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如何夺得帝位 斗争时假拜佛当居士?

   2020-02-1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雍正(爱心觉罗·胤禛)可谓是一个饱读内典、深明禅学的“佛心天子”。他曾给自己取了“破尘居士”、“圆明居士”之号,将自己装扮成不好杀、不邪淫、不饮酒、不贪财的佛爷皇帝。尽管人们常说他谋父逼母弑兄屠弟,为政苛猛。与乃祖相比,雍正帝可说是高明得多

雍正(爱心觉罗·胤禛)可谓是一个饱读内典、深明禅学的“佛心天子”。他曾给自己取了“破尘居士”、“圆明居士”之号,将自己装扮成不好杀、不邪淫、不饮酒、不贪财的佛爷皇帝。尽管人们常说他谋父逼母弑兄屠弟,为政苛猛。与乃祖相比,雍正帝可说是高明得多,他不是为遁世出家而为佛,而恰恰是把居家修道作为障眼法,在诸多兄弟瞪眼讧争储君宝位时,居然最终力克群雄,神不知鬼不觉地登上了金銮宝殿,实在大出天下意料之外。然后,就是“十年未谈禅宗”。

让时间之舟驶回1708年的港口。这是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四日,布尔哈苏台行宫。随从皇帝塞外巡幸的诸王、大臣、侍卫、文武百官,齐集行宫前,康熙帝宣诏:废掉允礽皇太子位。然后五十五岁高龄的康熙抑制不住悲愤的心情,顿时老泪纵横。半年之后,允礽又被复立为太子。三年半后,五十八岁的康熙再次以一纸诏书将允礽的太子废掉,并且从此绝口不提立皇储之事。允礽是康熙的谪长子,国语骑射样样精通。可是为何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太子,最终被废掉呢?原来,康熙认为太子不仁不孝,尤其不能容忍的是,允礽为着早日登位,竟想图谋害己。太子之所以废而复,原因在于,允礽被废,诸位兄弟虎视眈眈,都想谋取太子位。康熙觉得,倒不如再把允礽抬出,以绝诸子之望。至于他第二次废,只能怪他自己。

废太子后,大概是康熙想冷眼观察一下,进一步物色适当人选,或者他认为明立太子不如效仿祖制,死前不立储君,而留给死后,让大臣诸王共同推举,这样既可避免出乱子,自己也落个晚年清静。但不管怎样,结果却令康熙大失所望:诸位皇子各显神通,而为捞太子位不惜手足相残!康熙一生共生了三十五个儿子,除十一人夭折外,序齿的就有二十四人。

截止第一次废太子时,除早夭和没出世的外,包括允礽在内共有十六人。其中最大的庶长子允禔三十七岁,最小的允祎(第二十子)才两岁。这就是说,自康熙第一次废太子后,除年幼者外,其余诸皇子如允禔、允祉(第三子)、胤禛(第四子)、允祺(第五子)、允祚(第六子)、允祀(第八子)、允禟(第九子)、允(第十子)、允祹(第十二子)、允祥(第十三子)、允(第十四子)等人谁不渴望被册封为太子?

尤其是允禔,自认为身居长子位,才华横溢,备受父皇垂爱,总以为自己出人头地的时候到了。废嫡必立长,使允禔更加得意忘形的是:康熙在废掉允礽前后,总是让他留在御前保护父皇安全。父皇这样信任自己,莫非是想立自己为太子?于是允禔提议废掉允礽!谁曾想康熙一听却大大伤心。他认为允禔用心太险恶,故在拘押允礽当天就宣布:“我以前命令允禔侍卫朕躬,并非想立他为太子。允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做皇太子?”这使允禔大失所望。与此同时,聪明能干的皇八子允祀大逞其“组织才能”,到处拉帮结伙,连碰了一鼻子灰的允禔也转而支持他。允祀同党纷纷举荐允祀,使康熙皇帝深感事态的严重性,结果,他龙颜大怒,竟将允祀软禁起来。

昔日的“圆明居士”摇身一变,成为雍正皇帝

允禔、允祀太过锋芒外露,自然不讨康熙喜欢。当然也就与储君无缘。胤禛与允为同母兄弟,各怀本领在身,极讨父皇喜爱。有种种迹象表明,康熙驾崩前的确想在他俩中选一个为太子。怎奈年高多疑的康熙干脆来个沉默是金,不肯表态,以不变应万变。应该说,胤禛在诸兄弟争储位的勾心斗角中,处于非常有利的境地。允礽二次被放废后,尽管有人为其鸣冤叫屈,但康熙已无意于这个使他伤透脑筋的孽子了。

