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韩信如果反刘邦 成功率倒底有多大

   2020-10-17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当年,当年韩信如果听蒯通之言,楚汉争霸时自立,反刘邦,韩信谋反成功的可能性成功率倒底有多大?我个人认为百分之九十以上。基本上是可以成功的。为何?理由非常简单,看一看韩信手中的兵你就知道了,刘邦惨败于项羽后,闯韩信军营夺韩信帅印,留下多少汉兵

当年,当年韩信如果听蒯通之言,楚汉争霸时自立,反刘邦,韩信谋反成功的可能性成功率倒底有多大?我个人认为百分之九十以上。基本上是可以成功的。

为何?理由非常简单,看一看韩信手中的兵你就知道了,刘邦惨败于项羽后,闯韩信军营夺韩信帅印,留下多少汉兵给韩信?二千人,仅仅只有二千人,而之后韩信手中有多少人,三十多万人,也就是说除二千人是原来的汉军,其余的人都是新募来的新兵与其他六国的降兵,这些新人对刘邦不可能有感情,也不可能听刘邦的,韩信要培植自己的势力易如翻掌!其实就是连这二千人由于长期战争也留下不多了,可能实际数也就几百人了。

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韩信若反,是件多少容易的事。

韩信拿下韩国之后,韩信向刘邦要代齐王,刘邦知道后非常生气,不想给,但把旁边的陈平与张良给急坏了,张良当时就说:“韩信如反,无人能制”

张良当时说过:“韩信如反,无人能制”这是说着玩的吗?我看这是一句大实话,韩信如果反了,刘邦绝对是没有任何办法制服的,这也是后来韩信必死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良为何会说这样的话,这是因为,韩信军中除了几个汉军故将,已经没有什么汉军的势力了!韩信军中以灌婴、曹参的军职最高,骑兵军团总司令是灌婴,步兵军团总司令室曹参,韩信若反,灌婴、曹参只有跟着反,为何,因为不跟着反只有被杀一途,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因为他们的手下已经不是旧汉军,都是新人,只可能听韩信的,不可能听灌婴、曹参的。

刘邦武关夺帅印后只留下给了韩信多少人,二千人,曹参、灌婴当时去了刘邦那里并不在韩信军中,后来的三十万人都是韩信自己靠招募新兵与收六国降兵来壮大的,而韩信的队伍壮大后,曹参、灌婴这才又被刘邦派来掌握军权,你说,那些万夫长,千夫长,关健时候是听韩信的呢?还是听这两个后面才来当官的人呢?

曹参、灌婴对刘邦一定会很忠心吗?我看未必,事实是,曹参、灌婴对韩信佩服得不得了!当年,刘邦与项羽在鸿沟对峙时,刘邦不知发了多少要韩信发兵夹攻项羽的命令,但韩信就是不动,这两人还不是老老实实的观望!并没有听刘邦的命令!

项羽当时还派武涉来当说客,希望韩信反,韩信如果没有反的力量,项羽怎么可能这么做?

刘邦本意并不想分封异姓王,为何还要封韩信为齐王,那是怕韩信反不得以而为之,是无奈何,如果韩信无反的能力,刘邦绝对不会这样委曲求全的。

韩信做了代齐王,蒯通劝韩信反,如果韩信听了此人之言,这时候韩信如果真反了,成功率有多高,我说是百分之一百。为何?

这是因为,刘邦这时候并不是皇帝,也不过只是一个王——汉王而以,大家反刘邦,大家不可能有心理负担,韩信当了齐王也是王,刘、韩两人的地位从法理上来看是平等的,你说曹参、灌婴会听谁的?如果你不听韩信的,后果又会如何?不听刘邦的,后果又会如何?大家心中都是有数的,这些人必会听韩信的,如果不听,势必会被手下所杀,然后地位会被手下取而代之。

众人要跟从的人,必定认为是最终能得天下的人,因为这样就可得分封而可得富贵,当时,刘邦有二十万军队,项羽有十万人,而韩信一人就有三十多万人,你说以韩信的军事能力,谁能笑到最后?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谁?

你必定会选择那个最终能当皇帝的人,你必定会选择最后的胜利者,韩信有如此大的军事优势,韩信又有如此的军事才能,得到天下的可能性如此之大,比刘、项二人大多了,你又是韩信的部下,你会为了旧主而背判现在的新主吗?

韩信最后的下场是被刘邦的婆娘吕后灭三族,后果严重不严重?谋反不成功最后的下场也不过如此,史书说得没错,韩信是为了感恩刘邦提携和知遇之恩才没有反,韩信被旧情所累,终于痛失良机。

刘邦是个常败大王,在军中根本没有什么威望的。刘邦当了皇帝后,反了的人还大有人在,所以刘邦并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高的威望,如果你是一个军官,你愿意跟刘邦还是跟韩信?不明而喻!韩信那样忠心于他,刘邦给韩信的报酬还是灭三族,其人品也好不到那里去,所以说汉军旧将就一定会忠诚于他,不过是后人的猜测而以!

