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脚鼓既不是一只只也不是一个个,用面形容比较好,一面面象脚鼓。光亚,或称光吞,即象脚鼓,意为长尾巴鼓或短鼓,是傣族重要的民间打击乐器,深受傣家人的喜爱而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中。
象脚鼓的鼓身修长,头大、腰细、尾端喇叭形,可分为鼓胸(共鸣腔)、鼓腰(传音孔道)和鼓足(鼓尾)三部分。各地规格不一,高度有别,一般通高160厘米~180厘米,最高者达200厘米,鼓面直径28厘米~32厘米、最大者达38厘米。
鼓胸(首端)呈杯形共鸣体,长60厘米左右,下部呈弧形收束与鼓腰相接。鼓腰为空心圆柱体,长100厘米左右,最细处直径15厘米,外表刻有环形纹饰。鼓足呈喇叭口状,其上绘有莲花图案。
象脚鼓是傣族宗教仪式和喜庆节日里是不可缺少的传统乐器。傣族象脚鼓作为道具和伴奏乐器,集中体现了傣族乐舞的艺术风格,是形成傣族男性舞蹈的步法、动作、动律、风格的基础。
傣族象脚鼓手工制作技艺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傣族象脚鼓制作技艺,是集木工雕刻、彩绘、制革、美术等多种文化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手工艺术,体积中等,轻便实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