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姜维带领蜀汉走向灭亡的六大原因

   2020-12-15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蜀汉后期,“人才市场”严重衰败。蜀中已无大将,人才枯竭断档严重。平庸廖化作了先锋,费祎蒋琬有德无才,大都将就材料,诸葛亮故去之后支撑蜀汉军事局面的两位大将,姜维与夏侯霸,竟都来自曹魏阵营。姜维历来被人认为是一个平庸之人,穷兵黩武。但我认为姜

蜀汉后期,“人才市场”严重衰败。蜀中已无大将,人才枯竭断档严重。平庸廖化作了先锋,费祎蒋琬有德无才,大都将就材料,诸葛亮故去之后支撑蜀汉军事局面的两位大将,姜维与夏侯霸,竟都来自曹魏阵营。姜维历来被人认为是一个平庸之人,穷兵黩武。但我认为姜维是一个国家之栋梁,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姜维乃一降将。因此全蜀国将士都十分排斥他。唯有诸葛亮一人保护他。诸葛亮死后,姜维常常受人弹劾。军中拥护他的只有几人。虽官拜大将军,但权利微小。每次带兵北伐不过万人,却战果不小。在蜀炎兴元年,钟会邓艾几十万人大举攻打蜀国,姜维以弱小兵力,阻住钟会十万兵,差点使钟会撤回。那么姜维带领蜀汉走向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瑕疵:其一,不顾国力,妄动兵戈。前面已经说到,蜀汉在三国之中,疆域最少,人口最稀,经济最落后,综合国力最弱。诸葛亮十几年间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大大的损耗了蜀汉的国力,可以说当时蜀汉处于自顾不暇的境地。姜维最初就是抱定了继承诸葛亮遗志北伐中原的念头,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时机不对。诸葛亮故后的最主要任务是稳定蜀汉内部的局面,理顺国内复杂的政治关系,休养生息。以姜维当时的资历与地位也许前两条做不到,但是屯田守境积蓄战力还是做得到的。可惜的是,姜维毕竟年轻,虽有多位重臣劝阻(前有尚书令费袆谏曰:近者,蒋琬、董允皆相继而亡,内治无人。伯约只宜待时,不宜轻动;后有征西大将军张翼曰:蜀地浅狭,钱粮浅薄,不宜远征。不如据险守分,恤军爱民,此乃保国之计),依然执意主动进攻。主动进攻最大的风险就在于一旦兵败溃退,在敌人的国境内不得地利,人员、粮草、装备都很难安然撤回国内(“维折了许多人马,一路收扎不住”,“维折兵数万,领败兵回汉中屯扎”)。此消彼长,消耗太大,连败对军队的士气和国力都有极大的削弱作用,劳民伤财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统治(张翼曰:蜀人为大将军连年动兵,皆有怨望。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除了当时蜀汉国内的民情)。三国中期,谁也一口吞不下谁,实际上打的就是消耗战。作为弱势一方的蜀汉不如安土守境,养精蓄锐,诱敌深入,关门打狗,以战养战。初期姜维尚且年轻,有这个待机的时间,可谓年轻气盛,轻举妄动,此一误也!

其二,术业不精,行事不稳。虽然姜维得诸葛亮真传兵书,熟读兵法却未得武侯用兵之真谛。诸葛亮作战突出的特点就是谨慎,虑事周全,知己知彼。姜维比较欠缺的恰恰就是这点。历数姜维的数次北伐,往往就败在缺乏谨慎,虑事不周上。头一次是败在联络羌兵迟到,孤军深入;第二次是败在过分依赖羌兵,羌兵临阵倒戈,以至全军溃散;第三次是败在邓艾的疑兵之计上,竞被几百人一通火鼓吓回了汉中;第四次是偷袭不成,反中邓艾伏兵之计;第五次竟然上了邓艾的当,被人耍的团团转,中了缓兵之计,平白无故失去了最好的战机;第六次是后主听信谗言,这倒也罢,不算姜维之过;第七次是布置不周,反被魏军败兵烧了栈道,毁了粮草,胜仗硬是打成了败仗,真是岂有此理。等等此类皆非将士战之过,而是作为最高统帅的姜维指挥谋划上的重大失误。智谋不如邓艾可以谨慎弥补,可惜姜维却从不吸取教训,多次犯类似的错误。若武侯在日,安得如此;若武侯重生,又安得不哭。失误一、两次;中计一、两次倒也还说的过去,毕竟毕竟天下无常胜之兵、常胜之将;但是三番五次如此这般,还老是败的十分低级,未免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这哪象是武侯的得意传人。说轻一点的话是术业不精,如果说的重一点的话,姜维是另一个马谡,五十步一百步而已。此二误也!

