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胡畔
教育公平是老百姓最关心、也是最期盼的教育诉求之一。
*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日前,北京市教委等十部门发布《北京市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实施方案》,要求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校长交流轮换、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按需轮岗,这无疑是推动教育公平的实在举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一级调研员、研究员佘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发展阶段制约、教育理念偏差、与社会需求脱节、政策扶持尚缺精准等影响,仍面临一些阻碍教育公平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城乡、区域、学校之间教育资源质量差距仍较大,全民教育普及程度仍须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教育普及程度相对较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有鉴于此,佘宇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改进。
一是加强中央和省级政府统筹,提高教育经费保障的政府层级。加紧制定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保障国家基础标准,参照现行财政保障或中央补助标准,制定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免费提供教科书、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等教育保障的国家基础标准;规范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的支出责任分担方式,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档按比例分担,在目前三档分比例的基础上逐步细化为四档或五档比例,从而实现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精准扶持;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下设立共同财政事权分类分档转移支付,对共同财政事权教育服务事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着重增强县级政府教育保障能力。将教育基础保障情况纳入对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指标体系,督促乡镇政府切实保障农村教学最基本的配套设施,严格督导考核。
二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严格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坚持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高质量教育、实现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在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同时,重点提高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激发农村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要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优化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凝练办学特色,聚焦发展重点,探索分类评价机制,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吸引力。
三是树立科学教育观,完善教育公平的保障机制。健全教育政绩考核制度,牢固树立科学教育观、正确政绩观,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指标,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加快研制和不断优化各地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的评价实施细则。巩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不低于4%,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落实对个人和企业捐赠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教育投入。增强教育经费分配的科学性,确保教育投入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完善教育考试制度,义务教育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稳妥推进高等教育分类考试。
四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公平程度。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持续改善校舍环境,配足配齐教学资源和设施设备,加大优秀教师培养力度,加强教学质量和规范办学行为。学校建设、财政拨款、教师、设备等教育资源配置要继续向农村地区、老少边远地区、薄弱学校倾斜。积极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均衡配置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
五是进一步扩大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率,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以中西部农村地区为重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学前教育普及,继续鼓励支持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军队、街道、农村集体举办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特色化幼儿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前教育需求。加强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学前教育投入,尽快补齐短板。继续提升高等教育的普及水平。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各地出海抢订单(2)丨政府“组团”出海抢订单渐成趋势
●解读丨以科技创新驱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观点丨张佑君:企业家要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者
●关注丨加快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 促进物流产业迭代升级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张丽敏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