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总统府子超楼前雪松的故事 或暗喻“林森”

   2020-02-1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很多人都知道,“总统府”子超楼前有两棵参天雪松,因为是当年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手种植而闻名。如今只有西边一棵仍枝繁叶茂,那为什么“总统府”的历史专家要说,楼前树木依然成“林”呢?两棵雪松与“品”字形子超楼,暗寓“林森”?“总统府”内的许多

很多人都知道,“总统府”子超楼前有两棵参天雪松,因为是当年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手种植而闻名。如今只有西边一棵仍枝繁叶茂,那为什么“总统府”的历史专家要说,楼前树木依然成“林”呢?

两棵雪松与“品”字形子超楼,暗寓“林森”?

“总统府”内的许多建筑都是当年林森任国民政府主席时所建,子超楼是其核心建筑。1934年12月,国民政府在中轴线北端拆除原有文书局办公平房,始建该楼。新楼摒弃了中国宫殿式大屋顶式样,立面采用建筑平面组合与立体构图,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对称,主体5层,中部6层,如此之高,实为当时少见,尽显威严气派。次年3月12日,林森在该楼工地前亲手种了两棵雪松。据说,这树苗是从印度进口,以寸计金,价格昂贵。

很多人都说,双木为“林”,而子超楼上小下大呈“品”字形,正像是一个“森”字,所以两棵树加上一幢楼,正好寓意“林森”。这种说法流行至今。不过,在了解林森性格的历史学者们看来,这应该是牵强附会的巧合。

林森,字子超,生于1868年,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参院议长。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林森的元老地位渐渐凸显。1931年底,林森以“德高年劭”为国民党内各派认可,成为国民政府主席。但此时的国府主席已被蒋介石架成了虚职,不负具体责任,也没有什么实权。对此,林森笑侃道:“我的地位相当于神龛中的神位,受人景仰而不失其威仪,自然能保持庙堂之肃穆,家宅之安康。若神主显灵,则反倒一室彷徨,怪异百出。”

曾经有人在小报上,以“林子超,国府主席,连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为下联,应对民间“易君左,闲话扬州,引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的上联。对此明显讽刺之举,林森知道后只是淡淡拂须一笑。其实这下联正应验了林森“超然处世”的态度。

以如此“超然”的性格,怎么会煞费心机地专门种两棵树来吹嘘自己呢?事实上,在民国时期,许多办公楼前后均种有高大乔木。而林森又是喜欢种树养花的人,当年只要有植树活动,他总是尽量前往参加,还留下了不少植树的照片呢。

长势不好,和当年残留建筑垃圾污染土壤有关

文书局办公楼1935年12月竣工,1936年正式启用,是国民政府的办公主楼。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办公室,就在三楼东南的套房。后来,这里也是总统府大院内最高主官的办公场所。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为纪念1943年死于陪都重庆的林森,将这幢国民政府办公主楼冠名为“子超楼”,并在林森手植雪松旁,立了“林森手植”石碑。

子超楼前的这两棵雪松因此更加得到重视,名气大增。70年后,它们均长到了20余米,胸径达约2.3米,成为参天大树,其枝叶已覆盖到了子超楼的台阶上。

然而,本世纪初,这两棵雪松长势开始衰落,枝叶稀疏、叶色不正、针叶短细。雪松在原产地喜马拉雅山西部能长到75米。此时“正值旺年”的雪松,为何长势不好呢?

这和生长环境有一定关系。雪松是浅根树种,宜在肥沃中性到微酸性土壤中生长。而当年,子超楼是在拆除平房后原址兴建的,大量的建筑垃圾就掩埋在楼前地下,石灰地坪经雨水淋溶,使土壤呈碱性。这便对雪松的生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几年前,经多方专家会诊,有关部门制定了雪松救治方案。他们从雪松根部地下一米挖出了一层熟石灰,清理出石砖等建筑垃圾约10立方米。然后回埋营养土,通过有计划地换土施肥,并不断地输液,以保证营养供给,延续寿命。那些日子里,雪松上挂着的那些瓶子,还曾令许多游客不解,停下细细地询问究竟。

经过工作人员的精心医治养护,西边的雪松得以“起死回生”,现又已枝繁叶茂。然而东边的那棵雪松因“病入膏肓”,于2005年确认已死。近期为确保安全,此树被砍去了树身,原地只剩下高约一尺的根桩。

这是眼下广为流传的“林森在子超楼前手植雪松”的一张照片。不过,应该是后人pS出来的。此片中,林森手持铁锹居右,另一官员居左,两人中间的竖碑上清楚地写有“国民政府文书局大楼工地”字样。但这几个字的清晰程度,很明显要高于周边景物。同时,从周边环境看,有点空旷,也不像是在总统府大院内。从片中林森穿着神态看,倒有点像是在总理纪念日参加植树时所拍,地点很可能在市郊。

