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大将魏延究竟有没有叛乱?

   2020-05-15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魏延是蜀汉国刘禅时期少有的大将,无论是资历、军衔、爵位还是能力,都是诸葛亮、李严这两个托孤大臣之后其他的人难以相比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蜀汉国正需要军事将领的时候,随着诸葛亮的死去而被杀。而他死后,其家被灭三族,这无疑是一种谋逆叛乱

魏延是蜀汉国刘禅时期少有的大将,无论是资历、军衔、爵位还是能力,都是诸葛亮、李严这两个托孤大臣之后其他的人难以相比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蜀汉国正需要军事将领的时候,随着诸葛亮的死去而被杀。而他死后,其家被灭三族,这无疑是一种谋逆叛乱的罪名才有的刑罚。但是,《三国志·魏延传》却用了不和史家笔法的方式,来“推测魏延的本意”,说他不过是和杨仪争权,并不是“背叛”。那么,魏延究竟是不是背叛呢?

先看《三国志·魏延传》的记载。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秋天,诸葛亮病势垂危,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交代后事,安排自己的退军事项。诸葛亮安排让魏延率军断后,姜维在魏延之前。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则大军就自行出发,退回到汉中。诸葛亮死后,周围的亲信官员保守着秘密,不公布他的死讯。杨仪命令费祎到魏延军中,去探测魏延的态度。魏延说:“丞相(诸葛亮)虽然逝世,但是我魏延还在!丞相府的亲信官属可以把丞相的灵柩护送回去,妥善安葬。我自当率领诸军去进击贼寇,怎么能够因为一个人而断送了伐魏讨贼这样的国家大事呢!而且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能听从杨仪的部署,为他做断后将军!”于是,魏延与费祎共同商量留下和回去人员的部署和分派,并强迫费祎亲笔书写,与自己联名通知诸位将领。费祎欺哄魏延说:“我要为您回去和杨长史解释一下,他是个文官,不大懂军事,一定不会违抗您的命令。”

魏延同意了,费祎出营门后就拍马急行,一直跑回大营。过了一会儿,魏延后悔让费祎回去,派人去追,但已经追赶不上。魏延派人去窥视杨仪等人的动静,得知他们准备遵照诸葛亮生前的安排,各营按次序出发,撤回汉中。魏延大怒,赶在杨仪出发之前,抢先率领部下向南退去,沿途烧毁依山而建的阁道。魏延、杨仪都向朝廷上表,互相指控对方是叛逆,告急文书纷纷交到朝廷。后主(刘禅)心中无主,讯问侍中董允,留(丞相)府长史蒋琬,他们两人都保证杨仪不会叛变,对魏延却持怀疑态度。杨仪等凿山通路,昼夜不停,紧随在魏延军后。魏延先到,据守褒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杨仪等命令何平在前边抵抗魏延,何平叱责魏延的先锋部队说:“诸葛丞相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就敢这样!”魏延的部下知道这件事情魏延没有道理,没有人为他出力死战,反而纷纷逃散。魏延只好和儿子及其几个亲信逃亡,奔向汉中。杨仪派马岱追上魏延,将他杀死。马岱把魏延的头颅送给杨仪,杨仪站起来,踏着魏延的头,骂道:“你这个平庸的奴才,如今还能做坏事不!”于是,朝廷下令杀死魏延的三族。起初,蒋琬得知魏延率军抢先南撤,就率领留守成都的各营禁卫军北上,赶赴汉中,去阻截魏延,已经出发数十里后,魏延的死讯传来,才又退回成都。推测魏延本意,不北降魏国,而率军南归,只是想杀死杨仪等人。平时他们一直有矛盾,魏延认为从声望上讲,应当由自己代替诸葛亮。这应该就是魏延本来的想法,并不是想背叛蜀国。

魏延(图片来自网络)

看过这段记载,对于魏延是不是叛乱,还会有一些疑问。

诸葛亮死前,找来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商量撤兵事宜,为什么偏偏没有最高军衔的魏延?

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是什么用意?

魏延抢先南归后,为什么仅仅是占住了褒谷口,而不是占领褒中、南郑或者发兵成都?

为什么魏延的军队溃散而不是杨仪的部队溃散?

