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钱我存了9年,希望小朋友们好好读书。”6月28日,义乌市佛堂镇政府部门人民群众来访接待对话框来啦一位老人,送上了一份“汇报”,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帮他寻找适合资助目标。

“汇报”里边写到,老人叫金竹顺,是佛堂镇泽塘村人。近几年来,他积累了5万元钱,希望寻找5位艰难学生,各自向她们资助1万余元。学生详细地址不分,男女不限,一切录取不分,成绩多少也不分,只需凭入学通知书就能够到他们家领到现金。
金竹顺的儿子告知新闻记者,爸爸2022年100岁,手腿健康,咬字清晰,阅读书籍都不需要佩戴眼镜。她们兄弟四人本来商议,每一个人轮着照料他一个月。但金竹顺嫌麻烦儿女,坚持不懈住在旧房子里,“很勤俭节约,大家给自己的钱都存起来,常常一碗大米饭,一点咸菜便是一餐。”
这是因为以前在村子里当守山员的情况下学会了做扫把,金竹顺空下来的情况下便经常会做一些拿去卖,既可以活动筋骨,也能赚一些钱。扎一把扫把卖10块钱,但赚来的钱他从没舍得花。近期,金竹顺数了数储蓄,恰好5万余元,他便惦记着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祖父早已告诉我100岁的情况下不摆生日宴会,也不请戏班,就想为必须资助的学生出些力。”金竹顺小孙女金惠华说,这也是祖父很多年的愿望,家人都特别适用。
“获知老人的需求,大家第一时间安排了工作员与客户沟通这事,并筛选有关学生的信息内容,尽早达到老人的愿望,真真正正协助到有艰难的学生。”佛堂镇负责人表明。
具体内容由来:义乌市融媒体中心(新莓汇正动能稿池)
浙江温州九旬老人6年捐款100万元:但求无愧于心
阮定勋。 叶锋 摄
阮定勋。 叶锋 摄
中国新闻网温州市12月3日电(新闻记者 潘沁文 报道员 叶锋)8张公益慈善捐助统一单据,记录了百万元的捐款,见证了浙江省温州市九旬老人阮定勋的公益慈善之旅。带着一颗赤城的助人为乐的心,从2013年6月迄今,阮定勋以及老婆徐多多总计向温州市慈善总会捐助100万余元。
“我国给大家那么好的环境和照料,大家当然要回馈社会。今年我90几岁了,上年我的老伴儿也离开我。在我有限的生命里,希望可以有意义的事地协助大量的人。”阮定勋说。
据统计,阮定勋出生于1927年,1942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中,1964年复员返回地区,依次在中央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温州市粮食局、温州市财税局等单位工作,1978年出任温州市财税局厅长,1987年从温州市财税局退休。徐多多出生于1927年,是原温州市商业局离休干部。
8张公益慈善捐助统一单据。 叶锋 摄
不久前,阮定勋的女儿阮晓约在梳理爸爸的屋子时,发现了8张公益慈善捐助统一单据。单据表明,从2013年6月迄今,阮定勋夫妻共向温州市慈善总会捐助8次,总计捐助100万余元。
阮晓约说:“爸爸妈妈一贯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常生活,衣服破了一直补下再穿,过夜的食材还舍不得扔掉,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一直会第一时间关了灯,饮食起居从没请过阿姨,就算得病都坚持不懈乘坐公交车到医院。大家给他买水果,都嫌大家买贵了……”
平日里,阮定勋就是一个热心的人,获知物业保洁工作人员差钱看病、地震灾区向社会发展捐款等,他都是会热情捐助。几年前,阮定勋见到小区电梯间贴到了一张“善心捐款单”:该社区一名保安人员生病了,却由于经济困难没法动手术,物业公司单位向所有小区业主进行善心捐款。阮定勋第一时间捐了1000元。通过住宅小区诸多爱心企业的捐款,这名保安人员接受了手术治疗。
数次捐赠身旁需要帮助的人以后,阮定勋夫妻觉得自己的行为能力有限,觉得应当把援助的事儿交到技术专业机构去做。一次,她们看到了一则相关温州市慈善总会捐赠的新闻报道后,确定每两年向温州市慈善总会捐助10万,总共100万余元。
2013年6月27日,她们第一次向温州市慈善总会捐助10万,公益慈善捐助统一单据里的捐赠者名称表明“阮定勋徐多多”。以后的两年,她们又相继捐了2次,直至2018年5月徐多多过世。
“妈妈离开后,爸爸的健康状况就不好了,他想尽早进行她们一起的愿望。”阮晓约说,2018年5月以后,其爸爸向温州市慈善总会捐了5次款总共70万余元。
阮定勋90很多年的人生时光,可从其家里摆放的徽章和笔记本电脑中略知一二。
在他的书橱里,齐整地摆着一枚枚徽章:1946年12月宿北战争有功二次,1947年1月鲁南战役有功一次,1951年6月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立三等功一次,1955年被授于中华人民革命斗争阶段解放奖章;他的桌上,有一本发黄的笔记本电脑,打开笔记本电脑,由此可见其工作时每一个月的财政收入、会议布置的重点工作、调查意见反馈的堵点重点难点、每周工作计划。
自打阮定勋出任温州市财税局厅长的那一天起,“招财护税”就成了他的重任。上班时间,他锲而不舍学习培训刻苦钻研税款业务流程,精雕细琢地实现各项任务,立即总结工作中碰到的新难题新情况;休息日,他还经常挨家挨户,排查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没忘记为百姓解决困难。
走动于世,阮定勋的总体目标十分坚定不移——“不求闻达于世,但求无愧于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