同时,因允禔急躁冒进,允祉鲜有治国才干,都被排除在新立太子之外。那么,胤禛便成为兄弟中可能被立为太子的最年轻的一个。对此,颇有政治头脑的胤禛自然是心知肚明。但康熙被废太子搞得痛心疾首,对再立新太子,当然得谨慎从事。这点,胤禛心里也有数。那么,康熙心目中最理想的继承人是怎样的呢?他没明说,只言“必能以朕心为心者”方能有希望成为储君。不过,通过父皇对诸子的好恶态度,胤禛似乎摸透了康熙的心思,也清楚了自己该怎么去做。

于是,胤禛便如履薄冰地活动起来:对父皇,他极力表现出一副关心孝顺的样子,又不露声地展示自己的办事才干。他深知:“处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露其疑。”对奔走争位的众多兄弟,他则极力表现得与人无争、事不关己,小心翼翼地接近他们。因为“处众多之手足也,此有好竽,彼有好琴,此有所争,彼有所胜”,必须尽力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对皇帝左右的重臣,他极尽讨好之能事,真真假假,不露形迹。因为“一言之誉,可不那么容易;未必得福之速,一言之谗,即可付祸根”。要做得天衣无缝,实属太难。但胤禛却别有心术,他以参禅信佛为掩护,让众人都以为他真的清静无为与世无争了呢!

允礽二次被废后,正值允祀拉帮结伙、党羽们纷纷向康熙举荐之时。胤禛暗地里冷眼旁观,明里却延纳僧徒,向人们表示自己是“天下第一闲人”。他十分仰慕被康熙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的章嘉胡土无图,称章嘉活佛“梵行精纯,圆通无碍”,并将其延为雍亲王(胤禛封号)府中的座上宾。

胤禛将章嘉喇嘛作为自己的证道恩师,自有其妙算。章嘉活佛可谓一个地道的御用喇嘛。康熙利用他在青海、内蒙古一带的宗教地位和名望,封其为国师,任他为“多伦喇嘛庙总管喇嘛事务之札萨克喇嘛”,以分西藏达赖喇嘛之权,专管内蒙古宗教事务,并留其常住京师。作为父皇身边的红人,胤禛自然不放过与他攀缘的机会,真可谓一举两得。

这样,在章嘉活佛的引导下,胤禛很快觉悟一切,“大彻大悟”,直透“三关”,得成正果。用章嘉的话说,“王得大自在矣!”再者,胤禛除视章嘉为证道座师外,还频频延请藩邸附近的柏林寺僧衲,讲论心性,并命僧人迦陵性音主持西山大觉寺,性音频频出入雍亲王藩邸。雍正自称,他当年参究人生因缘非常认真、专心,而其“得大自在”的时候,恰恰正是允礽复立复废之际。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正月,胤禛延纳性音等沙门“坐七”,与僧徒们静坐调息两日后,便声称已洞达本末。但他自知还“未造究竟”,遂去请教章嘉。章嘉说:“亲王所见,只像针刺破窗纸,从针隙观天,虽说已见到天宇,但天体广袤,所以,所见到的天体,究竟是有偏见的。佛法无边,请亲王勉力求进!”不过,胤禛顺利破了“初关”,立下了一切皆空的正见。

按章嘉的指点,胤禛顿觉心境开阔。同年二月,他继续在集云堂参求,直至十四日晚,“经行次,出得一身透汗,桶底当下脱落,始知有重关之理”。他再问法于章嘉,章嘉指引道:“王今所见处,虽说已进步,就像从屋内走到庭院观天一样,但天体无尽,究竟没有尽见。况且,法体无边无量,故当更加勇猛精进!”至此,胤禛已悟得一切皆空之道,天地山河烦恼忧愁,物我皆空,“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己!”可谓力透重关。

