流行,“好染髭须事后生”;南朝时出现刮胡子现象,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而出家人剃除须发,不留胡子,则为“

是否留胡子,在现代是个人审美观念问题,但在中国古代,胡子可是有很多“讲究”的。秦汉人特喜欢留胡子,以“多须髯”为美;唐宋时染胡子大为流行,“好染髭须事后生”;南朝时出现刮胡子现象,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而出家人剃除须发,不留胡子,则为“远离烦恼,究竟寂灭”……古人管面部须发叫“胡子”始于何时?现代人“胡子眉毛一把抓”,将面部须发都统称为“胡子”,古人分得很细:嘴唇上的称“髭”,下巴上的称“须”,两边腮上的称“髯”。故胡子又有“胡须”、“胡髯”、“髯须”等不同称呼。

成年男性的面部须发,为什么叫胡子?这一问题不少学者都曾考证过。有一种观点是,“胡子”这一称谓或与古代少数民族“胡人”有关。国学大师王国维即持此观点:“中国人貌类胡人者,皆呼之曰胡,亦曰胡子。”

胡人魏时多泛指西域人,隋唐后多指西北、北方的少数民族,男性胡人与中原人最大的不同是面部多长着大胡子。早在秦汉时,人们已注意了胡人的体貌特征,《汉书·西域传》记载:“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须髯。”

或许因为胡人“多须髯”这个原因,“胡子”慢慢俗变为面部须发的代名词,但细究起来却不尽然,先秦时已称面部须发为“胡”了。《诗经·豳风》中的《狼跋》一诗称:“狼跋其胡,载疐其尾”、“狼疐其尾,载跋其胡”,意思是老狼往前走踩着胡子,后退又被尾巴绊倒;后退又被尾巴绊倒,往前走踩着胡子。

可能是受到许慎《说文解字》“牛顄垂也”释文的影响,传统都将诗句中的“胡”,理解为颈下垂下来的肉。实际上这是说不通的,哪有那样的垂肉?应是从颈颌垂下来的长毛,或是颈下垂肉上长的毛发,即所谓“胡子”。

古人为什么喜欢留胡子?

关于胡子问题,著名学者王力和沈从文曾在20世纪60年代有过一场有趣的争论。1961年,王力在《红旗》(第11期)杂志上发表《逻辑和语言》一文中谈了一个观点: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并不是谁喜欢胡子才留胡子,而是身为男子必须留胡子。对此,沈从文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的数千字长文,认为古人并不一定必须留胡子。

针对沈从文的质疑,王力随后发表副题为“答沈从文先生”的文章《关于胡子问题》。

两位大家的观点究竟孰是孰非这里暂且不论,但古人喜欢留胡子是不争的事实。古人对胡须的这种特殊情结,或许与对龙的迷信和崇拜有关。原来龙就长着“长胡子”,当年黄帝骑龙上天,追随者把龙的胡须都拔了下来,掉到地上的龙须变成了黄帝遗留在人间的一把弓。此事即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所谓:“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显然,司马迁所记不过是一种神话,但胡子的神性却被他写得活灵活现。龙有胡子,作为龙种的天子自然得有胡子,胡子因此也成了帝王相貌的“标配”,古代帝王大都有胡子。如汉高祖刘邦,《史记·高祖本纪》称他:“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胡子长得越长越好吗?

秦汉时,“多须髯”是美男子的标志。据《续汉书》记载,东汉灵帝时钜鹿郡太守司马直“洁白,美须髯,容貌俨然,乡闾奉之如神”。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西汉权臣霍光,也因为有一把漂亮的胡子,成为当时有名的美男子。《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

三国时期的名人更都是“大胡子”,其中最经典的胡子长在蜀国名将关羽的脸上,有“数尺长”。而最有故事的胡子,是汉魏王曹操的胡子。《三国演义》中专门写了“曹阿瞒割须弃袍”的故事。

《三国志·魏书·崔琰列传》记载,曹操手下的谋士崔琰胡子极为漂亮:“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记载,当年匈奴来使,曹操“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安排崔琰替代他接见,他则“捉刀立床头”,结果匈奴使臣说:“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到底什么样的胡子才算漂亮?至少长度要过关。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中列出了几位古代名人胡子的长度——