好在,如今的子超楼前,树木依然成“林”。因为当年建子超楼时,从北到南在楼前还对称植有两棵女贞、两棵紫藤和两棵白皮松。换句话说,那两棵雪松还有6个“兄弟姐妹”。只是因为两棵雪松的名气太大,其他的树木便少有人提及。而事实上,这6棵树中,有4棵都还健在,且长势良好,均被南京市定为古树名木。

楼前的两棵白皮松,西侧的一棵早已死去,后在原地补种了一棵。而东侧的那棵长势良好,现已是南京最年长的白皮松,古树名木编号为“190”,略向西侧路道倾斜,有明显主干,在离基部约一人高处分成多枝散干,高约14米,地径43厘米,胸径42厘米。白皮松是名贵的观赏树种,树皮褐白相间,苍翠挺拔,树形多姿。白皮松耐贫瘠土壤,但生长缓慢。

楼前的两棵女贞,在南京古树名木编号分别为“195”、“199”,高分别达16米、18米,地径分别约为60厘米、50厘米,胸径均约42厘米。

楼前东侧紫藤长势也良好,古树名木编号为“263”。西边的紫藤“英年早逝”,后补种了4棵,但它们的树荫还是不及东侧老紫藤的面积大。这些紫藤形成的树荫,现成为游客喜爱的休息场所。炎炎夏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比较一下,在东西两侧紫藤下纳凉是否有不同的感觉。

 
标签: 总统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章太炎为什么身着明朝服装大闹袁世凯总统府
    在1914年的申报有这样的报道:章太炎手执鹅毛团扇,并将袁氏所授的“勋二位”徽章,作为扇柄吊坠;头戴北洋军阀高冠帽,身着大明服装,足穿破官靴……大闹袁世凯总统府。对于章太炎为什么大闹袁世凯总统府 先从黎洪元和章太炎的交情说起上世纪80年代初
  • 印第安人的诅咒 每隔20年美国总统必会死在任上
    美国第9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他是辉格党人。他的父亲,是《独立宣言》的签署人之一。他在美国西北地区的印地安人战争中(1790年)作战勇敢当了官。1811年,身为印地安人领地的总督,他带了
    12-31 总统
  • 民国总统黎元洪家族后代今何在?
    黎元洪(1864.10.19-1928.6.3)字宋卿,汉族,1864年10月19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今属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祖籍为安徽省宿松县。人称“黎黄陂”,中华民国第1任副总统、第2任大总统。世居湖北黄陂西乡、县城、东乡与北
  • 袁世凯的后代 大总统之孙袁家楫的生平介绍
    袁世凯的后代:袁世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真正的改革家。总之,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接下来就让我们来
  • 千万大洋图一乐:荒唐曹锟贿选终成民国大总统
    曹锟,人称“曹三爷”,直隶天津人,出身贫困,家有五兄弟。曹锟发迹后,他的兄弟们也跟着鸡犬升天,其中四弟曹锐做了直隶省长,六弟曹锳做了天津镇守使。曹锟早年读过一点书,有些悟性和志气,因而长大后不愿当农民而自告奋勇地去保定贩布。曹锟性情爽直,年
    12-23 民国总统
  • 非洲总统 被西方武器杀戮不如用中国武器自卫
    有一种将中国在非洲的存在妖魔化的论调称,中国突然加倍下注,对当地开采业进行掠夺性投资,推出仅雇用中国工人的基础设施项目。这是中国正在启动“瓜分非洲”行动,还是一种新形式的“黄祸”论?抑或事实介于二者之间?诚然,2009年以来,中国已成为非洲
    12-22 总统武器
  • 张作霖战役有哪些 张作霖当过总统吗
    张作霖能从小老百姓一路爬上东三省都督的位置,期间所经历的战役大大小小数不胜数。那么在他所经历的张作霖战役中哪几次比较有名呢?都分别是与谁打的呢?张作霖战役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两次直奉战争和北伐战争。两次直奉战争的征战双方是相同的,一方是以张作
  • 民国称呼 蒋介石只当过几个月的“蒋总统”
    现在许多影视作品,不管什么时间,都称蒋介石为"蒋总统",这可不对,因为蒋介石离开大陆前就当过几个月"总统"。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国开始出现了"总统",但当时的名称不是"总统",而是"非常大总统"、"大总统"、"代理大总统"、"摄行大总统",
  • 哪位韩国总统曾自称他的根在中国并赴华祭祖
    1992年9月27日,也就是中韩建交一个月后,卢泰愚偕夫人和女儿访问了中国。1993年卸任后又过了8年,他作为中国政府的客人,以老朋友身份,偕妻女再次访华,专门回到卢氏先祖最初落户之地——山东省长清县卢庄村祭祖。由于历史原因,中韩两国隔绝4
    11-29 总统
  • 溥仪自述 袁世凯当大总统后仍称我为皇帝陛下
    紫禁城中的早晨,有时可以遇到这种奇异的现象:处于深宫但能听到远远的市声。有很清晰的小贩叫卖声,有木轮大车的隆隆声,有时也听到大兵唱歌声。太监们把这现象叫做“响城”。离开紫禁城以后,我常常回忆起这个引起我不少奇怪的想象的“响城”。“响城”给我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