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秦朝可以暴打匈奴 为何汉朝却只能和亲

   2020-10-04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公元前221年,嬴政逐步消灭了东方六国,建立了庞大的秦帝国。但这位始皇帝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命令大将蒙恬率领30万秦军精锐进攻盘踞河套地区的匈奴。紧接着又命令50万秦军南下进攻百越地区,从而确立了秦朝在岭南地区的统治。但是秦帝国毕竟是昙花一现

公元前221年,嬴政逐步消灭了东方六国,建立了庞大的秦帝国。但这位始皇帝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命令大将蒙恬率领30万秦军精锐进攻盘踞河套地区的匈奴。紧接着又命令50万秦军南下进攻百越地区,从而确立了秦朝在岭南地区的统治。但是秦帝国毕竟是昙花一现,汉帝国建立之后,再也无力进攻北方的匈奴,只能采用屈辱的和亲政策。时间才过去了短短的十五年,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一、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军队的组成部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秦国统一天下时,虽然经济也不怎么样,但是比再次经历战争的汉朝强得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虽然不断的大兴土木和对外扩张,但是国内却没有了战争。国民经济虽然发展缓慢,但是也在恢复之中。而汉朝建立初期就命苦的多了,农民起义和楚汉争霸之后的中华大地已经遍地废墟。汉朝的国力根本无法支撑再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尤其是这种和草原民族对拼的消耗战。这样的战争不要说汉朝初期,就包括秦始皇时期也做不到。治理国家一点也急不得,需要一步步来了。汉朝初期为了恢复生产,不得不裁撤大量的军队投入到农业劳动中。蒙恬夺取了河套地区之后,也立刻转入了防御状态,这证明就算是秦帝国也无力进行长期的战争。

除了国力的衰弱,还有军队组成部分的差距。秦军是经过百年血战打造出来的一支虎狼之师,这方面汉朝初期的军队是比不了的。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是联合了各个诸侯合力迎战的结果,但从战斗力上说汉朝初期的军队是明显不如自己的前辈秦军的。在军队编制上,汉军也出现了很大的不足。当年秦军拥有自己庞大的战弩部队和骑兵军团,而由于战争的严重影响,汉朝初期马匹十分稀少。汉朝初期的汉军几乎没有什么骑兵部队,这就大大限制了汉军的机动性。从现在的资料来看,汉军对弓弩的使用上也不如秦军,在远程打击上就又出现了差距。由于战斗力不足和军队组成部分的缺失,这就使得汉军无法向秦军那样主动进攻匈奴军队。

二、统帅的水平问题和对手实力的变化

河套之战与白登之战的区别还有指挥者的差异,当年秦军统帅是大将蒙恬,而白登之战的汉军统帅则是大汉皇帝刘邦本人。刘邦并没有后世中的那么不堪,个管的说,刘邦的军事指挥能力应该能达到准一流的水平。只可惜当年的蒙恬属于超一流将领,刘邦手下的猛将很多,但是没有那种可以统帅全军的帅才。韩信当然十分厉害,但是刘邦并不信任韩信。韩信本人也确实野心勃勃,刘邦不可能让韩信再控制大军。面对来势汹汹的匈奴军队,刘邦选择了亲自出战。结果在匈奴军队的引诱之下进入了埋伏圈,在收买了匈奴单于阏氏之后才得以逃脱。这次战役对于整个汉朝来说都是屈辱的,它迫使汉朝不得不进行和亲。

除了汉朝自身的问题之外,匈奴方面的实力也今非昔比,这也是汉朝无力打击匈奴的原因之一。在秦朝时期,匈奴单于无法完全控制整个大草原,匈奴各部属于一个松散的联盟。在一个部落遭到进攻时,其他部落可能会选择袖手旁观。但是就在楚汉争霸时期,冒顿单于上台,这是一个狠角色。他把十分松散的草原各部融化为了一个整体,一个庞大的草原地区诞生。匈奴所能控制的地区超过了800万平方公里,从东北一直延伸到了中亚地区。面对这么一个庞然大物,百业凋敝的汉朝当然无力对抗。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汉朝只能选择求和。面对如此强大的匈奴,即便是当年的秦帝国也会无能为力。

