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怎么回事

   2020-04-18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怎么回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很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那么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病因有哪些呢?我们现在就来了解一下吧!1、遗传因素本病常有家族史,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如有报道称,患者中有家族史者的比例2.9%。另外,单卵孪生的发病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怎么回事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怎么回事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很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那么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病因有哪些呢?我们现在就来了解一下吧!

1、遗传因素本病常有家族史,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如有报道称,患者中有家族史者的比例2.9%。另外,单卵孪生的发病率远比双卵孪生为高,比例为33:3。虽然遗传是一种重要因素,但尚不能确定显性、隐性或伴性基因遗传的规律。

2、宫内因素胎儿在宫内体位不佳,足部受压,长时间处于足内收、后跟内翻、踝部下垂位。相应地,小腿后侧和内侧的肌肉缩短,内侧关节囊增厚,使足进一步处于畸形位。

3、胚胎因素。胚胎3个月之内,足处于马蹄内翻的三个原始畸形状态,即下垂、内收和旋后(内翻)。自第4个月开始,足处于中和旋转位,跖骨轻度内收,足也开始沿长轴旋前,接近正常人足的位置。任何发育障碍都将使足保持于胚胎早期的畸形位。

4、环境因素许多学者研究发现本病与环境因素有关。如有研究人员注射胰岛素至发育中的鸡胚内,造成马蹄内翻足畸形。有人证明,在肢体发育的关键时刻,缺氧可能导致马蹄内翻足。专家发现,在许多来自日本的患者中,由于有蹬坐于内翻足上的习惯,发病率特别高。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症状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症状有哪些呢?一般来说,其可以分为内因型和外因型,也可以叫做僵硬型和松软型。

1、僵硬型,也就是外因型。

一般其畸形很严重。因跟骨后端上翘藏于胫骨下端后侧,足跟似乎变小,乍看似无足跟而呈棒形,故又称棒形足,其跟腱挛缩严重,而且从后方看,跟骨内翻。前足也有内收内翻,踝内侧和足跟内侧皮纹增多,而足外侧及背侧皮肤拉紧变保当被动背伸外翻时呈僵硬固定,而且此种畸形不易矫正。

这种畸形的患儿站立困难,走路推迟,跛行,扶持站立时可见足外侧或足背着地负重。年龄稍长,跛行明显,软组织与关节僵硬,足小,小腿细,肌萎缩明显,但感觉正常。长期负重后足背外侧可出现增厚的滑囊和胼胝,少数发生溃疡。患者常同时有其他畸形。

2、松软型,也就是内因型。

这种情况的畸形较轻,足跟大小接近正常,踝及足背外侧有轻度皮肤皱褶,小腿肌肉萎缩变细不明显。最大的特点是在被动背伸外翻时可以矫正马蹄内翻畸形,能使患足达到或接近中立位,容易矫正,疗效易巩固,不易复发,预后好。该型属于宫内位置异常所致。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诊断

虽然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这种畸形很常见,但是还是会有很多的宝妈不了解这种先天畸形。现在,小编就带各位来了解一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诊断。

由于生后即能看到足部畸形,通常诊断并不困难。因此根据临床表现均能作出诊断,一般不需依据X线检查确诊。但对于判断马蹄内翻足畸形程度和对治疗疗效的客观评价,X线摄片是不可缺少的。正常新生儿足部X线片可见跟、距和骰骨的化骨中心。马蹄内翻足的患儿足部诸骨的骨化中心出现较晚,而舟骨在3岁后方才出现。

此外,医生还会根据其他的方面诊断。首先,要从足部的外形判断。患儿的足前部内收内翻,距骨跖屈,跟骨内翻跖屈,跟腱,跖筋膜挛缩。前足变宽,足跟变窄小,足弓高。外踝偏前突出,内踝偏后且不明显。其次,可以从走路的样子来判断。患儿站立行走时跖外缘负重,严重时足背外缘负重,负重区产生滑囊炎和胼胝。如果其单侧畸形,走路跛行,而双侧畸形,就会走路摇摆。最后,就是根据X光片来判断。患儿的X线摄片可见距骨与第1跖骨纵轴线交叉成角大于15°,跟骨跖面和距骨纵轴线夹角小于30°。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