其三,性格固执,不听良言,人际关系不佳。姜维身边并非没有有识之士,他们也多次就某些具体的问题劝谏过姜维,比如前面提到的尚书令费袆、征西大将军张翼,只是姜维从不采纳。作为同僚,当具体战略问题发生分歧之时,姜维甚至缺乏作为一国军事统帅所应有的涵养。(中散大夫谯周在蜀汉后期曾做《仇国论》,劝谏姜维安内而后攘外,说的既诚恳又透彻,可是:姜维看毕,大怒曰:此腐儒之论也!掷之于地。)光三国演义中提及的就有好几处,由此可以想象那平时由于个人涵养问题得罪的人估计也不在少数。为帅者,树立绝对的权威是必要的,可是这并不代表独断专行,不听参谋人员的合理建议。如此几番,很伤人心,所谓独木难成林,支撑危局是很需要些人格魅力的,作为一位统帅,成为孤家寡人是很可怕的。此三误也!

其四,无仁者之心,缺大将风度。所谓的“缺大将风度”其实在上文里已有了部分叙述,最关键的是无仁者之心。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崛起于群雄之中乃是以仁德为本。可是姜维在他的第七次伐魏中(即利用司马昭弑曹髦,立曹奂之机伐魏那次),因为功败垂成,一招不慎,被魏败兵将栈道烧毁,损失粮草无数;结果在盛怒之下竟然犯了一个大错。三国演义中叙述道:余兵尽被姜维坑之。要知道除非是势力绝对的强大,否则争天下要靠民心。姜维采用活埋的残忍手段屠杀魏军的降卒,从中国传统道德角度讲就是不仁,试想魏国的军民还能不同仇敌忾吗,魏军作战时还能不殊死抵抗吗?反观魏国方面遇到类似事件时,钟会说:古之用兵者,全国为上,戮其元恶而已。若尽坑之,是不仁也,不如放归江南,以显中国之宽大。两厢比较,姜维就落了下风。所以说,此四误也。

其五,逃避矛盾,明哲保身。这一条说实话是有点苛求姜维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他与宦官黄皓的矛盾浮上表面时,采取屯田汉中以求自保的措施,未免就有些值得商榷了。也许姜维是所谓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但是事实上当他远离政治旋涡,保全自身的同时,也就注定了后来蜀国的命运。没有了钳制,蜀汉朝中混乱的政局进一步失控,呈现小人得志,君子被弃的局面。同时姜维作为蜀汉当时的最高军事统帅也就失去了居中调动,策应四方的能力。从而也就导致了后来邓艾偷袭成都,姜维鞭长莫及的结果。这就是一种政治责任感,也是政治眼光的问题。一般认为,姜维不外出汉中屯田留在成都也未必会取祸。因为后主刘禅的一大“优点”就是软弱胆小,除了一个污蔑他通奸的大臣外,他没有杀戮过臣子;所以说他会听信谗言杀害姜维,恐怕倒也不至于有这种魄力和胆量,他其实只要没人打搅他享乐就可。如若姜维留在成都,恐怕蜀汉还能多延续一段时间。此五误也!

其六,孤注一掷,压错宝。后主投降以后,其实民心还是恋汉的。此时姜维却错误的将宝压在了钟会的造反的身上,试想魏兵征战多年,大局方定,家属在魏,谁有肯从叛呢?反过来说,如果姜维审时度势,携蜀汉宗族奔南中七郡,收拢部队,借南蛮兵,并东吴已经发出的援军五万,以姜维的能力至少占了地利(魏军对西蜀的地形自然熟不过姜维),人和(毕竟西蜀的民心还是向汉的)再奋力一博,时世如何倒也未可知之。只可惜姜维要搞地下工作,就算他心脏病不发,以当时成都的情况,计策也决然成不了(君不见事败之后:魏兵争欲报仇,共剖维腹)。