蒋琬等人为什么会一致认为魏延造反?难道杨仪就不会造反?

杨仪骂魏延是“庸奴”而为什么不是“反贼”?

史书的书写,历来要求“秉笔直书”,作者要加以评论,一般要放在最后,《三国志》的习惯做法是“评曰”,可是《魏延传》为什么要用“原延意……,本指如此。不便背叛”这样的推论性文字?

魏延之死,虽然疑问成堆,但结局却也快捷,那就是魏延迅速南归,迅速溃败,立刻被杀;杨仪紧追不舍,不战而胜;蒋琬从容出兵,只得到魏延死讯,就立刻撤兵,事情到此结束。

这就像是一出写好的剧本,舞台上的演员不管他是怎样尽情的表演,都是要按照既定的本子在走,他既脱离不了这个舞台,也跳不出这个剧情的大纲。

而让人的感觉是,这个剧本则更像是诸葛亮早已经写好的。

诸葛亮感觉自己病得很重了,他知道,蜀汉国不能再继续伐魏了,大军必须要回到蜀国,趁着魏国人还没有知道真情。应该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这都是必须要做出的军事行动的调整,不管是在整个蜀国,还是在伐魏前线,诸葛亮都是绝对的核心。当这个核心需要转移的时候,大军是不能留在前线继续作战的。诸葛亮很清楚地知道,目前这支军队有两个关键人物,长史(前线总参谋长)杨仪和大将魏延(军衔最高)。诸葛亮还知道,把大军带回蜀国这个遗命,杨仪会执行,而魏延不会执行。因为在此之前,魏延总是希望自己带领着一军和魏国作战,假如把军队交给魏延,魏延必定会改变自己的伐魏方略,而这是蜀汉国最为现实最直接的危险。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征,总是请求给他一万人,和诸葛亮分道出击,然后在潼关和诸葛亮汇合,诸葛亮总是不同意。”实际上,这是诸葛亮认为魏延不会听从自己遗命的依据,因为这是魏延和诸葛亮战略思想上的冲突。诸葛亮伐魏,总是从一个方向进军,即所谓的“六出祁山”(实际没有六次)。走这条路线是最为稳妥的用兵方略,进攻有利,可以进一步得一地;不利,不会有大的损失。我们可以设想,假如诸葛亮能够占有三秦之地,魏国的国力会是多大的损耗?而蜀、魏两国的力量对比又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可魏延不是这样,他上来就是决战,而这种战略的实施一旦不利,对蜀国很可能就是灭顶之灾。就当时蜀、魏两国的力量对比来说,蜀国一战而胜的概率很小。也就是说,一旦让魏延掌权实施这种方略,很可能会给蜀国带来灾难。这就是姜维后来仍然走这条路线的根本所在。

所以,诸葛亮临终没有让魏延前来交代后事,而是只留下一个遗命,让魏延断后。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诸葛亮不能让魏延前来当面交代后事,如果那样,魏延一旦提出来由他来继续伐魏怎么办?一个病危之人,是没有力气和时间去说服魏延执行命令的。更何况魏延和杨仪历来不和,魏延趁机对杨仪发难,蜀汉国谁又能阻止得了他?所以,只有留下遗命,他魏延自己去选择吧!

这样的安排,可能会有三个问题出现:

魏延会独自向魏国发起进攻吗?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持已经三个多月,进攻的突然性已经不存在,魏延如果单独进攻,既没有左右保护支持,又没有后勤保障,没有取胜的可能。魏延是大将,这一点道理应该还是明白的。所以,当费祎来到魏延军营时,魏延要和他一道安排军事部署,仍然是整个大军留下来,只是很少一部分人护送着丞相灵柩回国。

魏延会攻击杨仪吗?应该说诸葛亮最担心就是这个,所以他安排魏延断后,让姜维军在他和杨仪中间。对于这种安排,杨仪应该很清楚丞相的用意,所以,即便是诸葛亮没有交代,他也会作出认真的准备。这种遇到变故的撤退,不是大军凯旋,即便是不防魏延,防魏国也要有所准备。

