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没有取而代之 是愚忠还是精明?

   2020-06-15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话说关羽败走麦城,被俘,不降,被东吴所害。意气用事的刘备为报兄弟被害之仇,亲率全部大军远征东吴,结果被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败了个一塌糊涂。退到白帝城的刘备因此一病不起。临终前,刘备托付诸葛亮:“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则自

话说关羽败走麦城,被俘,不降,被东吴所害。意气用事的刘备为报兄弟被害之仇,亲率全部大军远征东吴,结果被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败了个一塌糊涂。退到白帝城的刘备因此一病不起。临终前,刘备托付诸葛亮:“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则自立为王”。简单说来就是如果我儿子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你就尽力辅佐;若不是当皇帝的料,你就废黜了他,自己当皇帝算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

众所周知,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初期,那是一个群雄四起,人人争着称王称帝的时期,刘备之子刘禅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无德无能,根本无力胜任一国之君,诸葛亮“取而代之”既是蜀汉众望所归,又是履行刘备的遗言,但他为何不肯“取而代之,自立为君”呢?真是书上说的那诸葛亮愚忠、尽忠尽孝吗?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诸葛亮太过精明,打着自己的精明算盘,其精明表现在三个方面。

刘备让诸葛亮“取而代之”是假,探视诸葛亮是否“别有用心”是真,是在考验诸葛亮的忠心。世袭禅让,子承父业,数千年的传统了,谁愿意将自己好不容易打来的江山拱手相让一个异性人呢?精明的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他也深知刘备对他并不信任,早怀有防备之心。还在刘备入川时就能看出,当时刘备带得是庞统,而把诸葛亮安置在老家,就是为防止诸葛亮因功劳大而居功自傲。即使诸葛亮后来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诸葛亮也没有很大的权力,地位也在糜竺、孙乾等人之下。

诸葛亮深知刘备的用意就是要给自己一个旁敲侧击,要安守本分,尽力辅佐,不要僭越本分,别有用心。刘禅再差也轮不到你取而代之,阿斗即使是块烂泥,你也得想办法扶上墙头。因此诸葛亮听到刘备的托付后,当即下跪,表示自己誓死效忠,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的驾崩,无疑是诸葛亮上位的最好时机,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的他也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否则他早就终老在隆中了。中国有句古话:“不像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那个群雄四起,众人都抢着当皇帝的时代,不像当皇帝的英雄也不是真英雄。若说诸葛亮没有当皇帝的心思,那绝对是假话,只是精明的诸葛亮有着自己的顾虑。刘备逝于白帝城后,以诸葛亮在蜀汉的威望,自然也能称帝,但诸葛亮称帝必然引发蜀汉的内部权力斗争,必然加速蜀汉的灭亡。

虽说在蜀汉的建立中诸葛亮功不可没,但蜀汉江山终究是刘氏父子的,蜀汉中的众多文臣武将忠的也是刘氏父子,你诸葛亮当了君王,人家未必心悦诚服,因此,拥刘(禅)派和拥诸(葛亮)势必会展开一场你死我亡的内部斗争,即便诸葛亮获胜称帝,也终将胜之不武,必将像曹魏篡汉一样背负汉贼的骂名,这对于一直打着讨伐汉贼、兴复汉室口号起家的蜀汉而言,无疑是自打嘴巴,自取其辱。

话说天下形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大一统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只是暂时的,三国中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随着实力的此消彼长,实力最弱的蜀国首当其冲,必然灭亡,必然成为被吞并的对象。刘备东征失败后,本就实力不强的蜀国,元气大伤,国力进一步衰落。加上昔日的“五虎上将”死的死,老的老,新人又未能及时涌现,蜀汉人才断层,显得后继无力,以致于后来到了“蜀国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尴尬境地。

反观魏国,随着司马氏父子逐步掌握了曹魏大权,魏国政局趋于稳定,经济也得以恢复和发展,新人辈出,人才济济,东有羊祜,西有钟会邓艾,都是一等一的人才,魏国的实力日益膨胀。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自然也早有先见之明。早在诸葛亮未出庐时,就在隆中曾给刘备规划,成就三国鼎立的霸业后,若天下有变,便可派一上将直取中原,统一大业即可实现,然而一个简单的“变”字却有无数变数,诸葛亮也只是猜测,有很多不确定性,那时已显出他对统一的信心不足,那么在《后出师表》里的表述就更直接明了了。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之,孰与伐之”,诸葛亮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刘备的王业终究保不住,迟早要葬送,只是时间的问题,只是葬送在谁手中的问题,与其等着人家来灭,还不如自己拼一拼,说白了就是以攻为守,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无不如此,也无一例外地无功而返。