其实归根到底,关于姜维的非议,还是根源于他的定位问题。如果把他定位于诸葛亮的接班人,那么上述的六误是成立的;但是如果只把他作为蜀汉的国防部长来看,那么上述六误并不完全成立。从姜维的人品和操节来看还是出类拔萃的,但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倾向性问题,反倒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疑惑,把姜维拔的太高,与事迹不太相称。姜维其实只能算是一个比较出色的军事将领,而非拥有良好大局观的统帅,这点他远远比不过诸葛亮,甚至逊于同时代的司马昭。虽然从个人的角度讲,姜维的志向、坚毅、节操是值得后世推崇的;但是作为一国的最高军事领导人,蜀汉灭亡,姜维是不能辞其咎的,他有他应当负的的责任。

 
标签: 姜维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姜维简介 关于姜维简介
    姜维简介 关于姜维简介
    1、姜维(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2、姜维出身天水姜氏。年少丧父,侍奉母亲,崇拜儒家大师郑玄。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姜维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汉,得到蜀相诸
    03-18 姜维简介
  • 揭秘三国历史上的真正的姜维到底是谁
    历史上的姜维到底是谁姜维是谁?看过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朋友应该都不陌生,姜维(公元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汉族人。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军工官衔达到大将军。死后追封为“开明王。”关于姜维的背景会让很多人感到纠结,既是谋士、文官。
    12-30 三国姜维
  • 姜维十一次北伐的动力何在 姜维是诸葛亮继承人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军事统帅。姜维早年于曹魏营中并不得志,后被诸葛亮设计劝降转投蜀汉。他从26岁开始就参加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一直到62岁终止自己的军事生涯,共参与了针对曹魏的十
  • 阅尽青山知史冷:浅谈三国姜维的历史评价问题
    历史往往是残酷的,史书所言常常有失公道。陈寿的《三国志》评维曰: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孙盛的《晋阳秋》更讥其为“亡国之乱相”。呜呼,余读史至此,悲愤莫名!姜维以羁旅之孤臣,负军国之重托,内有庸君懦臣,竖阉构
    12-25 三国姜维
  • 三国姜维是谁?为何很受诸葛亮的器重
    蒋琬和费伟虽前后出任大将军、大司马,但这两个人均为文官出身,又不像诸葛亮般的有第一线作战经验,所以严格上来讲,他们仅是蜀汉大军的名义统帅而已。因此,真正在后诸葛亮时代统领军队和曹魏大军拼战的,是和诸葛亮有正式师生之谊、也是诸葛亮兵法上继承人
  • 姜维取消了30年来的稳定部署致蜀汉政权的灭亡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蜀汉政权丧失了掌舵人。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之后就直接是姜维接班,其实姜维的资历还差得远,在诸葛亮之后还有蒋琬和费祎两个重要人物。在这两个人在时期,蜀汉政权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转而开始了休养生息。但是费祎被刺杀之后,
    12-17 姜维
  • 三国10大智勇双全的良将 姜维居第二
    三国时期有很多智勇双全的人物,他们个个都在历史上都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功勋,今天,我们就来给这些智勇双全的人物排个名,看看他们上榜的理由。而此榜以《三国演义》为基础,重在文学探讨,研究正史的切莫在意。第十名:常胜将军——赵云上榜理由:武功高到七
    12-17 三国姜维
  • 谈谈姜维和诸葛亮的差距
    公元221年,饱经风霜的刘备在成都称帝。关羽已经兵败被杀,这时候的蜀汉仅仅局限于益州一角。根据唐朝杜佑编纂的《通典-食货典》记载,蜀汉此时有20万户90万口(人);公元263年,后主刘禅向兵临城下的邓艾投降,这时的蜀汉共有28万户94万口(
  • 谁毁掉了蜀汉政权?姜维一昏招断送刘氏江山
    263年8月,曹魏权臣司马昭以邓艾、钟会为将,调派18万大军讨伐蜀汉,短短四个月后,后主刘禅不战而降,存在42年的蜀汉政权宣告灭亡。关于蜀汉政权灭亡的原因很多,诸如人才匮乏,地狭民少,后主昏庸等等。但蜀汉毕竟占秦岭、蜀道之险,据“一夫当关,
    12-15 姜维
  • 三国二十四名将--姜维人物生平 连结羌胡
    早期经历姜维幼年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喜好郑玄的经学。他出仕任本郡上计掾,州里征召他为州从事。姜维的父亲姜囧曾是天水郡功曹,时逢羌、戎叛乱,姜囧挺身护卫郡守,死在战场,故此姜维受赐官为中郎,天水郡参军。建兴六年(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