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乃一介武夫 为何能以仁治天下?

   2020-04-1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举不胜举。然而,兵不血刃登上帝位,而且治国有方的皇帝,却少之又少。宋太祖赵匡胤算其中一个。宋朝的经济和文化能达到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高峰,与他的治国之道不无关系。公元960年,周世宗突然病故,幼子柴宗训匆匆继位,后周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举不胜举。然而,兵不血刃登上帝位,而且治国有方的皇帝,却少之又少。宋太祖赵匡胤算其中一个。宋朝的经济和文化能达到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高峰,与他的治国之道不无关系。

公元960年,周世宗突然病故,幼子柴宗训匆匆继位,后周的江山社稷此刻全在一对孤儿寡母手中。赵匡胤奉皇帝命去讨伐契丹,在离京城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他当晚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早上醒来,他发现自己的身上突然“多”了一件黄袍,众将领跪倒面前高呼万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袍加身”事件。

赵匡胤到底是被迫还是自编自演了这出戏?专家们各有各的看法。不过,赵匡胤此后的表现,倒是当得起“一代明君”的称呼。

回程时,赵匡胤告诫将士:勿扰民,勿对后周大臣轻启杀戮,否则不容宽赦。事实上,后周文武百官也并未做过多反抗,诸多大臣接受了江山易主的事实,除了后周将领韩通。他听闻赵匡胤率兵回京时,连忙回家准备组织兵马抵抗。赵匡胤部将王彦升闻讯赶来,将韩通斩杀。韩通也成为这次政变中惟一丧命的后周大臣。

之后,赵匡胤将周恭帝柴宗训废为郑王,迁居西京洛阳供养,并厚葬死难的韩通,嘉奖他“临难不苟”。对于违命杀人的王彦升,赵匡胤怒不可遏,起初要将他砍头以明法令,后念及旧情而释放,但终身对其不授予节钺(即符节和斧钺,是将帅权力的重要象征)。

为了不让有人再步自己黄袍加身的后尘,也为了结束军人割据地方的局面,赵匡胤再次出演男一号,主演了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他请石守信等潘镇大将来喝酒,酒酣耳热之际,便说:“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欲各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好便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于是,大家心知肚明,把权交了。没有所谓“狡兔死,走狗烹”的老伎俩,没有屠杀功臣,没有流血,一个稳定的国家在赵匡胤手里熠熠生起。

赵匡胤宅心仁厚,宽恕了过往的对手。他曾在殿中为继位者勒石为戒:保全柴氏子孙。他和他的子孙确实是这么做的。当吴越王战败,臣子将他密谋策乱的证据交给赵匡胤的时候,赵匡胤却仍对吴越王礼遇有加,并交给他一封信,嘱咐在返国途中打开。回去路上,吴越王打开信封,发现里面记载的全是他谋反的文件,感恩之心油然而生。这都是赵匡胤相当不简单的地方。

赵匡胤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出身,他父亲曾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禁军将领。而他自己是从底层一点点上来,直到投靠郭威,后来又成为周世宗柴荣的部属,赢得他的信任和重用。

赵匡胤相信的是仁者无敌,有军士曾经为赵匡胤献上一条手挝,平常可当手杖使用,但里面藏有利刃,以备紧急情况使用。赵匡胤大笑,将手挝扔在地上,说:“我用这个东西,不能解决什么问题。你以为那种危急时刻真要来临,凭借这个东西就能改变局面吗?”

但赵匡胤对惩治腐败官员却毫不姑息。从《宋史·本祖本纪》和《续资治通鉴·宋纪》等史书上可以看出,赵匡胤在位17年,几乎年年反贪污,年年杀贪官,直到死前两个月,他还杀掉了太子洗马郭思齐。赵匡胤起自行伍之中,目睹五代纲纪之乱,贪吏恣肆之暴,他说,“烦民奉已之事,朕必不为”,“我为百姓守财耳,岂可妄用”等等。与民休息,让老百姓多一些自由,只能让官员们都忌惮着了。

为了杜绝腐败,赵匡胤一方面施以酷刑,一方面从制度上删减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并且高薪养廉。他规定,基层公务员到京城或到相邻的州县办公事,不用自带路费,由中央政府出资在各地设立国家旅馆,按照一定标准供应这些出差的公务员吃、住、行,节省下来的钱物归自己所有。

对一些俭朴的公务员,赵匡胤奖赏有加。四川的公务员沈义伦平时吃的是粗茶淡饭,一些人来贿赂他,他慨然拒绝。沈义伦到京城开封时,只带了一竹筐的书,别无他物,赵匡胤为此十分看重沈义伦,特意提拔他为财政部副部长兼国家军队副总司令。

赵匡胤还着力改变重武轻文的旧风气。在他之前,没有一个统治者真正想到要用读书人做事情,要不用将军当宰相,要不重用自己的亲信、宦官。赵匡胤却在即位之初,就下令修复孔庙,开辟儒馆,延用耆学名儒,以劝告励教化。随着文教的振兴,对文臣的重用,大批文人进入赵匡胤的统治集团,以往那种畸形的文武关系得到了调整。原来那些骄横跋扈,视文臣为无用,甚至一言不合就要“砍杀”宰相的武将们,开始学着士大夫的样读起书来。

