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
执教--庙坝场小学邵天奇
一、教学目标
1、 会认课后生字。
2、知道父母分别是怎样评价“我”的诗的,“我”对父母评价的认识前后有怎样的变化,如何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3、学会正确对待批评和表扬。
二、教学重点
体会父母爱自己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母爱如水,细腻如山,深沉。
三、教学难点
“体会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并用于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幅图画:一幅是孩子跌倒了,抬头看着妈妈,喊道:“妈妈,快来……”另一幅是子跌倒了,抬头看着爸爸,喊道:“爸爸,快来……”
学生看图,理解两幅图的内容,思考:两幅图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爸爸、妈妈面对跌倒的孩子,采取的态度和方式会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爸爸和妈妈采取的方式和态度往往是不一样的。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他人,然后多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2. 汇报交流自读情况,解决生字词。
教师出示生字、词语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组词读。)
教师适时强调读音,如“誊”易读错成“yù”,“歧”易读错成“qǐ”等。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分别讲了什么事?
(1)八九岁时→几年后→现在。
(2)八九岁时“我”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我”难过得哭了。几年后,“我”在母亲的鼓励下继续写作,父亲依然对“我”的作品作出如实的评价。现在,“我”已经成了一名作家,真正理解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爱,人生离不开这两种爱。(教师适时板书:“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2)最终作者成功了,在他成名之后,他体会到了什么?
A、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默读第16、17自然段, 然后回答问题。
B、阅读成果汇报: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感受父母不同的爱。
(3)精彩极了”是一种怎样的爱?
慈祥的母亲一句鼓励的话“精彩极了”,饱含着多少爱呀!正是这种爱,使“我”有了写作的兴趣,写作的信心,写作的灵感。这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呀!
长大后的巴迪有了巨大的成就,这个时候他体会到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有母亲那作为创作灵感和创作源泉的爱。
(4)、“糟糕透了”是一种怎样的爱?
严厉的父亲一句警告的话“糟糕透了”,又饱含着多少爱呀!正是这种爱,使“我”时时看到不足,使“我”戒骄戒躁,使“我”永远向新的高度奋进,这是一股多么沉重的力量呀!
五、课堂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懂得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父母的爱,也要懂得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明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文后,你对父母的爱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小练笔:文中巴迪认为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赞美的爱,一种是批评的爱。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八、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配合的还算默契。但是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对学生的评价缺乏机智,学生的情绪自然也不会高涨。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