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 跟孩子探讨他所能理解的死亡

   2020-06-1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清明不仅仅是一个节气,对更多中国家庭来说,是祭奠家族中已逝先辈的日子。这种祭奠的活动就是让我们不要忘却那些曾经对我们给予过关爱和支持的人,因为“死亡并不是最可怕的,遗忘才是”。很多孩子可能已经经历过失去心爱的宠物、家中长辈的过世等等跟“死亡

清明不仅仅是一个节气,对更多中国家庭来说,是祭奠家族中已逝先辈的日子。这种祭奠的活动就是让我们不要忘却那些曾经对我们给予过关爱和支持的人,因为“死亡并不是最可怕的,遗忘才是”。很多孩子可能已经经历过失去心爱的宠物、家中长辈的过世等等跟“死亡”相关的经历。家长们对此采取的态度很可能是,避而不谈、含糊其辞或是转移话题。现在突然觉得,有必要来探讨一下,如何跟孩子讨论“死”这件事。下面跟随360常识网了解一下吧!

清明节 跟孩子探讨他所能理解的死亡

“死亡”成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禁忌

其实,对于死亡这件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体会,那就是它是一件既神秘,同时又带有一些恐怖色彩的事件。因为,我们不知道人死去以后的状态是什么。虽然,医学给出了关于死亡的生理指标。但在这些生理功能丧失之后,所谓的灵魂是不是会消失呢?已有的科学知识虽然告诉我们,人没有灵魂,死后不会进入天堂,也不会踏入地狱。但是,对于亡灵世界的遐想,从来没有在人类世界中消失过。

正是由于这种恐惧感,很多成人就会有意识地回避死亡这件事情。成年人自己有对死亡的焦虑、恐慌和回避态度,所以认为让孩子面对这个问题也会产生恐惧。

此外,有些成年人还会觉得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跟他们谈论这个话题,未免过于残酷。童年本身就应该是“天堂般的”,应该充满童话般的美好,作为家长有责任维护这个美丽的童话世界,而死亡的存在,会破坏这个童话世界。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父母认为孩子并不关心死亡这个话题。但其实很多研究都发现,孩子非常关心“死”这件事情。

清明节 跟孩子探讨他所能理解的死亡

探讨“死亡”让孩子学会面对人生

很多家长在孩子只有一两岁的时候,都喜欢跟孩子玩一个游戏,就是用双手将自己的脸蒙住,然后再拿开。这个游戏的英文名字叫“Peek a boo”。据说这个游戏的名称来源于一个古老的英文单词“dead”或“alive”。可见,死亡从来都不是跟孩子不相关的事件。

在孩子的自我概念还没建立之前,孩子们很少会考虑与自己相关的问题。但随着自我概念的不断发展,孩子越来越多地思考与自我有关的问题。死亡就是这里面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可能会经历很多的丧失,例如自己最爱的宠物死去了,爱的花花草草失去了生命,自己家人的离开等等。这些应激事件的出现,都会激发孩子对于“死亡”的好奇,促使他们关注这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如果,能够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和年龄,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跟孩子讲述“死”这件事,那么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就能更好地面对和处理这类事件。

跟孩子讨论死亡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从小就在孩子心中埋下珍惜自己生命的种子。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能够有意识地避免危险事件的发生。相信大家最近几年都听说过,年轻人因为表白被拒就草草结束自己生命的一些相关报道吧。很多人一边为年轻生命的逝去而感到惋惜,另一边又觉得年轻人为何如此不珍视自己的生命。这跟我们生命教育的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清明节 跟孩子探讨他所能理解的死亡

跟孩子探讨他所能理解的死亡

既然很有必要跟孩子聊聊“死”这件事,那我们就来看看,该怎么跟孩子谈论死亡。如果孩子问到家长关于死这个事情,或是家中正好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家长该怎么跟孩子讲述死亡呢?这里有几个方法教给家长们。

1、跟孩子探讨他所能理解的死亡

低龄的孩子,往往具有一种朴素的守恒观念,也就是说,在孩子的心里,死亡并不是一种彻底的消失,而是去了某处。死者此后的生活,还会在那里延续。如果孩子很小,像三四岁的样子,不用急于纠正孩子对“死亡”的认知,这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特有的认知思维。

2、不要回避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家长要诚恳地回答这类问题

使用一些简单的语言来描述死亡的状态,比如:不能呼吸、不能说话、不能思考等等,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话,来解释这个问题。让孩子能够了解死亡的状态。

清明节 跟孩子探讨他所能理解的死亡

3、接纳孩子的悲伤情绪

如果孩子失去了心爱的宠物,非常伤心,不要轻描淡写地说:“没关系,再买一个好了。”要陪伴孩子共同度过这段情绪。如果,作为家长的你,实在找不出合适的话语来宽慰孩子,那就什么都不要说,静静地陪伴孩子就好了。这里我说的陪伴是真诚的陪伴,而不是心在别处的陪伴,就好比,孩子还处在悲伤之中,但爸爸妈妈却很开心地讨论要去看什么好看的电影或是吃什么好吃的东西,这样就很不合适了。

