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不是中国乐器,它是在公元3世纪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的。唢呐的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音色明亮,音量大,发音高亢、嘹亮。
唢呐自传入中国后,最早为宫廷音乐,后为军用音乐,在明清时期在民间广泛传播,流传至各地的唢呐跟当地的音乐及文化融合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较有名的代表作有:《百鸟朝凤》、《抬花轿》、《一枝花》、《怀乡曲》等。
高音唢呐发音穿透力、感染力强,过去多在民间的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改良,已发展为传统唢呐与加键唢呐,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中、低、倍低音唢呐音色浑厚,多用于民族管弦乐团以及交响乐团合奏。
其实唢呐经常出现在影视作品中,比如电影《闪光少女》就有一段唢呐很出彩的演绎,还有经典的电影《红高粱》中,唢呐也经常作为配乐出现,衬托了电影的情感,推动了电影情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