晋太傅王育、十六国前赵政权开国皇帝刘渊“皆三尺”;崔琰“须长四尺”;刘渊之子、前赵昭文帝刘曜“长至五尺”。另外还有,南朝文人谢灵运“须垂至地”;明朝太子太师石亨、首辅张居正长子张敬修“髯皆过膝”。而张居正的胡子也很长,《明史·张居正传》称他:“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

这些人都因胡子长得长而留名青史。那么胡子长得越长越好吗?也不尽然。相书上即称:“须长过发,名为倒挂,必主兵厄。”

古人留这么长的胡子平时怎么吃饭、搞卫生?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如《三国演义》中关羽那样保护胡子:“多以皂纱囊裹之”;再是如编辫子一样,把胡子扎起来,称为“缠须”。据《南史·崔祖思传》,崔祖思的宗人崔文仲,曾献给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缠须绳一枚”。

古人爱留什么样的胡子?

除了长度,古人对胡子的颜色和形状也十分在意。当年篡汉的新朝皇帝王莽,为了显示自己精力充沛和淡定,便把自己花白的胡须染黑,同时召幸在全国选出的后宫美人。此即《汉书·王莽传》所谓:“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进所征天下淑女……”染胡子在唐宋时期尤为流行。唐诗人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诗便称:“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曾感叹:“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古人还专门研制出了用于染胡须的药水。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引《危氏得效方》:“染髭发用蝌蚪、黑桑椹各半斤,瓶密封,悬屋东,百日化泥,取涂须发,永黑如漆。”

对于胡须的颜色,古人以紫、黄为贵,即所谓“紫髯”、“黄须”。三国时吴大帝孙权就是紫髯,《太平御览》引《献帝春秋》记载,当年孙权与曹操手下名将张辽对阵,张辽事后才知道退走的“紫髯将军”是孙权。曹操很器重三儿子曹彰,就是因为曹彰的胡子为黄色,认为“黄须儿,定大奇”。

对胡子的形状,古人也有讲究。胡子的美丑一般由嘴唇上的“髭”决定,古人为何将口上须发称为髭?东汉刘熙《释名·释形体》是这样解释的:“髭,姿也,为姿容之美也。”

古人最喜欢留“八字胡”,左右分两撇,尾端或上翘或下垂。八字胡近代又叫“仁丹胡子”,与日本人只留鼻下中间一小撮的“方块胡”完全不同,它是中国传统且经典的胡子样式,如宋太祖赵匡胤的八字胡,便最有代表性。但在明清以后,胡子多流行下垂式,少了须尾上翘的神气劲儿。

古人真的从不刮胡子吗?

古人认为,“物成乃秀,人成而须生。”胡子与头发一样,都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西汉时宣扬符录瑞应的《春秋元命苞》甚至认为,“发精散为须髯。”因为如此迷信,汉魏及以前人是不会剃胡子的,但到了南北朝时期,时尚有变,男子悄然刮起了胡子。

北齐教育家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有这样的说法:南朝梁全盛时期,一些无所事事的贵族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

除了追求时尚的青年一族剃面外,古代还有一类人也是刮胡子的,这就是出家人。有人说“和尚不长胡子”,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情,是刮掉的。为什么出家人要剃除须发?《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仪轨卷》“剃度”条给出这样的说法:“剃除须发,当愿众生,远离烦恼,究竟寂灭。”这意思是,与凡尘作一个了断。

还有一个现象应该说一下,目前常见佛像都没有胡子,这是否与剃度有关?应该有关系,但笔者认为不是主要原因。隋唐以前有的佛像便有胡子(见上图),在唐宋以后则十分罕见,因为此时的佛被完全女性化,生理正常的女人是不可能长胡子的,佛像自然也要“去须化”。

