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

   2020-06-30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在中国历史上,商纣王和夏朝的亡国之君桀一直都是暴君的代名词,我们多数人也都传承着这个观点。然而,历史上为纣王翻案的声音一直没有断过。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究竟是怎样的?商纣王历来被认为是荒淫无道的暴君典型。然而毛泽东却认为把他看作坏人是错误的,

在中国历史上,商纣王和夏朝的亡国之君桀一直都是暴君的代名词,我们多数人也都传承着这个观点。然而,历史上为纣王翻案的声音一直没有断过。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究竟是怎样的?

商纣王历来被认为是荒淫无道的暴君典型。然而毛泽东却认为把他看作坏人是错误的,他其实 "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他的失败只是在于 "俘虏政策做得不太好 "。这是近代为数不多的敢给纣王平反的人。

牧野之战的风云际会与喧嚣变幻,在后代史书上却被搞得模糊不清。《尚书》中说这次战役的牺牲是"流血漂杵、赤地千里"。我们看到的是战死者的血流成河,敌人踏着他们的血尸像洪水一样涌上来,商人拼死扞卫政权,周人则用极其残酷的手段夺取之。

周武王为了解释自己伐纣的合理性,在《尚书》中开列了纣王六条罪状:

第一是酗酒;

第二是不用贵戚旧臣;

第三是登用小人;

第四是听信妇言;

第五是信有命在天;

第六是不留心祭祀。

编者以为这些罪状不管放在哪个朝代都不算严重,也完全没有后人形容纣王时的荒淫残暴。用现代价值观判断,甚至富于进步意义。如"不用贵戚旧臣、登用小人"。这里的"小人"是出身贫贱的下层人。纣王不录用王族中的亲贵和从前商王的旧臣之子,而是提拔录用出身卑微之人,这是打破用人唯亲的血统论,用现代眼光来看属于进步的用人观,是"唯才是举",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任用出身低微的人而停掉亲戚不用,会遭到亲贵集团的蜂拥攻击,甚至纣王的敌人——周武王都不原谅他。

同样,纣王为了挽救帝国的颓势,进行的这些必要的人事调整——录用人才取代腐朽的权贵,必然导致亲贵和旧臣集团的极力反对。部分贵族甚至采取不合作的政策,带着自己的人怒而出走,从而分裂了商王朝的统治核心,破坏了商王朝的国运。

纣王的叔叔比干被处死,另一个叔叔箕子被下狱,也可能是新的用人制度调整触及了这些叔叔的亲贵家族利益,加上其他的"政见不合",最终与纣王发生严重冲突,以致有人为此而死。这也是商王朝之积弊已久,问题之复杂,现实之难办,一点改革都阻力重重。

其实,也正是纣王任用的诸如飞廉、恶来这些出身低微的小人,帮助他三征东夷,并且与商王朝共生死,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倒在战场血泊中。

至于第四条罪状说纣王"听信妇言",其实是少见多怪。商朝女性在政坛上颇有作为,如商王武丁时期的妇好就是一位巾帼杰出人物,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尊重女性的客观状况。纣王听信妲己,即便这是事实,我们也不要奇怪。当"贵戚旧臣"都不支持,甚至分裂而去,当社稷危荡,如蜩如螗,如沸如羹,人心惶恐,各怀叵测,那纣王也只有跟自己的女人妲己合计军国大事了,毕竟自己女人还是跟自己坐在一条船上,值得信赖,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共同自焚于鹿台。

而所谓第五、第六条"信有命在天、不留心祭祀"的罪状,这是与国计民生无关的小节,而且并不属实。从出土的甲骨卜辞上看,到了纣王的父亲(帝乙)和纣王(辛)时期,祭祀祖先的典礼系统比起前代商王,倒是显得更加成熟完备。

总之,周武王给纣王定出的这六条大罪,只有第一条"酗酒"还算是有点儿分量。但是商朝人好酒,喜欢以酒佐餐、聚众豪饮,这是他们一贯的风气。从出土器物来看,商朝后期的饮酒器具明显激增,这表示社会饮酒之风蔚然,甚至有些商代遗址中还曾挖出来好几坛子当时的酒呢!

但一个帝国积累年头久了,财富丰厚,人们闲逸,走上饮酒的路子,是必然的事情。商朝人崇尚音乐,边喝边唱,是很流行的。史学家分析说商朝社会的饮酒风气都是纣王影响的。可是放眼如今,美国吸毒问题严重,这都是布什影响的?

