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不肯渡乌江?乌江亭长是刘邦派来的?

   2020-11-1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不听人言、独断专行,导致最后在楚汉之争中失败,不得不自刎于乌江边。那么,项羽为什么不渡乌江呢?两千多年来,人们众说纷纭。第一种观点:项羽羞愧而死。一些人认为,项羽不肯过江乐,是因为他最心爱的女人虞姬死了。同时,也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不听人言、独断专行,导致最后在楚汉之争中失败,不得不自刎于乌江边。那么,项羽为什么不渡乌江呢?两千多年来,人们众说纷纭。

第一种观点:项羽羞愧而死。

一些人认为,项羽不肯过江乐,是因为他最心爱的女人虞姬死了。同时,也有学者认为,项羽因“虞姬死而子弟散”,以至于心灰意冷、心生羞愧,因此不肯过江,拔剑自刎而死。

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仔细推敲,这个说法就有些牵强了。正如《史记》上所说:“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以何渡为!且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只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以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独不愧于心乎?”

这段话中的“天之亡我”与“子弟散”说的相吻合,另一方面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原因。项羽便过江,败局也已定。因此,他选择了不渡乌江。

但有学者提出,自固陵战败后,项羽接连失利,退到垓下,又突围逃往东南,最后至乌江边。由此可见,他早有退守江东之意,并且是一种逃奔。若说项羽早由于失败使江东8千子弟葬送性命而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话,那么在垓下被围时,“虞姬死而子弟散”,他就应该羞愧自杀。渡淮之后从骑仅百余人,至阴陵又迷了路,结果被农夫欺骗,身陷天泽,被汉军追上。

如此狼狈的境遇他也没有羞愧自杀,而是又逃至东城,被汉军重重包围。尽管他仅剩28骑,但仍然组织起来做了一番搏杀。这时候,项羽仍“欲东渡乌江”。然而好不容易逃到乌江岸边,他却因感到羞于见江东父老而自杀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第二种观点:项羽想早点结束战争

还有人认为,项羽不渡乌江是想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他觉察到“楚汉久相持不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所以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当项羽认识到自己无法立即消灭刘邦而又无法谈和时,项羽只有牺牲自己以结束战争。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

第三种观点:项羽是无路可逃。

项羽性里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多疑。他连自己的部下都提着防着十刻警惕着,对陌生人自然会关上心门、更加会“尘封”了自己。这样狼狈的逃至乌江时,项羽已是筋疲力尽,强弩之末了。因此,面对此时乌江亭长的恭敬、体贴、谦卑、礼让,项羽没有丝毫被感动,相反,他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亭长这样是不是别有用心。

因为乌江亭长如何算准项羽只有从这里才逃的出去,为什么偏偏只弄了一条船。而且是小的不能再小的船,只能容下一个人。多弄几条船或是搞个船队就不行么?这次逃亡,项羽在问路时就被一个老的不能再老的老农给骗了,给忽悠了,因此,此时面对一脸善意一脸真诚的亭长,他是犹豫的,是怀疑的,自然不会完全相信亭长是一心一意、全心全意来救他的。与其受乌江亭长的凌毒,不如自我了断来的更爽快些。

当然,项羽究竟为何不渡乌江,两千多年来,仍未有定论。

 
标签: 刘邦 项羽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