诸葛亮不担心魏延投降魏国吗?应该是不会。魏延在蜀国已经地位很高了,三国早已经形成鼎足之势多年,各自都有些支柱重臣,魏延到魏国,不可能得到比在蜀国还高的位置。这和三国未形成鼎足之势之时有很大的区别。魏延是想代替诸葛亮当丞相,不是在蜀国不受重用而是想更进一步。魏延有野心,这一点此前已经有所显露,因为他曾经梦见自己头上生角,但他的野心在蜀国,不是在别的地方。

诸葛亮还是希望魏延能够执行这个命令的,毕竟,魏延是大将,任何的变故都是蜀汉国的损失。也正因为如此,他只是让杨仪来执行遗命,并没有让杨仪代替其职务,除了对杨仪也不是十分钟情之外,更重要的是不刺激魏延。

当然了,魏延真要攻击杨仪,诸葛亮也有预案。

当魏延和杨仪互相告发对方“叛逆”的时候,远在后方的蒋琬,他怎么就确定是魏延在作乱?当他从容率领宿卫营北上制止叛乱的时候,只走出十几里,听说魏延的死讯就停止了。既然两军已经打起来了,难道就不害怕杨仪趁机发难?其实,这一切最明白的莫过于蒋琬!诸葛亮死后,代替其职务的正是蒋琬。平时,诸葛亮总说,要与蒋琬“共赞王业”,还秘密地给后主上表,说如果自己去世,就由蒋琬代替。蒋琬是丞相留守府的长史,后方的一切行政权力早已经掌握在手中,魏延和杨仪能够给皇帝上表,难道前方的那个费祎就不能给蒋琬报信?何况,谁又能保证两人平常就没有议论过魏延其人?

实际上,这时候的魏延已经受到前后夹击。这边,蒋琬在率领大军从成都出发,那边,杨仪率领大军紧追不舍,即便是他烧毁了栈道,又能有何作为?杨仪跟随诸葛亮多年,又经常为诸葛亮“规画分部”(规划分布安排),仅仅是对付一个使性赌气的魏延,这点儿事情难不倒他。所以,杨仪始终紧紧地跟着魏延,没有让他甩开自己,也没有让他阻隔在魏国境内。

至此,魏延的命运已经决定了,那就是“乱”名已经成立,失败已经注定。

魏延或许没有想到叛乱,因为他既没有占领蜀国的边城褒中,也没有占领南郑,更没有回去占领成都,只是烧了栈道,占领了褒中谷口。烧了栈道干什么?就是让你杨仪回不来,这样都城听到的前方消息都是他魏延所说,也就是说,话语权掌握在魏延手中。但魏延忽视了一个天大的问题,诸葛亮的灵柩在杨仪军营当中。这就是众将士认为魏延不在理的根本原因。诸葛亮是蜀汉国实际的掌权者,他的话比圣旨还要管用。这就好比一个皇帝,他有很多个儿子,他选定了一个儿子接班,不管有多少人不愿意,说这个儿子不是块料,都改变不了这种决定。这就是杨仪派了一个当时名气还不是很大的何平(王平),到了军前大喊了一嗓子,也就是搬出来丞相的牌位一亮,魏延军立刻四散的原因。杨仪军不散也有这个原因,另外还有,军队还在魏国境内,要想回家也要先回到自己的地盘上才行。这和黄权情况不一样,黄权及其部属是没有回去的希望了——归路已断。

当兵众散尽,魏延已经明白过来,他彻底失败了。但他或许还有幻想,认为皇帝能够明白,他不是谋逆,也没有叛国。但杨仪不给他这个机会,他要彻底除去这个对手,既雪心中之恨,又没有了竞争对手。

杨仪有一点说得对,魏延政治上是个庸才!无论如何,与人斗气不能用国家军队给自己当砝码,何况这支军队属于皇帝、属于诸葛亮,就是不属于他魏延。当他烧毁栈道让军队对阵杨仪的时候,他可能认为自己只对着的是一个杨仪,而没有想到这已经是对着整个国家的军队!尽管魏延只是作乱而不是叛乱,但乱军和乱国没有什么两样,都是“叛逆”。当这件事情需要有一个说法的时候,一个乱军误国的魏延,就只有灭族的下场了。