商代后期饮酒成风,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原因该是广泛而复杂的。纣王想推动也好,或者制止也好,移风易俗也好,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就好像清朝末年吸鸦片蔚然成风,不是一两个皇帝能改变的。

成王败寇,于是,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些古代成功人士,都被锦上添花似的包装成了极好极好的完人、圣人而推出。

我们追溯所谓历史的轨迹,看看脏水是怎么一点点泼到纣王身上的。

春秋时期,关于纣王的罪状还只限于"比干谏而死"。到了战国,比干的死法就生动起来了,屈原说他是被投水淹死,吕不韦的门客说他是被剖开了心。到了汉朝,刘向更进一步说纣王剖开他的心是为了满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圣人"的心是不是七窍。

到了晋朝,皇甫谧这位喜欢写历史书的医生干脆说,纣王在妲己的怂恿下,除了剖开比干的心,还解剖了怀孕的妇女,想看看胎儿形态。

学者子贡早就意识到了纣王的悲哀,他本人也有点看不过去,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后世言恶则必稽焉。"纣王虽不好,但不至于如此之坏,所以君子千万别把自己混得太差,否则后世的人想举出恶事来说理,就一定涂抹了他来充数!

至于纣王最着名的"酒池肉林"、"炮烙"的事情,大周朝初期的文献上也从来没有过,春秋时代也没有,是到了战国末期的韩非子首次描绘出来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写得非常了不起:"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

韩非子罗嗦了这么半天,只是想证明自己论点:"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防微杜渐,告诫他所爱戴的君王们:不要"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否则就成了纣王那样的亡国之恶君!纣王使用象牙筷子,不在乎这些小错,不断积累,终于错越来越大,酒池肉林,以至于亡国!

这种牵强附会,把纣王亡国的主要原因简单归结于为纣王设想出的"奢侈",而忽视了商朝的累代积弱与外族的迅速强大,是韩非子的肤浅与片面。

到了西汉,司马迁在韩非子"酒池肉林"的基础上又加了"男女裸奔其间",从而使他的文章也很生动,很吸引人,于是后人视纣王淫荡。

汉朝的刘向也不甘寂寞,他把纣王鹿台的面积升级为"大三里,高千尺",显得更为奢侈。并且详细设计了炮烙的图纸,还让妲己坐在嘉宾席上旁观,一有罪犯掉到火炭里,鼓掌而笑。到了接下来的东汉,纣王脸上留的空白不多了,只好把酒池的面积扩大到可以行舟,牛饮者达到三千人。

时光到了晋朝,皇甫谧医生咬咬牙,把鹿台的建筑面积,比汉朝又提高了十倍,达到高千丈的地步,同时他可能觉得炮烙还不过瘾,又"亲自"为纣王和妲己设计了一个热铜斗,让商王朝的犯人举着,一会儿手就烂了。可是有常识的人都会在想到,千丈是一个什么概念?汉朝的丈的单位和古代丈的单位差不多,都是三尺一米,三尺一丈,也就是一丈差不多是3米,那时候的生产力水平是不可能造出千丈鹿台的!

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两个主要的敌手:西部的周方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

由于周方国在西部行征伐之权,国势迅速强大,自周侯季历至西伯姬昌仅仅两代,周方国开辟的领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过文王曾与纣王在山西黎城恶一场,被打得大败,如果不是来自东夷的军师姜子牙在商王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恐怕文王的统一大业将就此完结,而文王被俘、囚于羑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姬昌很可能被纣王处死,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被释放回家?

自此,武王姬发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而纣王则变生肘腋、两面受敌。击败周军以后,纣王略作休整,便兵发东夷,无暇西顾,使周方国得以重整旗鼓。

在对付东夷的战争中,纣王一方占尽优势。为了永绝后患,纣王甚至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调兵镇压夷人的反抗。

夷人尽管善弓,但商军的箭镞以青铜打造,精巧而锋利,其射程远、杀伤力大,而且商军作战部队中甚至出现了"象队",古书上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大象象牙轻易地戳穿了东夷人的胸膛然后把尸体抛向空中,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被纣王指挥的商军一阵冲杀,层层包围,东夷人的部队大部分做了俘虏?

