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
近日读到他有关疫情防控的两篇博文,其“尺度”之大令人为之咂舌,其中有些观点引起笔者的共鸣,兹转发如下。当然由于某种人所共知的原因,有的话他能说得,别人却未必,顺便借此“测试”一下,且看能否顺利转发。今天下午国家卫健委将举行新闻发布会,备受关注,它的主题就是“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最后老胡想说,我还是看好防控不断更加科学有序这个基本趋势的,看好国家实事求是为人民防疫这个总脉络。胡锡进谈防疫期间孕妇就医问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胡锡进:人们希望看到正确对待批评、吃一堑长一智的实事求是态度
西安一名孕妇和心绞痛患者等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导致悲剧性后果,在互联网上产生巨大反响,也推动了官方对防控中相关问题的重视和整改。西安今天宣布调整就医流程,规定任何社区和医疗机构不得以查验核酸48小时阴性证明作为进出小区就医、转送病人和接诊的限制。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诊患者。

陕西西安1月7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各类人员就医流程的通知,明确工作职责,引导患者合理就医。
防控疫情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但必须要防止因此而增加其他医疗事故,尤其不能因此增加其他原因的死亡和孕妇流产,这样的平衡观经过此轮舆论的密集参与可以说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其实看西安这段时间引发的舆情爆点,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反对抗疫措施的僵化执行,反对一刀切,呼唤人性化和实事求是。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是对精准防疫不断升级的渴望。
这几天西安的病例呈逐渐下降趋势,钟南山认为,西安的拐点应该已经出现。但是河南的单日新增病例总数和西安的单日新增病例数差不多,相信河南的情况也很较劲。看全国,这个冬天都无法放松。
然而我们的生活要继续,春节就要到了,各地不能都过得战战兢兢的,不应搞防控的层层加码,让低风险地区之间也不能回家过年。一旦哪个地方出了疫情,实施封控,也应该尽量在域内精准而有区别的开展限制,不能为了防控而不顾其他,造成大量次生损失。
就全国来说,现在很多人对经济上受损失的担心不低于、甚至大于对可能染上新冠肺炎的担心。一方面这是防控整体成功的结果,让大部分人相信自己染上病毒是极低概率的事情,一方面也反映了持久防控中人们对维系正常生活的巨大关切。让生活尽量正常,这本来就是公共卫生事业的本质。

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最新数据统计,截至北京时间1月7日11时许,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突破3亿,为300002021例;死亡病例为5472039例。图为当地时间1月4日,美国纽约曼哈顿14街一处新冠病毒检测站为居民做检测。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中国社会必须共同推动防疫的不断精准化,疫情拖的时间越长,这个任务就越紧迫、重要。动态清零是我们的巨大优势,有利于促进生活的正常化,它的实现过程一定要以代价最小化为目标,而不能把“不计代价”作为指导原则。
过度防疫和一刀切的根与官僚主义有关,一个个案能够成为巨大舆论爆点,是因为人们对防疫中的官僚主义有很多怨气,借具体的事情宣泄了出来。看到西安市及时调整,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加以肯定的。对抗疫的复杂性,大家心中有数,但是人们希望看到正确对待批评、吃一堑长一智的实事求是态度。抗疫不断进步,关乎我们所有人的利益。
来源|胡锡进观察
观察者网深度财经报道
讲述财经数据背后的有趣故事
转发胡锡进谈新冠疫情防控的两篇博文
转发胡锡进谈新冠疫情防控的两篇博文——
【笔者按:胡锡进先生从《环球时报》总编任上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几乎每天都在自媒体上评论国内外时事且影响广泛。近日读到他有关疫情防控的两篇博文,其“尺度”之大令人为之咂舌,其中有些观点引起笔者的共鸣,兹转发如下。当然由于某种人所共知的原因,有的话他能说得,别人却未必,顺便借此“测试”一下,且看能否顺利转发。】
转发之一:中国的防疫形势很可能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上
(11月)3日全国本土新增704+3167,不仅北方很多城市的疫情在扩散,连在广州这样的南方超大城市里,3日的本土新增也达到572例,这在中国城市里已属相当严重的情况。
无论如何,中国人对无差别的超长大规模封城已经不能接受了,那样做在经济上也无疑是不可持续的。超长封控违背动态清零的基本宗旨,如果今冬把大规模静态管理作为对付疫情的主要手段,一些地方的经济就会垮掉。那也是老百姓身心无法承受的。