我认为,韩信如果反了,不但是只是天下三分有其一了,而是住定要做皇帝的!

为何,理由也很简单,项羽派武涉来游说韩信反,项羽必定会与韩信联手的!

二人一联手,大下形式就完全变了,张耳、陈烯、英布、彭越这些墙头草也必会加入灭刘队伍,刘邦基本很快就会完蛋了。

必须先灭刘邦再来对付项羽,为何?主要原因是,项羽没有称帝之野心,项羽只想当个王,而刘邦有那个当皇帝的野心,所以必须先灭刘邦。

刘邦即使一时灭不了,也不可怕,因为刘邦已经非常老了,拖上十来年,刘邦死了,刘肥为帝,灭起来就容易了,韩信毕竟很年轻!

史记不知大家看过没有,韩信临死前最后说的那句话是什么,“悔不听蒯通之言”为何会这么说,那就是后来他想明白了,蒯通说的是对的!如果蒯通说得不对,反起来困难,成功率低,风险大,他临死之前绝不会说那话,因为如果根本上就没有谋反的机会,那还后悔什么啊?

 
标签: 韩信 刘邦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韩信受了胯下之辱后为何没有杀羞辱他的无赖?
    很多人读过史记,都知道胯下之辱的故事,据说:韩信少年的时候,经常挎着宝剑在界面上溜达。有个恶少借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
    12-30 汉朝韩信
  • 一代名将韩信 为什么只有善始而未得善终?
    韩信是汉初军事家,自幼熟读兵书,有着安邦定国之抱负。因为家境贫寒,经常吃不饱饭。还曾受乡间流氓欺凌而受跨下之辱。自从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奔项梁,后来就跟随楚霸王项羽,可惜没有被重用。然后又投奔汉王刘邦。起初刘邦看不起韩信,是经过丞相萧
    12-30 韩信
  • 建国还不到10年刘邦和吕雉为何要除掉大将韩信
    说起韩信这个人,很多人都为其感到惋惜,更深深觉得刘邦是一个卑鄙小人。其实当时的情况并非如此,韩信是一个军事上的天才,但也是一个政治上的低能儿,这一点后来的岳飞与其很相似。汉朝建立还不到10年,刘邦和吕后就先后对韩信下了手,而且一个比一个狠。
  • 蒯通为何总是劝说韩信及早背叛刘邦另投明主?
    韩信虽然聪明一世,但何方敢说他没有犯过错误呢。身外大将军的韩信,手下肯定会有很多谋士团,替他出谋划策。在《史记》中,就提到了蒯通,这个人虽然只出场了两次,但是两次对韩信的一生都很重要。第一次出场,是在燕国降服之后,刘邦命令韩信去攻打齐国的时
    12-30 刘邦韩信
  • 有趣的猜想 韩信穿越到三国会是什么样子?
    他追随谁最好?或者可否自立为王?以他的能力和性格能做到什么位置?最后的下场会怎样?下面通过几个小故事来对韩信人物全属性剖析。1.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生与死都因为萧何,如成语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前者救了他,后者
    12-29 三国韩信
  • 寇骞是谁 寇骞被韩信杀了吗 寇骞是怎么死的?
    电视剧《楚汉传奇》第50集中,韩信被刘邦封为了大将军,便开始了新官上任三把火,显示自己的威力。毕竟,大家都对韩信做大将军很不服气,纵然韩信的话让大家心服口服,但是大家还会不爽的。而这是,刚好寇骞犯了罪,韩信要杀了寇骞,那么,寇骞真的被韩信杀
    12-29 韩信
  • 揭秘刘邦夫人吕后为何一定要杀掉功臣韩信?
    汉朝大将韩信墓前的祠堂有一副对联,文仅十字: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这寥寥十字,高度概括了韩信一生中重大的经历。韩信戎马一生,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潍水杀龙且、垓下破项羽,为汉室打下江山,功勋显著。然而韩信能与汉室结缘,皆源于一知己
  • “汉初三杰”为何仅韩信惨死?是韩信居功自傲吗
    刘邦即位后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战胜项羽、夺取天下的原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方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
    12-27 韩信
  •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萧何为什么要追韩信?
    萧何月下追韩信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
    12-26 萧何韩信
  • 为何刘邦当上皇帝 第一个收拾的是韩信
    刘邦称帝功劳最大应该有三个人:萧何、韩信、张良,这三个人被称为汉初三杰,刘邦称帝之后,为什么其他两个人都善终,而韩信却惨死,其中有什么原因呢?韩信成为刘邦要收拾的第一个对象在早前就已经埋下祸端,刘邦准备跟项羽平分天下,着手准备西归的时候,张
    12-25 刘邦韩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