赵匡胤还承诺:不杀士大夫,并让子孙铭记并效法他。果然,他的誓约在北宋历代执行得相当严格。在北宋后期激烈的党争中,大批反变法派尽管被流放,但却没有被置于死地者。

不杀士大夫,成了宋代治国的制度保障。宋代这个由武夫开创的王朝,因此而到达后人艳称的“文治巅峰”。宋朝,通过赵匡胤的改革,在唐代穷兵黩武之后,中国的历史文化仍能持续发展,并能走向另一个高峰,并不是没有原因。

宋代的疆土在中国历史版图上并不是最大的,它的四周还有辽、西夏等等,但经济、科技、文化却达到空前的高度。所以史学大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天水是赵氏郡望,所谓“天水一朝”,是“赵宋一朝”的另一说法而已)。”诚哉斯言也。

说到底,这里面有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肇始之功。

 
标签: 赵匡胤 宋太祖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赵匡胤上位经过
    赵匡胤怎么当上宋朝皇帝的 赵匡胤上位经过
    1、当时的王朝是后周,赵是一员大将,很受周世宗的信任,在一次远征时,战胜后喝了很多酒,几个谋士把皇袍披在他身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2、后周显德六年(959),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
  • 赵匡胤是陈桥兵变的唯一被强迫者?兵变的起因
    从古至今,只要翻阅有关宋史的资料,看到北宋得国一段,绝无例外都记载着这样的史实——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得七年(公元960年)元旦日契丹来犯,庭议命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兵迎敌。初三日,大军出开封,天黑以前驻军在开封城东北40里的陈桥驿,当
    12-31 赵匡胤
  •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目的
    虽然赵匡胤当上了皇帝,但如何使国家长治久安,避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如何将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避免重蹈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覆辙,一直是他深思的问题。宰相赵普屡次进谏,请宋太祖撤去石守信等人的禁军职务,宋太祖总是不答应。赵普抓住机会
  • 一代明君宋太祖为何要怒责宋白 宋白做错了什么
    宋太祖是一代明君,也是一个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的人,更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可以说对于很多事情都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识,想要欺骗一个这样的君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宋太祖属下的臣子们都忌惮宋太祖,很多事情都不敢做的出格,《宋太祖怒责宋白》就讲述
  • 赵匡胤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孙而是传给赵光义
    961年杜太后病重,召赵匡胤与赵普至病榻前,问及太祖,江山如何得来,太祖泣答,因祖宗庇佑,杜太后摇头,你的天下是因为周世宗(即柴荣)让幼子(即柴宗训)当皇帝而带来的,如果周王朝有一个成年人当皇帝,天下哪里会归你所有,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
  •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兵不血刃达成目标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是发生在宋朝初年。赵匡胤是发动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统一天下以后,赵匡胤觉得手下的武将也有可能会出现自己这样的情况,也就是被部下拥戴黄袍加身。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赵匡胤导演了杯酒释兵权一幕。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就是一个开国君主
  • 忘恩负义 赵匡胤对救命恩人竟然痛下杀手
    后周时,张琼隶属于赵匡胤的帐下,以骁勇闻名,曾冒死救过匡胤的性命,因此甚得赏识。太祖即位后,擢典禁军,累迁为内外马步军都军头、领爱州刺史。光义迁开封尹臣,代为殿前都虞侯,迁嘉州防御使。当时军校史珪、石汉卿正逢受宠,但张琼却屡次折辱他二人,因
    12-31 赵匡胤
  • 史上亡国之君后周恭帝柴宗训 本无赵匡胤什么事
    若说起后周,大家最熟悉的只怕不是柴荣而是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进。柴进乃是皇族后裔,仗义疏财,能文能武,宋江与之比起来,其实就算是土鳖。不过,这些都是小说家言。想怎么编怎么编,硬要让看不出有什么本事的宋江做老大,读者也没办法是不是?只是,咱今不
  • 赵匡胤改造强抢民妇好色官员的惊人手段
    最后,赵匡胤问道,被抢民女所嫁的丈夫是干什么的?百姓如实回答说,是乡下种田的农民。宋太祖说:“她原来的丈夫只是个农民,李汉超是朝廷重用的显贵大臣,因为喜欢你女儿才娶她,你应该高兴,虽然只是做小老婆,但是,跟了他,你女儿一辈子荣华富贵,不比嫁
  • 宋太祖遭顶撞怒砸大臣门牙 怕写上史书忙道歉
    ●【北宋】 张霭:“但有史官在耳!”——《夜航船·卷六·选举部》【背景介绍】宋太祖赵匡胤在夺取了天下之后,不知不觉中也染上了放逸的毛病。而宋太祖手下有个大臣叫张霭,性格刚直倔犟,经常直言劝谏皇上,有时还把皇上弄得下不来台。一次,宋太祖正在后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