然而由常态化核酸检测支持的精准防控能否挡得住今冬这波疫情的猛烈冲击,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目前北京市在这方面做得属于最好的之一,北京市坚持事实上的三天一检已经半年,基本保持了疫情平稳,但近来感染数也在增加,目前单日本土新增已经连续突破30例,其中社会面的新增达到5、6例,最多的一天多达8例。另外,外地人进京还比去其他地方旅行有更高标准,所以说北京市的整体形势同样难以乐观。
如果理想的精准防控无法将疫情控制在较低传播水平上,那么它能否将疫情控制在不引发公众恐慌、不造成医疗资源挤兑的水平上呢?是否意味着只要不尽全力、包括使用封城手段实现清零或者接近清零,我们就一定要面对疫情大规模扩散的风险呢?中间的选择究竟是否存在呢?这个关键的问题恐怕需要时间做出回答,更需要我们全社会用自己的努力来塑造答案。
今天下午国家卫健委将举行新闻发布会,备受关注,它的主题就是“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现在是我们社会面对疫情新一轮猛烈冲击,人们有很多困惑、焦虑和期待的时候,虽然大家在网上议论纷纷,主意很多,但说到底,国家才是人民群众真正的主心骨。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做?期待今天的记者会带来重要的方向性信息。(资料来源:知乎网。未名日记1月7日转发。)
转发之二:老胡这样看今天“语不惊人”的疫情记者会
如何看今天(11月5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记者会呢?
首先,回答人表示,中国将继续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老胡认为这个总原则是可以预料的,也是必须坚持的。回答人同时表示会根据病毒变异特点和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动态优化调整防控策略措施,并且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发布会上还原则性批评了防控一刀切、层层加码的情况。但总体看,发布会对公众当前一些紧迫的具体关切触及不多,或者触及得比较浅。
入秋以来,疫情多点散发,控制难度明显增高,大家很关心,一旦有的城市病例增加快,应不应该再搞大规模甚至全域静态管理,以及那样的“封城”是否应该有时间上的上限?客观说,一旦疫情有严重失控风险,短时间的大范围静态管理很多人是接受的,但是有的地方把封控拉得很长,导致一些居民几十天下不了楼或者出不了社区,这样的情况应该用什么方式避免?
还有封控期间出了紧急病人或者特殊困难,如何确保那种情况下紧急进出小区不受阻拦?旅行限制和旅途中不确定性的问题随着秋冬到来也愈发令人不安,所有这些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呢?
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和产生的困惑很多很多,这场广受关注的记者会没有给出相应的明确答案。老胡个人的理解是,完整的答案目前并不存在,很多事情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真正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抱着最大诚意开展探索。这场记者会没有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但请注意,它也没对各地新近做法提出批评。这场记者会在让人感觉“没说啥”“不过瘾”的同时,它整体上透出期望稳健和对探索的开放态度。这是老胡对它的总理解。
我作为一个退休媒体人,想对承担具体重要责任的官员们这样建议:工作很复杂,挑战很严峻,那么就带着最大善意去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吧。疫情当然要防住,阻止它的规模性爆发,这不仅是现阶段的任务,而且也是很多老百姓的愿望。但是防控疫情决不能再搞长时间、无差别的大规模封控,把人都困在家里几十天,很多人的身心都受不了,而且我相信,那样做很多地方的经济根本撑不住。如此防控的损失太大,收效又无法巩固,隔段时间还可能重来一回。所以认真探索常态化的防控办法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这次记者会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是各地应该能够从中感受到它在呼应我们社会对统筹防控和维护正常生活的很多迫切需求。把工作做好了是各地的责任。那么什么叫做好了?就是疫情不发生规模性爆发,而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又维护得比别的地方好,这就是成功。具体怎么把工作做好,大部分责任要由各地来承担,不可能由卫健委发个号令,各地照着办了,出了问题全推给卫健委,这不是中国的实际规则,各地必须(有)担当。而且事实是,不抓防疫,不会有好结果,但是过度防控,搞超长时间“封城”,人民群众怨声载道的压力同样会来。
最后老胡想说,我还是看好防控不断更加科学有序这个基本趋势的,看好国家实事求是为人民防疫这个总脉络。展望今后,我们除了用科学的、综合损失最小的办法闯过这场疫情,别无他择。(资料来源:凤凰网。未名日记11月7日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