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历史贡献,应该记到纣王身上。从《左传》记载的时间看,他很可能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路过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

但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却几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纣王大军尽出,指向东方,都城内防御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带领之下,奇兵突袭,于牧野一战功成,而这时商王的大军远在东南,无力援手,牧野之战的商军,并非商王朝的精锐之师,而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囚徒。

即便如此,牧野之战也打得惨烈非常,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奴隶与囚徒们临阵倒戈,周武王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赢得了胜利。其实,从武王对纣王的处置来看,他也绝不是什么仁德之君。

周武王攻下鹿台,用大钺砍下商纣王烧煳了的脑袋,悬挂在大白旗上,一并被割下脑袋的还有纣王的两个妃子:有苏氏(即苏妲己)和有莘氏。其中的有莘氏,据说还是周武王送给殷纣王的"贡品"。伍子胥对楚王掘墓鞭尸,还遭到后人的非议,为什么武王如此对待已死的纣王与妲己等人,却没人说他残暴。这就是历史是后人撰写的的原因吧。

管是否全面真实地看待这些帝王将相,都不能完全洗脱他们的罪恶,在极权统治之下,帝王将相之间的差别只在罪恶的多少,而不是有无罪恶。

 
标签: 商纣王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黄飞虎的妹妹商纣王的妃子是长什么样子的
    武城王黄飞虎世代是为商王朝服务,为商王朝守卫边疆。历来黄飞虎家族和商王朝和睦相处,黄飞虎家族也享受着商王朝的高官厚禄。到了黄飞虎这一代同样延续了这种美好的关系,黄飞虎被封为了武城王、黄飞虎唯一的妹妹也被商朝的大王封为妃子,他们一家都享受着荣
  • 被妖魔化的皇帝 商纣王其实是贤主?
    成王败寇,历史多半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丑化和诋毁失败者,是胜利者的惯用手段。那些取而代之的“幸运儿”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向世人阐述自己改朝换代是顺应天意,是众望所归。商纣王就是一个被严重妖魔化的失败者。历史上的商纣王不仅是一个容貌俊美、力
    12-21 商纣王
  • 武王伐纣事件简介 周武王是如何攻打商纣王?
    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
  • 商朝灭亡原因竟是喝酒?商纣王只因太爱喝酒?
    3000多年前,曾经显赫近600年的商王朝被周武王所灭。关于商代灭亡的原因,许多先秦的典籍都归之于饮酒。周公曾经发布《酒诰》,以商代亡国作为教训,严禁周人饮酒,甚至以死刑相威胁。从中我们能体会到周公对饮酒充满了反感、充满了恐惧,似乎只要喝酒
  • 揭秘:纣王曾华丽逆袭 妲己专业颠覆30年
    【寂寞空庭春欲晚 梨花满地不开门】帝王的逆袭是我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故事桥段。如康熙、唐太宗、秦始皇,都有逆袭的传奇故事存在。反正只要是有名望的帝王,仿佛都在年轻的时候伴随着瓜分皇权的恶势力,咱这回说的是《封神演义》里的纣王,他其实也是个
  • 暴君商纣王支持”裸奔运动“背后的真实原因
    其实,纣王让男女在沙丘苑囿里裸奔,未必就是淫荡。古代有“欢乐谷”的遗俗,为的是解决未婚男女的性问题。周代时,也依然组织男女于桑林里“奔”。《周礼》规定:“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商周盛行裸奔,并非纣王淫荡 司马迁在《史记·
  • 周武王姬发讨伐商纣王 绍牧野之战立周朝
    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大家所熟知的《封神榜》就有商纣无道,人民受苦,后来姬发和父亲一起伐纣的故事,在历史被成为牧野之战,后来周武王姬发战胜纣王,建立周朝,大家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姬发伐纣的相关故事吧。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
  • 商纣王的酒池肉林 让宫女赤身裸体酒池里嬉戏
    “酒池肉林”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极端奢侈腐化、骄奢淫逸、只知享乐的生活,总之是个贬义词,创造这个成语的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商朝的最后一名国君商纣王。提起商纣王,看过《封神榜》的人一定不会陌生,他是里面最大的反派,他荒淫无道、无恶不作、奢侈
    12-05 商纣王
  • 探秘 商纣王和姜王后、妲己的墓地都在何处?
    出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东行十五里,在河口村北的淇河西大堤上,有一座高大的土冢,这便是商纣王的陵墓。这里绿柳依依,淇水环绕,明代以前即被列为淇县八景之一,曰“纣窝滩声”。明嘉靖《淇县志》载:“纣王窝,在县东四流社淇河内,纣葬于此,故名”。纣
  • 商纣王荒淫无道?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商纣王
    大家都知道商纣王吗?就是那个酒池肉林的暴虐王,整天跟妲己乱搞,结果把国家弄得乌烟瘴气的人。后世人如今常用酒池肉林来形容执政者荒淫无度,可见得商纣王形象早已深植人心。但历史上的商纣王真的是如此变态之人吗?其实,商纣王在很多地方还是很有贡献的。
    11-26 商纣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