次年正月,正是允礽再度被废,允禔、允禟、允等人瞪红眼睛争太子时,胤禛却在集云棠静坐,无意间急踏“生死牢关”,证得“三身四智”合一之理,物我一如本空,“无身故长生,无灭故不灭”之道,又可谓力透最末一关。胤禛得成正果,直透一般禅僧都很难接受的“三关”,可说是“超佛越祖”了。章嘉是否将此事汇报了康熙且不去猜他,但是胤禛的所作所为被兄弟们所知闻,则是必然之事。如此,他便巧妙地躲过了众人耳目。其实,胤禛对自己的前程信心也不是有定见的,他常常与僧衲为伍,除有意把自己装扮成无心角逐皇储的闲人外,还有以此为精神寄托的成分。

允祀的老搭档允禟被改名为“塞思黑”(“猪”之意),允祀改名叫“阿其那”(“狗”之意),雍正后来说,他在藩邸时,光明正大,无党无私,诸兄弟们对自己相待以礼,没有一句话是出自争强斗胜的,也没有因一事而相互猜嫌。这句话有一半是真实的。能不受兄弟们猜疑,可见他把尾巴夹起来做人,是何等的绞尽脑汁!为把自己的真实意图掩藏起来,胤禛除明里与僧徒厮混在一起,参修论道,另外,他还曾刻意搜罗历代文人骚客、隐士僧道的诗文语录,汇集成《悦心集》。

胤禛刻意玩味那些遁世无为之人的妙语,多半是拿给别人看的。他何尝追求物我皆空?表面说“官大钱多心转忧”(《悦心集》中唐寅《一世歌》中诗句),心里却时刻盘算其皇帝梦。终于,皇父极欣赏他的才干,频频委以重任;内外大僚如隆科多、年羹尧等,也纷纷为其效力卖命,这伙人虽数量不及别的皇子党,而关键时刻却帮了他的大忙;诸兄弟们,对之少有戒备防心,致使他活动起来游刃有余,最后顺利登上了宝座。当昔日的“圆明居士”摇身一变,成为坐在金銮殿上的雍正皇帝时,就不再专心佛事了。

皇兄御弟们对新皇帝不服气

不管雍正用何手段,在最后一刹那是怎样夺得皇位的,反正从后来的各种反应中我们发现,皇兄御弟们对新皇帝是那么的不服气!特别是同胞弟允,当从西北前线奔父丧回来时,他死活不肯向皇兄表示祝贺登基,更不愿亲近能给他带来好运的新皇帝。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事使得雍正非常难堪。于是允被变相囚于遵化景陵(康熙陵墓),允被禁于京城,允禔、允礽仍像康熙晚年时一样严行禁锢;而雍正对反对党头目允祀,则优崇待之,任其为总理事务大臣兼管理藩院、上驷院,以稳住其情绪。但雍正脚跟刚刚站稳,将本是亲信心腹而权力膨胀的年羹尧、隆科多除掉之后,便将黑手伸向允祀集团,结果,允祀的老搭档允禟被改名为“塞思黑”(“猪”之意),允祀改名叫“阿其那”(“狗”之意),并将他俩相继害死。如此,来自身边的威胁终于各个击破了。

雍正对允采取了调虎离山之计,即派他护送哲布尊丹巴活佛的灵龛到喀尔喀蒙古。这叫做明使暗罚。允心知其毒计,先是声称无资预备马匹行装为由,推辞出使蒙古。后来,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他才悻悻上路。但刚行至张家口,便托病不前。为保身安命,允请宣府沙门做祷文,请一切诸佛菩萨庇佑其“消灾延寿,人口安宁,早还本乡,万事亨通,皇恩浩荡,国泰民安”。雍正得知消息后,心里暗骂允不识时务,但又问罪无显名,遂出奇招,命其同党允祀主持议罪。

允祀只好心里叫苦,不得不请革除允郡王爵位。但允却毫不在乎,仍留住张家口,既不前行,也不打发人赴京请罪。这自然使雍正龙颜大怒,但毕竟还能忍受。问题在于,允仍不死心,又做祈祷疏文,不幸的是,两件祈祷疏文都落到雍正手中,允因此遭灾惹大祸。于是,雍正以疏文中有“雍正新君”为由,加其“大不敬”罪名,将允从张家口押回北京,囚禁于宗仁府狱中。允在狱中做镇魔之术,又不幸为雍正所知,因此罪上加罪,一禁锢就是十多年,直到雍正死后,才被乾隆帝放出。