三、汉武雄图载史册,长城内外尽烽烟

在经过了好几代人的努力之后,汉朝的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年轻的汉武帝继位时,汉朝的国力是建国初期的十几倍。这使汉武帝底气十足,他开始积极准备北伐匈奴。与匈奴交战就离不开骑兵,而汉军当时骑兵不足,汉武帝开始在民间大量饲养马匹。截止汉朝大规模北伐匈奴时,汉军拥有战马超过60万匹。汉朝时中国历代完成中拥有战马最多的王朝,唐朝拥有战马最多时为41万,明朝为24万。清朝虽然号称自己是马背民族,擅长什么弓马骑射,但是清军拥有的战马数量只有19万匹。随后汉武帝对匈奴展开了大规模的战争,经过长期的战争雄踞中国北方百余年的匈奴开始衰落。后世形容汉武帝时,用了:“汉武雄图载史册,长城内外尽烽烟”的诗句。

 
标签: 和亲 秦朝 汉朝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靠什么来化解血腥仇恨 古代公主的漫漫和亲路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和亲”是一朵独特的“奇葩”,蕴含着中原皇室的几多无奈,几多屈辱?可以想象,一个泱泱大国的外交要靠一位柔弱的女子去承当,这是何等地卑贱和可悲!汉武帝时代,国势不可谓不强盛,可也上演过“和亲”的悲剧:汉武帝的女儿细君公
    12-29 公主和亲
  • 隋唐时期和亲的目的是什么 和亲的目的达到了吗
    隋与突厥的和亲一方面为了稳定局势,另一方面是想通过婚姻关系将突厥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纳入隋的统治范围,扩大隋的疆域;就突厥而言,由于经常出现矛盾,与隋联姻,可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巩固其统治地位。和亲双方基本上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隋唐时期和亲的
  • 最可悲唐朝和亲公主 一辈子做妾未得到唐朝支持
    印象中唐朝总是无比优雅无比强大的,雍容华贵之风,开放包容之态,都足以让后世的人们怀想,只是美轮美奂的历史光环之下,却掩不住个人的悲凉,哪怕是身为公主,也依然活得没有任何尊严。小宁国公主,李唐荣王李琬女儿,在大唐和亲的公主之中,身份不算低了,
  • 五代十国也和亲 五代十国时期有哪些公主外嫁?
    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发展,同时也是重新走向统一的开端。在此时期,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政治、经济、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孕育着各方面统一的因素。此时期的贵族阶级的婚姻方面,其公主外嫁对其各国的割据和对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融合
  • 为何说文成公主的“和亲”是历史最赔本的一次
    “和亲”成为两国间王室通婚的专有名词,其实是从唐代开始的。有唐一代,共派出十九位公主和准公主嫁到异国当王妃。不过,这里面只有三位是货真价实的公主。其余的,都是亲王或王族的女孩儿,称为“宗室女”,公主的女儿称为“宗室出女”,临到异邦要来讨人了
  • 为何文成公主进藏成唐朝最赔本的一次和亲
    高祖李渊有女儿十九人,太宗李世民有女儿二十一人,除了早夭者,全部下嫁有名有姓的本朝臣子,没一个出国的。显然按唐时的观念,嫁给外国的国王,还不如在国内招一个驸马。那时哪有那么多守节的破规矩,嫁一个觉着不好,和老爸说一声,立刻可以改嫁。因此唐朝
  • 汉朝三大美丽和亲公主 三大和亲公主结局是什么
    汉朝公主远嫁西域和匈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汉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战争与和亲是处理对外关系最重要的两种手段。这些女子忍辱负重远嫁西域,经历了种种苦难,为缓解中原王朝的统治危机和汉朝发展做出很大牺牲,也为民族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公元前20
  • 历史上参与汉匈和亲的汉朝公主都有哪些
    汉匈和亲,是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通过联姻,加强相互关系的一种外交策略,由于双方地位,社会环境的不同,汉匈和亲的背景赋予了汉匈和亲不同的意义,在西汉政权刚建立时,北方的匈奴也在日益壮大,但是西汉政权是经过秦朝末年的连年征战建立的,百业待兴,迫
  • 五代十国也和亲 五代十国有哪些公主外嫁呢?
    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发展,同时也是重新走向统一的开端。在此时期,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政治、经济、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孕育着各方面统一的因素。此时期的贵族阶级的婚姻方面,其公主外嫁对其各国的割据和对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融合
  • 历史上比较少见的世代和亲的两个国家是谁
    回鹘原来是北亚的游牧汗国,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时,回鹘的别将句录莫贺乘内乱之机,勾结黠戛斯阿热可汗合兵十万攻杀回鹘可汗,“焚其牙帐荡尽,回鹘诸部逃散”,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徙。一支迁到葱岭以西,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一支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
    12-17 和亲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