魏延死了,蜀国少了一个能打硬仗的大将,也少了一个战略上的莽汉,同时也没有了一个政治上的不确定因素。不过,魏延之死好像要给诸葛亮之死再加一个佐证,蜀国从此走向平庸。

 
标签: 魏延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谁杀了魏延他是被冤杀的吗 魏延是谁杀的
    谁杀了魏延他是被冤杀的吗 魏延是谁杀的
    1、魏延是被马岱斩杀,并诛灭三族。2、《三国志》中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其意是说魏延只是反对马岱北上作战,并没有叛变的意思。然而杨仪造谣魏延要造反,致使魏延冤死。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也认为
  • 三国杨仪简介 魏延和杨仪有何恩怨?
    杨仪(?-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初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后私自投奔关羽,任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 不和,降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建兴五年(227
    12-29 三国魏延
  •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为何会重用王平而排斥魏延?
    汉中太守一职,是蜀汉要位,其地位不次于“荆州牧”,得此职相当于“第二关羽”。当这块云彩飘落到魏延头上下起雨来时,蜀汉众将无不艳羡。个性同本领一样强,这是魏延的特点。关于他的才气与功绩,无论史书还是演义,都是公认的卓著。每次战役均打前锋,斩王
  • 诸葛亮为何临死前还要遗计马岱杀死魏延
    每每看点评三国的文章,当提到三国里谁死得最冤的时候,四大叔魏延(为什么叫魏延四大叔呢?额,估计得是八零后以上年纪的朋友才知道,哈哈)都排第一,为什么呢?四大叔可是五虎将死后,蜀汉的第一将啊,也就是和我们的诸哥有些意见不和,诸哥就在临死前还要
  • 大将魏延能争善战为何不能成为蜀汉五虎上将
    五虎将,是三国中让人赞叹的五位大将,其智勇双全被世人感叹。而魏延精通兵法,其勇武超过常人。那么,魏延为什么不是五虎将,反而是一个普通的大将军呢?魏延有多厉害魏延,蜀汉刘备手下的一名大将。他从早年间便跟随刘备,在刘备支援刘璋抵抗张鲁大军时,魏
  • 魏延为何不能跻身进入蜀汉第一武将行列之内
    魏延是蜀汉大将,颇有谋略。此人精通军事,而且武艺高强,昔日曾受到刘备的重视。当年刘备命人镇守汉中的时候,众人都以为非大将张飞莫属,结果刘备却中意魏延。刘备问魏延如何应对,魏延说:“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
    12-26 魏延武将
  • 魏延为什么造反 魏延造反和诸葛亮有关系吗
    魏延为什么造反呢?当时诸葛亮打仗的时候就喜欢自己部署好,把每个人当棋子使,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但魏延喜欢自己思考,所以每当和诸葛亮意见不一样的时候,就喜欢顶撞诸葛亮,诸葛亮估计觉得他挺烦的。至于最后魏延为什么会造反呢?其实魏延根本没造反,
  • 赵云官职为何比不上其他五虎 甚至不如魏延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人。先从公孙瓒,时刘备亦在,与赵云深自结纳。公孙瓒为田楷击袁绍,派刘备出征,赵云为骑将,后因对公孙瓒失望托词兄丧,离去前与刘备曰:“终不背德也。”后刘备奔袁绍于邺与云相遇,随从至荆州,战博望,出长阪
    12-24 赵云魏延
  • 魏延为什么造反?揭秘三国魏延造反的原因
    诸葛亮打仗喜欢把每个人当棋子使,让你干啥就干啥,别问为什么,魏延能自己思考,每有意见和诸葛不符就顶撞,诸葛估计烦他了。至于最后反叛,是被杨仪小人陷害的,政治上的夺权,根本没有叛变。魏延是个将才。但做事急功近利,向诸葛献计出子午谷出长安就是个
  • 历史上的魏延是怎样的 魏延到底最后谋反没有
    历史上的魏延魏延出生年月不详,字文长,是义阳(现在的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他是三国时期蜀汉中最为著名的将领之一。曾经在刘备入蜀的时候率领部曲追随而去,是刘备最为信任的人,魏延和长史杨仪向来不和,后来在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加剧,最后被杨
    12-23 魏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