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如果采纳蒯通之计 三国时代将提前400年

   2020-09-24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执戟郎中韩信在项羽那得不到重用,于是就跳槽去了刘邦的部队。经过萧何力荐,刘邦破格提升韩信为大将军,统帅三军。于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战神级别的人物登上了舞台。帮助刘邦平定北方复国诸侯,最后从北面南下,与东面的刘邦,南面的彭越一起,三股大军将项羽

执戟郎中韩信在项羽那得不到重用,于是就跳槽去了刘邦的部队。经过萧何力荐,刘邦破格提升韩信为大将军,统帅三军。于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战神级别的人物登上了舞台。帮助刘邦平定北方复国诸侯,最后从北面南下,与东面的刘邦,南面的彭越一起,三股大军将项羽合围于垓下,楚军覆灭,项羽乌江自刎。

汉高祖刘邦评价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然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历史的铁律一再上演。刘邦夺得天下登上皇位后,先是夺掉了韩信的兵权,贬为淮阴侯。而后在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

临死前,韩信感慨地说了这么一句悔之晚矣的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如果韩信知道有这么一天,蒯通之谋定成真,楚汉相争的历史大格局将变成楚、汉、齐(韩信被封为齐王)三国相争,三分天下。“三国时代”将提前400年上演。

蒯通的三分天下之计

当时,韩信攻克齐地,被刘邦封为齐王。而楚汉双方势均力敌,战争处于胶着状态。韩信的态度直接决定着楚汉相争的走向与结局。

蒯通作为韩信的谋士,上来就给韩信戴了个高帽子。说观君之面,不过封侯,而观君之背,贵不可言。这都是策士的老套路了,欲引起对方的注意。韩信一听,确实来了兴趣。蒯通便阐述了自己的三分天下之计:

说,齐王啊您看,现在呢楚汉双方以鸿沟为界,相持已经三年了,不分胜负。现在刘邦项羽两人的命运其实就掌握在您手中,您帮刘邦,则项羽必亡,您帮项羽,则刘邦亡,天下大势由你左右,要慎重考虑啊。我建议您干脆自立,双方都不帮,与他们俩三分天下而治,刘邦坐拥他的三秦,项羽安守他的彭城,而你在北地拥有赵、齐、燕之地,足可成为一强。这是上天赐予您的大好机会啊,错过了会遭祸患的。

韩信为啥未采纳蒯通之计

韩信听了蒯通的三分之计,犹豫了一段时间,但最终未采纳,有着各方面的原因,根据史料,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1、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韩信不可能跨越这道坎

韩信对蒯通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原话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2、韩信没有自己的核心团队

刘邦是以沛县亲友老乡们为核心成员,萧何、樊哙、曹参、灌婴等都是旧相识,一帮哥儿们。项羽从起兵反秦开始,也逐渐培养了核心成员,如龙且、季布、钟离昧,此外还有项氏家族成员项庄、项伯。

韩信则是只身一人的打工者,机遇好,赶上了刘邦用人之际,从此才有用武之地。这之前,是没有自己的团队的,这之后,自己虽然可以指挥百万大军,但最终兵权还是人家刘邦的。军中可能经常与韩信在一起磋商的人就谋士蒯通,估计还不怎么谈得来。此种局面自立,恐怕对韩信凶多吉少,在齐地站稳脚跟,难!

3、韩信有王者之心,但无王者之气

为王者,最重要一点是,有政治头脑。而韩信在政治上屡犯致命错误。这也是他最后引来杀身之祸的原因。

韩信能统领三军,征战北地,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远离刘邦视野,时间久了,可能做老大的念头慢慢生根发芽,这一点从蒯通献计后的反应可以推断,韩信听完蒯通的三分之计后说了这么一句话:“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如果一点心思都没有的话,韩信不会这么犹豫的。

韩信居功自傲,缺乏政治头脑。韩信攻下齐地后,居然写信给刘邦邀功,要求刘邦封他代齐王。当时正值楚汉相持最艰难的阶段,此时愤怒之火已开始在刘邦心中点燃。韩信的观念一直停留于君与臣的层面,并未跳出格局。

历史没有如果,只是从韩信临死前的感慨,我们看到了历史轨迹的惊心瞬间。

 
标签: 三国 韩信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三国演义什么朝代 三国演义写的哪个朝代
    三国演义什么朝代 三国演义写的哪个朝代
    1、三国时期是位于汉朝与晋朝之间的朝代,三国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三国时期从公元220年开始,到公元280年结束。公元280年,晋灭东吴,史称西晋,统一中国。2、《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约八万字,分成上中
  • 三国鼎立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的释义简介
    三国鼎立什么意思 三国鼎立的释义简介
    1、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2、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3、220年,曹丕
  • 三国是什么朝代的 三国是哪个朝代的
    三国是什么朝代的 三国是哪个朝代的
    1、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2、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
  • 三国中飞将指的是谁 三国中飞将的简介
    三国中飞将指的是谁 三国中飞将的简介
    1、三国中的飞将军指的是吕布。2、历史上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三国演义》及民间其他艺术形象,吕布多被塑造成三国第一猛将。3、而在历史书籍中也有记载,其中《三国志》称:“(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
  •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是什么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 三国演义时代背景是什么
    1、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2、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
  • 三国的魏国是怎么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如何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怎么灭亡的 三国的魏国是如何灭亡
    1、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延康元年(220年),曹操逝于洛阳后,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篡夺汉室政权,在许昌称帝,迁都洛阳,建魏。至咸熙二年(265年),
  • 三国志里孙策之死问题 历史上关于孙策之死的说法有哪些
    三国志里孙策之死问题 历史上关于孙策之死的说
    1、三国志里对其是这样写的: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2、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吴历》记载,孙策受伤,医生告诉他,说这伤可治,但应好好养护,一百天不能有剧烈活动。孙策拿过镜子自照面目,对左右说:“脸成了
  • 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谁 王佐之才简单介绍
    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谁 王佐之才简单介绍
    1、三国中被称为王佐之才的是荀彧。2、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3、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
  •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的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是哪些类型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的书 三国志是我国第
    1、《三国志》:纪传体史书,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 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2、《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
  • 三国时期属于汉朝吗 三国时期属不属于汉朝
    三国时期属于汉朝吗 三国时期属不属于汉朝
    1、三国时期不属于汉朝。2、汉朝(前202年—23年,23年-220)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因皇室姓刘,故又称刘汉,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3、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