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破千万,达到1076万人,其中本科毕业生 471万人、高职/专科毕业生516万人、毕业研究生89万人,总数同比增加167万人。
伴随外部不确定加剧,考研、考公成为大学生主流选择,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人,同比2021年增加80万人,增幅为21%。值得一提的为,其实从2016年起,考研人数就保持高位增长趋势,2015年至2022年,7年间的平均涨幅为15.8%。
而随着考研浪潮的涌起,此前为主流的“双一流”院校硕士研究生报考增速放缓,双非类院校报考热度提升大增,其中报考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普遍超过学术硕士考生,呈现出考生降低目标,只为追求尽快“上岸”的现状。
但对于考研培训业务而言,还是以名师效应为主,各地的培训业务呈现碎片化趋势,以武汉为例,头部考研品牌的正价课程(2-3万元),年度销量仅为2000人,并且缺乏精细化的大盘数据分析。
武汉大学生超过百万人,22年考研人数超20万人,除去二战人员,保守估计应届生考研近10万人,但其中在培训侧,关于购书自学、线上网课、线下课程等的考生占比,却处于未知。
上述提到,考研培训机构一年在武汉招生2000人,其实已经极为出色,但散落在武汉的46所本科院校中,平均每校毕业生不过数十人,而一所高校4000余名毕业生,考研人数超过一半,从覆盖度的层面,仅2、3%。
可见,考研培训业务的极度碎片化。
02
在教育培训行业,无论线下还是线上,规模化始终都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
但在大学生培训业中,不仅考研业务碎片化,例如公务员培训、财经类证书培训、专升本等业务,其实也都呈现碎片化。这也给予大量创业公司入场机会,但同时由于新进机构,大多缺乏体系化运营,造成行业口碑下降。
其中专升本项目,值得一提,一方面是国家层面职业教育改革,另一方面落地到各城市,不少由高校自命题改为大部分科目统一出题,命题统一,这也给培训业务带来空间。
而面对当下的培训市场,作为学生而言,尽可能还是注重品牌选择或信誉背书,发挥自身学习能动性,警惕所谓的包过服务。不少培训机构,在原有的培训基础上,增加包过服务,不过退还超出款项,无非就是50%的概率,在毫无风险的情况下,进一步收割学员。
并且有不良机构,通过PUA的方式进行教学植入,最终将学生成绩不够理想的原因,归结于学生自身不努力,而学生也自认如此。
培训为辅助学习,而学习的第一责任人一定是自身,相比十年前、二十年前的考研、出国培训,如今的学员质量快速下滑,无疑是不争的事实。
此前的学生,更有明确的目标、改变自身的动力,而如今直言不讳的说,至少近半考研的学生为逃避现实的就业压力,实际缺乏学习动力。
但既然选择了,请去热爱,努力做好,不辜负自身的时间,以及投入的费用。
03
面对碎片化的培训市场,作为创业者而言,还是有足够的入场空间,但需关注成本控制,小而美不失一种选择,处于不大不小的规模最为尴尬。
相比于K12业务而言,如今大学生培训行业的精细化运营还处于早期。当然,其中很大的原因,还是市场规模小一个量级,未受到资本的大量入局,并且这几年资本环境也谨慎十足。
而作为现有大学生教培行业从业者,核心需关注:品牌前置、流量精细化。
由于高校的封校管理,此前较为强势的品牌,原本的主动到店获客,出现断崖式下跌。对于如流水般的大学生而言,校内品牌渗透动作需要常规化、持续开展,否则原有的品牌优势,几年时间即可不复存在,这也是校园市场始终具有活力的因素。
传统线下宣讲的形式受限后,线上宣讲为妥协的路径,而无论是校园招聘转化,还是学生培训业务转化,线上的形式看似热闹,实际效果却还是落后于线下,毕竟无论就业还是高客单价的付费,都需更高的决策成本。
这就特别需要品牌的影响力,而常规的打法则是校园大使(代理),在运营内卷之下,如今的大使体系运营,需耗费大量精力,用于文化塑造与内部培训,其次则是制度管理,别无他法。
如今,有校招的车企,为了雇主品牌,不惜开发校园app,进行前置覆盖。
当然校企合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并且产教融合笔者也十分看好,后续有机会再详细分享。
而通过校园大使进行前期抓手后,后端的运营体系搭建同样十分重要。
目前“视频号+企业微信”已形成常规打法,但除了运营人员需有专业化要求外,内部数据系统的打通极为关键,否则所谓的百万社群人数,华而不实,实际产出较低。
对于大学生培训业务,后端毕业年级有职前培训,而前端入学前有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均是有足够体量的业务市场,后续欢迎进一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