 
标签: 雍正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雍正皇帝怎么样 雍正皇帝是怎样的人
    雍正皇帝怎么样 雍正皇帝是怎样的人
    1、雍正可以说是一位明君,治理国家的能力很强,但是雍正也有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因此犯下了许多错误。在明代,他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如果没有雍正,会不会有后面的乾隆盛世还两说。2、首先,雍正设立的军机处化简了繁琐的政务,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进一步
  • 雍正皇帝怎么死的 雍正到底怎么死的
    雍正皇帝怎么死的 雍正到底怎么死的
    1、暴死。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猝然去世。雍正皇帝死的十分的突然,无论是他的皇后皇子,还是身边最得宠的大臣都没有丝毫心理上的准备。2、据雍正朝大学士张廷玉的《自订年谱》中记载,雍正帝在临终之前,没有丝毫一病不
  • 清雍正时期瓷器用什么青花料 清雍正时期瓷器用怎样青花料
    清雍正时期瓷器用什么青花料 清雍正时期瓷器用
    1、雍正青花的钴料大多用浙江所产的青料。这点可以从文献上得到确认。明代万历以后,官窑青花器的精品开始采用浙江所产的青料,从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可得到证实。 2、这种以浙料为贵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乾隆时期。例如清《南窑笔记》比较详细地记载
  • 雍正的温裕皇后是谁 雍正的温裕皇后是哪位
    雍正的温裕皇后是谁 雍正的温裕皇后是哪位
    1、原型是孝敬宪皇后。孝敬宪皇后(1681年6月28日-1731年10月29日),生于康熙二十辛酉年五月十三日,乌喇那拉氏,雍正帝原配妻子,满洲正黄旗人,内大臣费扬古之女。2、康熙三十年(1691年)被康熙帝赐封给当时的皇四子胤禛为嫡福晋。
  • 揭秘雍正即位后为何重用允禩 其中有何玄机?
    一般来讲,皇帝驾崩,若嗣君年幼,则挑选辅政大臣或顾命大臣以佐之,清朝最著名的就是康熙年间的四位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还有就是同治登基时的八位辅政大臣,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肃顺为首。长君继位之后,又有不同,比如雍正登基
    12-31 雍正
  • 雍正和乾隆为何不用清官而大肆使用“贪官”
    有人认为清代多贪官缘自俸禄过低,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雍正养廉并没有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而没有养廉的康熙朝恰恰清官不少,说明官员的道德人品和社会风气也很重要,只有将道德风气的砥砺、导扬与合理的制度保证相结合,方能收到实效。吏治腐败问题是历
  • 年妃 雍正最宠爱的妃子 不是含恨而死
    《甄嬛传》中的年妃恃宠而骄,帐着显赫的家势和皇帝的宠爱在后宫横行霸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得知自己宠冠后宫多年是因为皇上为了安抚年式一族,虽独宠多年但是一直不孕竟是因为皇上为了平衡前朝势力而不让她生有子嗣后,伤心欲绝,撞墙而死。死前的一句“
    12-31 妃子雍正
  • 齐妃 为雍正生下唯一存活女儿的妃子
    齐妃是雍正皇帝的妃嫔之一,也是雍正妃子里少有的汉人妃子,她父亲是知府李文烨。在雍正还没登基之前,就进了当时的雍亲王府,成为侧福晋。齐妃早期也颇受雍正宠爱,在十年间为雍正生下四个孩子。儿子有弘盼,弘均,弘时,不过三个儿子,只有弘时活了下来。还
    12-31 妃子雍正
  • 雍正皇帝死亡之谜 曹雪芹为爱情下毒致死?
    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时,白天还在照常理政的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猝然去世。按照《上谕内阁》等官方记载,早在雍正七年,皇帝就得了一场大病,此后虽好转,但身体一直未完全康复。雍正十三年八月后,雍正病情加重,但始终没有停止政事。八
  • 雍正为何要除掉功臣年羹尧
    年羹尧、隆科多本来是雍正对付胤禩集团的两把利刃,没想到先于胤禩集团走向覆灭。到底原因何在?以往一些清史研究者多以年羹尧、隆科多“骄纵不法”作为唯一的答案,这是不准确的,也没有道出年、隆遇难的真相。雍正为了制衡胤禩、胤禟、胤禵,搞了一些政治上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