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魏延的人际关系与性格命运

   2020-08-12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刘备自领益州牧后,随他入川的诸将得到封赏,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马超六将分别被封为荡寇将军、征虏将军、镇远将军、征西将军、扬武将军、平西将军。第七十三回,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再次封赏诸将,顺序是:关、张、赵、马

《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刘备自领益州牧后,随他入川的诸将得到封赏,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马超六将分别被封为荡寇将军、征虏将军、镇远将军、征西将军、扬武将军、平西将军。第七十三回,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再次封赏诸将,顺序是:关、张、赵、马、黄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两次重要封赏,排位略有变化,但上述六人位置在武将中一直突出。按现在的军衔,可视为开国元帅。《三国志》记载简略,细节和事件与小说有诸多不同,但对六人作用的记述,史书与小说也基本是一致的。

小说里,在“授军衔”或“评职称”之前,五虎上将都有足够的资历,都有自己的著名“代表作品”,有其生涯的华彩乐章,领受最高“军衔”或“职称”乃众望所归:关羽的代表作是斩颜良文丑、攻克长沙、力保荆州,张飞的代表作是当阳桥断后、智取瓦口隘,赵云的代表作是长坂坡保护后主、计取桂阳、截江夺阿斗。他们三人共同的优势是随主公征战多年,资历无人可比。马超情况有所不同。论战斗,他有两次很有名:一次斗许褚、一次斗张飞。后一次只能说显示了他的实力,不能说“立功”,因为他是在和刘备的部队作战,正如陈明仁与林彪血战四平不能算陈的战功一样;前一次虽然是与曹操部队作战,但那时他并不代表刘备,而是独领一支人马。那么这可以计算在他“资历”一项中,就是“曾经和敌人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黄忠也是降将,年龄虽大,参加蜀汉“革命”的资历却不占优。不过,他有很“硬”的代表作,而且“发表”日期正好,距离评职很近,那就是接连计夺天荡山、力斩夏侯渊。

比较特殊的是魏延。初步拟定评衔定职名单时,他本来位列第五,在马超之前。但到最后一轮终选时,他却被挤出了“五虎将”之外。估计,评委会内部有争议,比如有人可能提出马超是西凉方面军的一面旗帜,虽然参加蜀汉“革命”较晚,但军事势力和社会影响较大。所以,他被放在了魏延的前面。还可推测,评委会中投魏延反对票的是诸葛亮。刘备本来想替魏延说话,但考虑到马超的势力和影响确实重要;更重要的,和诸葛亮的关系对他来说更重要。所以他就没说什么,不露声色地在任命书上签了字。

但刘备心里想着魏延的事呢。他用另一种办法给老魏找补回来了。

对《三国志》所记蜀汉“授衔”或“评职”前后一个比较生动的重要情节,《三国演义》居然省略了,这有些异乎寻常:一般而言,为了使叙事更生动、情节更丰富,小说都是增加细节和情节。这被小说省略的一段就是《三国志·魏延传》开头写到的、也是被其他“品三国”学者引用过的:

刘备当了汉中王以后,想回成都,需要留下一员足可独当一面的大将镇守汉中。大家的舆论都认为这人准得是张飞,张飞也认为非己莫属。没想到,任命一宣布,汉中太守人选是魏延!全军都觉得出乎意料。

为了做通大家的思想工作,树立魏延的威信,刘备特意把重要的军职文职干部们召集到一起开会,故意当着众人的面问魏延:

“老魏呀,我任命你做汉中太守,担负这么重要的责任,你有什么要对大家说的吗?”

魏延领会了主公的用意,两手叉腰,胸有成竹地说:“曹操要是亲自率领全国的兵来,我替您顶住;他要是派一名偏将领十万大军前来,我把他们彻底吃掉!”

刘备说:“好,讲得好!”

