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曾谈教子 赶鸭子上架也是成才之道

   2020-04-2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湘乡修县志,举尔纂修。尔学未成,就文甚迟钝,自不宜承认,然亦不可全辞……尔惮于作文,正可借此逼出几篇。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清 曾国藩 《字谕纪泽、纪鸿儿》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1866年对

湘乡修县志,举尔纂修。尔学未成,就文甚迟钝,自不宜承认,然亦不可全辞……尔惮于作文,正可借此逼出几篇。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清 曾国藩 《字谕纪泽、纪鸿儿》

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

1866年对于曾国藩而言,其实是蛮狼狈的一年,当时他任两江总督和协办大学士,又加上一顶钦差大臣的帽子,带兵进驻周家口,督师剿捻。

捻军是北方农民起义军,大多是骑兵,流动作战,“此剿彼窜”,你在此处围剿,他们却运动到了彼处,让官兵扑空。老曾的坚壁清野和画河圈围策略全都失败,不得不祭出“沙河百里防线”的招法来对付捻军,但还是被捻军突破,因为这个,老曾的钦差大臣帽子也被摘掉。

尽管老曾有点狼狈,但过往的成绩摆在那里,因此动摇不了他在读书人当中的威望。人有时候是这样的,前期做得太成功,后期的失败只要不是根本性的,那就只是瑕疵而已。

这一年,家乡湘乡县修县志,纂修人第一个考虑的当然是老曾。老曾太忙,地方就推举曾公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那时两位公子还在老家念书,什么功名都没有,因此诚惶诚恐,写信向在前线的老爸讨主意。老曾很精明,让儿子在谨慎低调和积极作为之间做了一个平衡——

一,两个小子学业尚未成,写文章也迟钝,当然担不起纂修县志的大任,因此你们不宜承担这个活。这是做人低调处。

二,作为当地有名望的人家,当然也不能全部推卸责任,还是要竭力相助。过分的低调导致不参与,会被视为一种冷漠和傲慢。这是做人积极处。

三,你们要趁着文化盛举,逼一逼自己,写出几篇文章来,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也未尝不是件好事。这是做人实在处。

接下来,曾国藩感慨:天下事,什么都不做而能成就的极少。要怎样才能做起来呢?动机未必要很纯洁,有时候是为了贪个人成就而努力去做,这样成事的几率占一半。当然,这里的“贪”切不可理解为物质上的贪污、贪腐,中国传统对“贪”的理解,其实是全方位的,对事业、对名望、对成就的过于执着,也理解为“贪”。

以上是成事的一半,另一半呢?要有所激发和有所逼迫。被击败、被轻视、被羞辱,未必是坏事,反而因此被激发小宇宙,逼出战斗力,往往也能成大事。

老曾对儿子的教诲有两点值得借鉴:首先要敢于作为,年轻稚嫩不是害怕和退缩的理由,赶鸭子上架也是成才之道;其次,当初做事的动机未必讲究单纯、高尚,很多圣贤和大师级人物,当年很可能就是一个争强好胜的浑小子而已。

这是老曾的亲身体会,据其幕僚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回忆,老曾亲自向赵烈文坦承:在长沙期间,曾处理几个违纪的绿营兵,结果导致绿营兵“全军鼓噪入署,几为所戕”,绿营军鼓噪着冲进老曾府邸,差点要了他的命,老曾有没有挨打就不得而知了。老曾自此“发愤募勇万人”,独立单干,终有所成。动机无非就是受了刺激,“其时亦好胜而已”。

 
标签: 曾国藩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曾国藩是哪个朝代的 曾国藩介绍
    曾国藩是哪个朝代的 曾国藩介绍
    1、曾国藩是曾国藩是清代。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2、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道光十四年(
  • 曾国藩简介 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
    曾国藩的生平简介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
  • 清朝官史 曾国藩为何不得咸丰帝重用?
    自太平军起事后,咸丰可算是遭够了罪,白天黑夜地翻过来忙,都觉得时间不够。更让他觉得晦气的是,花了那么多力气,成效却越来越低。前线送过来的奏折,不是说这里让人给捅了一刀,就是说那里挨了一棍,久而久之,皇帝的自信心大受打击,都不怎么敢相信自己也
  • 后世对曾国藩评价为何不一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后世对曾国藩的评价不一。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外惭清议,内咎神明
    12-28 曾国藩
  • 清朝名臣曾国藩一生因何事3次想要自杀?
    他被慈禧称为“天下第一正人”;治家严苛;“曾剃头”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如麻;功成名就之时,部下曾劝他称帝;表面风光之下,实际上他终其一生都是战战兢兢,曾经三次自杀……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理学大师,为师为相,立德立功立言,在崇拜者眼中
  • 曾国藩“北漂”为租房闹心 住房是个很大的问题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朋友王继贤到曾国藩所住的棉花六条胡同拜访。王继贤字翰城,是曾国藩的湖南老乡,与曾国藩同为京官,在朋友圈中是著名的“风水大师”。王氏一进曾宅,就连说此地风水不好。京官租房四大特点 注重体面讲究风水京官租房的第一个特点是要求住
  • 曾预言清朝灭亡的人是谁?曾国藩幕僚赵烈文简介
    曾国藩手下最受器重的幕僚赵烈文于同治六年,即公历1867年预言颓废不振的清朝不出50年必亡。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赵烈文发此预言时的1867年是44年,果然没出了50年。赵烈文生于1832年,字惠甫,一字伟甫,江苏常熟人,年少时
  • 揭秘天津教案为何使曾国藩背上卖国贼的名号?
    清朝同治皇帝年间,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事件,天津民众为反抗外来教会的压迫,被迫进攻教会机构,最终导致了数十名外国教徒被杀。事件结束后,清王朝受列强压迫,不得不将犯案的民众处死,处置相关官员,这也造成了人民群众的不满,那么这件惨案的究竟是为什
  • 山西军阀阎锡山的治晋日记 可媲美曾国藩家书
    阎锡山经历中国近代政坛上的风风雨雨,三十多年几经沉浮,始终不倒。蒋介石称阎他是“晋文公”之类的人物。“中原大战”失利后,阎锡山蛰居大连闭门“做学问”,反思自己从政的经验得失,因而诞生了“只记理”的日记,在此后的岁月里,“记理”成了他的习惯。
  • 曾国藩遗嘱的四句话 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
    12-26 曾国藩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