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中南部,尤其是在赵县一带,广泛流传着“王莽赶刘秀”,“天上二十八宿下凡扶保刘秀登基坐殿当皇上”等民间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
刘秀
经过多少代人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虽然加进了某些演义和神话成分,但确实是有历史根据的。当年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曾在赵县这一带招纳人才,攻城掠地,发展势力。不过,那个时候赵县北半部叫宋子县,南半部叫平棘县。《后汉书》上,多处记载刘秀及其都将邓禹,耿弇,铫期等往来征战于真定(今正定)、宋子、广阿(今宁晋)、信都(今冀州)等地的经历。其中最重要的是宋子的巨族大户耿纯毁家率众追随刘秀,并力劝刘秀早登帝位以号令天下的史实。
耿纯
“耿纯,字伯山,钜鹿宋子人也。会王郎反,世祖自蓟东南驰,纯与从昆弟?、宿、植,共率宗族宾客二干余人,老病者皆载木自随,奉迎于育。拜纯为前将军,封耿乡侯,?、宿、植皆偏将军,使与纯居前,降宋子,从攻下曲阳及中山。”(《后汉书.耿纯传》)在天下大乱之际,耿纯能这么果断地率领亲族投靠刘秀,其中的年老病弱者还自备了棺材相随,这是有前因的。
耿纯原在都城长安时,曾任纳言士,与刘秀共同反对过王莽,后来奉命安集赵、魏,屯驻邯郸。“会世祖渡河至邯郸,纯往谒见,世祖深接之。纯退,见官属将兵法度不与他将同,遂求自结纳,献马缣帛数百匹。世祖北至中山,留纯邯郸。”(《后汉书.耿纯传》)可以说耿纯与刘秀意气相投,并认定刘秀是可成大事的明主。刘秀北徇中山、燕蓟,将耿纯留在邯郸以发展势力,等待时机。可是事情并不顺利,盘踞在邯郸的王郎也扯起了造反的旗号,并自立为皇帝,还囚禁了耿纯,想拉拢耿纯入伙。但耿纯不为所动,不改初衷,设法从邯郸逃了出来,跑回宋子老家等待刘秀。待刘秀自蓟南返,耿纯马上率众追随。
耿纯对刘秀的忠心不贰还表现在他毅然地毁家抒难上。耿纯担心他带出来的人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经受不住考验,或被他人诱惑收买而突出变故。“是时郡国多降邯郸者,纯恐宗家怀异心,乃使?、宿、植归,烧其庐舍。世祖问纯故,对曰:'窃见明公单车临河北,非有府藏之蓄,重赏甘饵,可以聚人者也,徒以恩德怀之,是故士众乐附。会邯郸自立,北州疑惑,纯虽举族归命,老明在行,犹恐宗人宾客半有不同心者,故烧屋室,绝其反顾之望。’世祖叹息。”(《后汉书.耿纯传》)耿纯破釜沉舟、毁家绝望的决心和行动,深深地感动了刘秀。所以,刘秀也就把耿纯当成亲近的股肱之臣了。紧接着,刘秀能听取耿纯的劝进,则更说明了两人关系的不一般和刘秀对他的倚重。
攀龙鳞附凤翼
当时,众将曾几次劝刘秀早登帝位。刘秀考虑到自己的力量还薄弱,难以与王郎抗衡,坚辞不肯。“行至南平棘(今赵县城南三里固城村西),诸将复固请之。光武曰:‘寇贼未平,四面受敌,何遽欲正号位乎?诸将且出。’耿纯进曰:‘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业既定,天人亦应,而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纯言甚诚切,光武深感,曰:“吾将思之’。”(《后汉书.光武帝本纪》)
望汉云台遗址
耿纯这一番劝进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析利害,将正号位与否同众叛亲离的严重后果联系在一起, 说出了其他将领想说而不敢说出来的话,也确实说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诸将的心理状态,所以他的劝进非常能打动刘秀的心。于是,在再往南行进不远到达鄗南(今柏乡北)一个叫千秋亭五城陌的地方,刘秀就在此筑坛登基,即皇帝位,建元建武,时在公元25年6月。
耿纯
正如耿纯所说,刘秀登基称帝后,号召力和凝聚力大增强,众将更加死命效力,所向披靡,很快平定了北方。当年十月攻占洛阳,并在洛阳建都,创立了东汉一统基业。
耿纯作为开国元勋,战功卓著,又曾在攻王郎时,堕马折肩受过重伤,建国后,被封为高阳候,完全可以养尊处优,坐享清福。可是,他没有居功自恃,消沉懈怠,而是主动要求为治国安邦继续效力。“纯还京师,因自请曰: '臣本吏家子孙,幸遭大汉复兴,圣帝受命,爵为通侯。天下略定,臣无所用志,愿试治一那,尽力自效。’帝笑曰:‘卿既治武,复欲修文耶?”乃拜纯为东郡太守。”(《后汉书.耿纯传》)
刘秀
当时的东郡(今山东西部,河南东北部,治所濮阳)还未完全平定,耿纯坐镇东郡,靖宁地方,还受命平定了东平、太山、济南、平原等地。耿纯在东郡四年,吊死问病,平冤申雪,百姓爱敬之。离任以后耿纯又率军路过东郡,“百姓老少数千随车驾涕泣,云‘愿复得耿君’。帝谓公卿曰:‘纯年少被甲胄为军吏耳,治郡乃能见思若是乎。’”(《后汉书.耿纯传》)
建武六年,耿纯被定封为东光侯。就国赴任时,刘秀语重心长地把他比为西汉初的丞相周勃,希望耿纯能在诸候中起到典范作用。
建武八年,“东郡、济南盗贼群起,遣大司空李通、横野大将军王常击之。帝以纯威信著于卫地,遣使拜(纯)太中大夫,使与大兵会东郡。东郡闻纯入界,盗贼九千余人皆诣纯降,大兵不战而还。玺书复以(纯)为东郡太守,吏民悦服。(《后汉书.耿炖传》)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 联纯卒于任上,谥曰成候。
耿纯
二十三年后,刘秀的儿子明帝为纪念光武中兴的二十八位功臣,于永平三年(公元60年)在洛阳南宫云台图绘他们的形象以祭奉。世称“云台二十八将”。宋子人耿纯,在社会大动荡时期能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慧识明主,辅佐刘秀创基立业,功勋卓著,备受荣宠,荫及子孙,实现了他“攀龙鳞,附凤翼”的抱负。且居功不傲,勤勉自励,保持晚节,是青史留名的一位名人。现在赵县孝友村还存有耿纯的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