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10前后,小编开始痴迷查寻各种格斗的训练理论知识,因为那时候开始接触很多的国外拳王训练视频集锦,看着五花八门训练科目却不知训练目的和训练详细,无疑让一个痴迷散打的少年人抓心挠肝。
不过那年代,国内的格斗理论不论是纸面或者网络都比较匮乏,而传统散打教练普遍对于理论性知识并不是太成体系(或擅长)。
有限的网站资料中,格斗训练理论中总会看到扎马步这一个训练科目...
10余年过去了,国外众多成熟格斗训练成体系被传入中国,扎马步训练在踢拳市场中并不多见(至少我这里是),但各种格斗武术群中,对扎马步在现代格斗中作用,依旧存在各种讨论!
那么被广大网友视为「传统糟糠」的「扎马步」在现代格斗训练体系中,还有位置吗?
初学者必先学扎马,传统知识有错吗?
不少人的印象中,传统武术训练中,初学者几乎都必须经历「扎马」的阶段。马步的训练几乎被视为传统武术的门槛——正所谓:熬不过扎马,学不了功夫。
个人经验而言,老师傅们要求扎马的原因,都有一个共通的理由:马步不稳,发力不好,且容易被攻击下盘时无法招架。
以运动训练的角度分析,一般参与运动的肌肉会分为四类:主动肌,协同肌,稳定肌和拮抗肌。
马步的练习正是稳定性的训练,而稳定性的训练可以有效提升整体动力链(Kinetic Chain)的发力效果。因此,单纯以针对训练是否有效而言,肯定是有正面效益的。
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训练者(包括教练和学员)本身是否知道这个才是训练目的呢?
训练目的的错搭?
首先,如果以马步训练作为核心稳定性训练,那么训练的目标便不应该是大腿的耐力训练。
诚然,不少人将马步训练的目标,认定为「扎马斗耐大赛」!谁能把马步维持得越久,便代表马步越稳,是这样吗?
要知道在实际运动当中,妨碍身体稳定性的不止是肌肉能够维持一个动作多久,而是你的身体针对外来的力量能否维持正确姿势的能力,这是涉及肌肉协调的能力而不是耐力。
好比足球训练,定点的射球和边跑边射球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如果针对「稳定」来训练扎马,除了维持动作以外,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外来的刺激(比如推或拉等等,或者一个外在的重量需要维持)来影响扎马者本身的身体稳定性会更为有效。
马步训练其他用处?
我们训练时一般的目标在于身体三大系统:肌肉,骨骼,神经。而针对运动训练,一般都有所谓的「阶段性训练」和「交叉训练」。
「阶段性训练」指的是训练的次序!
单纯的高爆发力如果没有应当的肌肉量支持,等同白费。试想,肌肉最大的力量就只有十公斤,那最高的爆发力也只能是十公斤。
因此,在训练爆发力之前,针对肌肉本身的训练也是不可少的,而传统的扎马训练事实上也是有效提升肌肉量的训练。
其次,扎马训练本身也可视为是身体姿势调整的训练,在现代社会不少人面对的健康问题正是不良的身体姿态;在运动中,不良的身体姿态也会妨碍动力链的发力,更有会提高受伤风险。
而「交叉训练」的重点,在于以不同的训练模式,来刺激训练者本身的不同能力,从而提升整体表现。
比如长时间的重覆相同的的日常训练科目(搏击),不论身心都会带来疲惫。插入「扎马」的训练除了在生理上针对性的提升了大腿耐力,更有可能在心理上让训练者更珍惜日常训练的时间(扎马步太痛苦)。
所以,马步训练的重点,在于教练和学员应用扎马步的训练目的!包括马步训练的目的是否合适?马步训练的安排为了些什么?如果一个训练只是为了填充训练方案,不思考目的,再好的训练也是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