 
标签: 和尚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清朝哪个皇帝是出家做和尚的 清朝什么皇帝是出家做和尚的
    清朝哪个皇帝是出家做和尚的 清朝什么皇帝是出
    1、清朝顺治皇帝出家当和尚。2、人们传说顺治皇帝,在自己心爱的董鄂妃去世后,悲伤过度,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出家当和尚。3、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清世祖,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一位皇帝,年号“顺治”。于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即163
  • 解密中国古代和尚烧香疤 区分是否出家?
    在影视剧里经常可以看到和尚的身影,小编一直很萌《旋风小子》里那个小和尚啊,又调皮又可爱!今天小编所要讲述的就跟和尚有关,不过不是小和尚。古装剧里和尚的头顶上总有几个圆圆的圈,通俗的讲就是香疤,不过在汉传佛教中被称为之中称戒疤。为什么和尚头上
    12-29 和尚
  • 详细解析辩机和尚和高阳公主的风流史
    辩机和尚和高阳公主的风流史可谓是唐太宗的一大耻辱,因为虽然高阳公主年仅十七岁,但却已是宰相的儿媳妇,所以辩机和尚和高阳公主这一段风流史才更加让唐太宗生气。接下来就详细介绍辩机和尚和高阳公主的风流史吧。唐太宗的第十七女高阳公主,虽然只有十六七
  • 武则天的男宠 尼姑庵恰遇和尚偷腥
    武则天宠幸的人主要有薛怀义、沈南蓼及张易之、张昌宗等。高宗死后,首先入侍武则天的是薛怀义。薛怀义原名冯小宝,本是同官县(今陕西铜川)街头卖膏药的小贩,后来因为在街头帮人打架误伤人命,为躲避官府的缉拿,潜逃到洛阳,在白马寺出家当了和尚。唐太宗
  • 水浒传中做了和尚的鲁达为何还能那么任性
    却说鲁达做了和尚,不过仍然我行我素。书中描述:话说鲁智深回到丛林选佛场中禅床上,扑倒头便睡。上下肩两个禅和子推他起来,说道:“使不得!既要出家,如何不学坐禅?”智深道:“洒家自睡,干你甚事!”禅和道:“善哉!”智深裸袖道:“团鱼洒家也吃,甚
    12-24 水浒传
  • 史上第一个与和尚通奸的皇妃半老徐娘徐昭佩
    梁元帝萧绎字世诚,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七个儿子,《梁书》记载他博览群书,才思敏捷。著作《注汉书》、《周易讲疏》、《老子讲疏》等等,绝对称的上那个时代的畅销书作家。可惜的是承圣三年九月西魏宇文泰派于谨、宇文护率军五万南攻江陵。江陵城被攻破后萧绎一
  • 唐太宗最爱的女儿高阳公主与辩机和尚的故事
    唐太宗的第十七女高阳公主,虽然只有十六七岁,却已经是有夫之妇,老公就是宰相房玄龄的二儿子房遗爱。但高阳公主不喜欢赳赳武夫的老公,而喜欢文采风流的儒雅之士。某日,公主和丈夫带领大批随从到自己的封地上去打猎,人喊马嘶,闹了大半天,公主乏了,刚好
    12-24 唐太宗
  • 武则天崇佛 武则天迷恋“和尚”的玄机是什么?
    揭秘武则天迷恋“和尚”之谜:唐朝之所以让后代中国人无限怀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有一种兼容并包的气质和胸襟。事实上,有唐一代290年,21位皇帝都不同程度地崇尚佛教。唐太宗以后,高宗、中宗、睿宗在信奉道教的同时,也都提倡和利用佛教,但把
  • 李世民爱女高阳公主悲惨结局 为和尚自尽?
    高阳公主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据历史记载,李世民最爱的女儿为何因和尚上吊自杀?如此凄凉的下场,竟然死于自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在古代,一些公主因为出身高贵,或者种种原因,特别会受到自己父皇的喜爱。在唐朝,太宗李世民就十分喜欢自己的女儿—
  • 明亡后崇祯儿子流浪江南做和尚 被康熙凌迟处死
    清兵入关后,各地明皇室上层人物被诛杀尽净,只有崇祯之子朱慈焕侥幸活了下来,并且活到了70多岁,才被凌迟处死。明朝灭亡那年,朱慈焕刚刚12岁,开始乱世飘零。他乞讨到了一户王姓乡绅家。王乡绅得知其身份,冒着风险收留他,给他改名王士元,让他与自己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