4、安排简单的仪式

如果孩子因为心爱的小动物死去了而非常难过,除了让孩子理解死亡外,还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仪式”。例如让孩子跟自己的宠物告别,收拾好孩子的宠物曾使用过的东西,将这些物品进行处理,比如埋掉之类的。让孩子能够在这样一个有仪式的过程中,接受自己喜欢的东西离开这个现实。如果家中有人离世,孩子小的话,可以在一段时间以后或是孩子问起来的时候告诉事实。如果孩子比较大了,风俗允许的地方,还是可以参加相关的告别仪式。

清明节 跟孩子探讨他所能理解的死亡

5、可以选择一些绘本来更好地引导孩子面对这件事

绘本讲述的故事非常容易让孩子接受,并且能够理解绘本主人公经历的事情和情绪,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而言,有非常好的教育效果。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讲述有关“死亡”内容的绘本。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孩子胆小自卑怎么办
    如何帮孩子摆脱自卑?一、查明原因,对症下药一般说来,孩子的自卑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大人们教育不得法造成的,如果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能力估计不恰当,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感。还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对孩子的行为横挑鼻
    12-31
  • 幼教专家建议小宝宝学手语
    那么,宝宝手语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呢?小宝宝还不会说话,和爸爸妈妈沟通就会有障碍?宝宝手语Ba-by Signs的创始人苏珊·古德温博士却不这样认为。经历了长达25年的研究调查后,她告诉年轻的父母要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父母们可以尝试用宝
    12-31 宝宝
  • 父母教育严厉有度 BB更易接受
    花花家长来信:听人说孩子有毛病一定要扼杀在摇篮中,所以我对一岁多的女儿花花,就在各方面对孩子进行了严格的管教。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我会把孩子碗中的饭全倒掉;如果孩子不好好刷牙,家长会把牙刷一折两半,丢进垃圾桶;不好好背古诗,就用戒尺打手心…
    12-31
  • 宝宝早教到底教什么?
    早教到底教什么?现在的爸爸妈妈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早教,各种早教班也非常火爆异常,有各种理由吸引父母为孩子的早教支付不菲的金钱。教育?启智?还是其他?对孩子的早教,家长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真正的早教立足点事怎样的?这是本期讨论的话题。早教,早教
    12-31 宝宝
  • 孩子幼儿园放学回家 爸妈第一句话请一定说这句
    刚上幼儿园的小女孩眼巴巴地等待着妈妈来接,孩子看到妈妈来了,嘴巴嘟嘟很委屈的样子。妈妈故意忽视孩子的表情,微笑着问:“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小女孩滔滔不绝地跟妈妈描述她跟一个小同学如何将积木堆成了一个小山……其实本来打算抱着妈妈大哭一
    12-31
  • 好父母的九项“岗位职责”
    岗位职责一:交流职责说明:少说多听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和你交谈,怎样才能跟他开始愉快地交流呢?那就先试着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吧。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这样他才会向你敞开心扉。千万不要把跟孩子的谈话演变成你滔滔不绝的说教,这可是很多父母在跟孩子交流时
    12-31
  • 孩子骄傲自满 家长该怎么办
    孩子拥有谦虚的品德,这对于孩子各项能力的发展都具有正面的帮助。在现代家庭中,由于受到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特别是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想教导出谦虚的孩子,父母能否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以及对孩子的教养方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面
    12-31
  • 儿童性教育七个常见问题
    在现代生活中,最令父母头痛的事情那就是回答孩子关于性的问题,即使一些很自信的父母也会觉得尴尬。但是,父母们也都不应该逃避这个话题,一定要正确的回答孩子问的性问题。那么,儿童性教育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孩子什么时候
    12-30
  • 父母比较的越多对孩子的伤害则越大
    父母比较的越多对孩子的伤害则越大
    父母比较的越多对孩子的伤害则越大花花4岁多了,活泼可爱,喜欢画画,于是妈妈给她报了绘画班,跟同事的女儿欢欢一起上课。每天上课结束,接花花时,妈妈总爱把她的画和欢欢的进行比较:“花花,你画的云彩怎么不像啊?你看欢欢画的花朵多好看。”“花花,你
    12-30
  • 5类小游戏不适合小宝宝玩
    宝宝不适合玩的五种游戏:捏鼻子有些人见宝宝鼻子长得扁些,或想逗宝宝笑,常用手捏宝宝鼻子。危害性:这么做不利于宝宝健康,因为宝宝的鼻腔黏膜娇嫩,血管丰富,外力作用会引起损伤或出血,甚至并发感染。宝宝的耳咽管较粗、短、直,位置又比成人低,乱捏鼻
    12-30 宝宝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