大家听了也佩服起来,觉得老魏有气魄。后来魏延镇守汉中期间果然恪尽职守,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

对魏延任汉中太守之事,小说却只一笔带过。不过,小说还是有很多情节表现了魏延随刘备、诸葛亮南征北战、屡立战功的经历。

另一方面,《三国志》在为诸将立传时,将小说所谓“五虎将”(《三国志》没有“五虎将”称谓)共列一卷,顺序是关、张、马、黄、赵。而隔了几卷后,将魏延与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杨仪之类本不与魏延在一档次的人物放在一卷。

还是按小说讲吧。蜀汉“六大元帅”的际遇和命运,除了其资历战功,也与其人际关系及性格分不开。

先说人际关系。关张二人排在前,除了战功,也因他俩与刘备关系最铁,比诸葛亮和刘备更铁。小说里有“桃园结义”情节,《三国志》虽然没有,却也写明他们都是在涿郡一同起事,“恩若兄弟”。这方面赵云稍逊,但赵又非其他将领可比:刘备的嫡系传人能够活下来,全靠赵云啊!他和刘备的关系应该和诸葛亮差不多。而马超明显是外人,另一个“方面军”的。至于黄忠魏延,刘备对他们的信任程度差不多:虽然称不上是兄弟,但却是手下爱将。我们看进川各次战役中,黄魏二人每每互相呼应,做开路先锋。

但是,在与蜀汉另一个实权人物诸葛亮的关系方面,“六大元帅”的差异就大了。

关张二人,诸葛亮绝不敢妄动。赵云是他的最爱。马超虽非亲信,但出身名门,且由诸葛直接指挥的机会不多。黄忠始终受到尊重。唯独对魏延,诸葛亮一开始就看着不顺眼。魏延对刘备打下长沙立有战功,这孔明不仅不赏,甚至要杀掉老魏,亏得刘备保下。按说,老魏提出“入党”申请的时间早于黄忠:早在刘备部队率难民南逃过襄阳时,老魏就开城门迎接并力战文聘。当时刘备出于某种考虑没有进城,害得老魏新单位没去成,旧单位呆不下,才投了长沙太守韩玄。

诸葛亮这样对待魏延,究竟是为什么呢?据诸葛亮自己说,是他看着魏延脑后有反骨。其实这是托辞,或者说是小说作者为诸葛亮找的托辞。诸葛亮不喜欢魏延,而诸葛亮又是全书倾力塑造的理想人物,所以魏延就得委屈点。

魏延的遭遇,从根本上说还是与其为人及性格有关。

性格弱点,关羽张飞都很明显,如关羽的刚愎自用,张飞的嗜酒任性、不善待下层官兵。他们最后都吃了自己性格的亏,为此丧了命。在小说中,魏延某些方面与关羽有些类似:相貌方面,都是“面如重枣”;性格方面,都比较孤傲,而且对士兵都还不错。但是,关羽孤傲,除了实力的资本,还有大哥刘备这个保护伞,魏延就不能相比了,尽管刘备也保护过他。你魏延傲,你牛,傲得过牛得过诸葛丞相么?孔明先生当年自比管仲乐毅,谋略上把谁放在眼里?可这魏延偏觉得自己比丞相还高明,刘备死后他屡次向诸葛亮提建议,要效法高祖与韩信的做法,与诸葛亮分兵出击,会师于潼关。诸葛亮不采纳,他还把不满表现出来,说诸葛亮胆怯。这话也许是当诸葛面直接流露的,也许是私下议论被人打小报告添油加醋汇报上去了。那诸葛亮能信任他吗?小说写一开始诸葛亮就说魏延有反骨,应该是根据后来结果的一种追溯。《三国志》本传末还替老魏所谓叛国罪名辩护了几句,小说却只写了事情经过。

魏延能有那些成就,真得感谢主公刘备的信任。刘备去世后,他和顶头上司诸葛亮虽然关系不好,但后者毕竟用得着他,所以南征北战还总带着他,对他比较信任。街亭之战没用他为主将,大概是为培养锻炼新人。

但诸葛亮死后,他的悲剧就是必然的了。虽然舆论上都认为会由他代替诸葛亮,但结果不然。

老魏一辈子的遭遇有两次出乎大众舆论之外,一次是好事,一次是坏事。好事就是前面说的被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坏事就是诸葛亮没让他接班。没了刘备、没了诸葛亮、没了五虎将,论资历、论能力,按理确实该轮到他了。但他人脉不行,人际关系紧张,即使诸葛亮让他接,别人怕是也不会配合啊。

其他“元帅”之间的关系,关张最亲密,赵云与关张接近。马超与大家疏远些。本来黄魏二人应该最好:他们互相都救过对方的命。但黄忠活着时他们关系也并非莫逆:一次魏延贪功遇险,黄老虽然救了他,战斗结束后却要求依军法杀老魏。这样的事不会发生在关张之间,或关张赵之间。你说他“善养士卒”吧,最后时刻士卒们还都闪了他晾了他。