对于诸葛亮当皇帝和不当皇帝,除去头衔外,差别并不大,反正刘禅都听他的,蜀国的内政外交,大小事物,他一人说了算,不当皇帝甚至还有好处,如果诸葛亮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统一大业,那么他首邀其功必将成为像伊尹、姜尚之类的千古辅臣而名垂青史,即便失败,甚至蜀汉灭亡,那背头等黑锅的便是那扶不起的阿斗。如果诸葛亮取而代之,当了蜀汉君王,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他将被推上风口浪尖,一当蜀汉灭亡,即便不是他在位时,他也难逃其咎,必将背负葬送刘氏蜀汉的千古罪行,精明的诸葛亮自然不愿如此去做。

在“白帝城托孤”一事上,世人总评论诸葛亮“愚忠”,其实他的“愚”是聪明绝顶的大智若愚,能如此之“愚”从古自今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标签: 托孤 诸葛亮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揭秘诸葛亮是如何废掉托孤重臣李严的
    同年冬天,二次北伐开始,蜀军围陈仓,但是由于军粮耗尽再次无功而返。次年的建兴七年(229),三次北伐开始,诸葛亮遣大将陈式攻魏之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军迎战,诸葛亮出建威,郭淮退军,亮取二郡。至此,后主诏诸葛亮复丞相职。然而这数次北伐
  •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有没有想过要杀掉孔明?
    刘备在演义中不愧一代枭雄,声满天下,以致新野败退时十余万人民愿意跟随。但他却将权力下放的过大了,就像他祖宗刘邦一样,手下们个个功高盖主,他却不加遏制,直到死前才想起这一重要之事,演绎了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在最后关头显示了他的高明之处,却说刘备
  •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白帝城托孤一事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关于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历史上争议很大。有人说这一席话,困惑了中国二千年。刘备真实的想法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所以至今众说纷纭。《三国志》作者陈寿评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
    12-23 托孤刘备
  • 司马懿受魏明帝托孤顿首流涕 为何还篡权?
    诸葛亮受蜀汉皇帝刘备托孤,顿首流涕,辅佐后主刘禅,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臣的楷模。而司马懿受魏明帝托孤,也是顿首流涕,但是,最后还是篡权了,司马懿为什么没有像诸葛亮那样,选择做忠臣呢?让为什么要篡权呢?史书《三国志明帝纪》记载:
  • 这三人哪怕有一个活着 刘备未必托孤给诸葛亮
    刘备当年白帝城托孤,成为君臣的千古佳话。但问题是,在刘备心中,诸葛亮真的是托孤的第一人选吗?从当时看,刘备确实有托孤的必要。太子刘婵时年17岁,当年男子成年得20岁,所以暂时不能亲理朝政。在汉朝历史上,有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父亲死时比刘婵还小,
  • 解密李严与诸葛亮谁才是刘备真正的托孤对象
    现在网络上说起刘备托孤之事,不少网友都会谈论起诸葛亮斗争李严,烛影斧声强调荆州派系矛盾,彷佛误会李严为诸葛亮上司,曲解刘备重用李严胜于诸葛亮。然而仔细分析诸葛亮与李严官职高低,娓娓道来彼此的主从关系,再从刘备临终遗嘱的安排,李严实在没有立场
  • 托孤重臣最安全的时候 宋代不杀文人是宪法
    雄才大略的后周皇帝柴荣,带着满心的遗憾,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一年是公元959年。这位被誉为“五代第一名君”的皇帝除了未能完成统一华夏的夙愿,还要担心自己的身后事。39岁的柴荣只有一个6岁的小儿子柴宗训,他又面临着许多皇帝不愿又不得不面对的状
    12-13 托孤宋朝
  • 咸丰煞费苦心临终托孤为的是防备慈禧吗?
    咸丰即位之时,面对清王朝“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王朝早已迈入衰老的阶段,闭关自守的弊端也在这个时期爆发,而咸丰帝的才能虽难及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盛世之治,但他已然超越了嘉庆道光的克守陈规、顽固不化的旧思想。咸丰之治清王朝到了咸丰统治时期已濒
  •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竟是场暗藏玄机的“阳谋”
    为一代枭雄,无论什么时候,刘备都堪称是识人的明主。即便到了白帝城托孤的最后时刻,其精明之处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只不过将死之人,更多了一些无奈、多了一些留恋而已。想当年,刘备与东吴陆逊决战于夷陵,结果中了人家的诱敌深入之计,火烧连营
    12-01 托孤刘备
  • 白帝城托孤 刘备真的希望诸葛亮取代刘禅吗?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3年的春天,因为和吴国战争的失败,新皇帝刘备一下子到了病危的地步。按照惯例,他把诸葛亮为代表的心腹大臣召集到身边,从而想他们交代后事。刘备对诸葛亮的原话是这样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