魏延的一生,有幸运,有不幸。论能力他是有的,但早年在襄阳、在长沙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使他压抑感很重,总想爆发,有时做事考虑得就不够理性周全,没考虑别人会对他怎么看,每每受累不讨好。刘备死后,在受诸葛亮直接指挥时期,如果他对诸葛亮表现出足够的尊敬,比如主动提出拜丞相为师。这样可能诸葛亮有可能改变对他的成见。诸葛亮当他导师也足够资格。可他做的恰恰相反,结果事与愿违。

 
标签: 魏延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谁杀了魏延他是被冤杀的吗 魏延是谁杀的
    谁杀了魏延他是被冤杀的吗 魏延是谁杀的
    1、魏延是被马岱斩杀,并诛灭三族。2、《三国志》中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其意是说魏延只是反对马岱北上作战,并没有叛变的意思。然而杨仪造谣魏延要造反,致使魏延冤死。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也认为
  • 三国杨仪简介 魏延和杨仪有何恩怨?
    杨仪(?-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初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后私自投奔关羽,任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 不和,降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建兴五年(227
    12-29 三国魏延
  •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为何会重用王平而排斥魏延?
    汉中太守一职,是蜀汉要位,其地位不次于“荆州牧”,得此职相当于“第二关羽”。当这块云彩飘落到魏延头上下起雨来时,蜀汉众将无不艳羡。个性同本领一样强,这是魏延的特点。关于他的才气与功绩,无论史书还是演义,都是公认的卓著。每次战役均打前锋,斩王
  • 诸葛亮为何临死前还要遗计马岱杀死魏延
    每每看点评三国的文章,当提到三国里谁死得最冤的时候,四大叔魏延(为什么叫魏延四大叔呢?额,估计得是八零后以上年纪的朋友才知道,哈哈)都排第一,为什么呢?四大叔可是五虎将死后,蜀汉的第一将啊,也就是和我们的诸哥有些意见不和,诸哥就在临死前还要
  • 大将魏延能争善战为何不能成为蜀汉五虎上将
    五虎将,是三国中让人赞叹的五位大将,其智勇双全被世人感叹。而魏延精通兵法,其勇武超过常人。那么,魏延为什么不是五虎将,反而是一个普通的大将军呢?魏延有多厉害魏延,蜀汉刘备手下的一名大将。他从早年间便跟随刘备,在刘备支援刘璋抵抗张鲁大军时,魏
  • 魏延为何不能跻身进入蜀汉第一武将行列之内
    魏延是蜀汉大将,颇有谋略。此人精通军事,而且武艺高强,昔日曾受到刘备的重视。当年刘备命人镇守汉中的时候,众人都以为非大将张飞莫属,结果刘备却中意魏延。刘备问魏延如何应对,魏延说:“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
    12-26 魏延武将
  • 魏延为什么造反 魏延造反和诸葛亮有关系吗
    魏延为什么造反呢?当时诸葛亮打仗的时候就喜欢自己部署好,把每个人当棋子使,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但魏延喜欢自己思考,所以每当和诸葛亮意见不一样的时候,就喜欢顶撞诸葛亮,诸葛亮估计觉得他挺烦的。至于最后魏延为什么会造反呢?其实魏延根本没造反,
  • 赵云官职为何比不上其他五虎 甚至不如魏延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人。先从公孙瓒,时刘备亦在,与赵云深自结纳。公孙瓒为田楷击袁绍,派刘备出征,赵云为骑将,后因对公孙瓒失望托词兄丧,离去前与刘备曰:“终不背德也。”后刘备奔袁绍于邺与云相遇,随从至荆州,战博望,出长阪
    12-24 赵云魏延
  • 魏延为什么造反?揭秘三国魏延造反的原因
    诸葛亮打仗喜欢把每个人当棋子使,让你干啥就干啥,别问为什么,魏延能自己思考,每有意见和诸葛不符就顶撞,诸葛估计烦他了。至于最后反叛,是被杨仪小人陷害的,政治上的夺权,根本没有叛变。魏延是个将才。但做事急功近利,向诸葛献计出子午谷出长安就是个
  • 历史上的魏延是怎样的 魏延到底最后谋反没有
    历史上的魏延魏延出生年月不详,字文长,是义阳(现在的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他是三国时期蜀汉中最为著名的将领之一。曾经在刘备入蜀的时候率领部曲追随而去,是刘备最为信任的人,魏延和长史杨仪向来不和,后来在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加剧,最后被杨
    12-23 魏延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