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发表于1818年,是简奥斯汀的中期作品,它并不如《傲慢与偏见》那般广为人知,可它在欧洲文学界的重要性却是不言而喻的。在法国编纂的《理想丛书》中,就将这本小说列为英国文学类最好的世情小说中的第一本。
毫无疑问,简奥斯汀一生写作的六部作品中,主要书写的主题就是关于“女性,婚恋,社交”等日常琐事,她的作品不仅贴近现实,通俗易懂,还超越了小说写作的时代局限性。她所涉及的女性婚姻观,以及女性在社交方面的关系,一直到现在都给予女性群众以启迪。
更可贵的一点是,简奥斯汀写就的几本小说,都具有十分强烈的鲜明特色。用她在《诺桑觉寺》中所写的话就是“有些作品展示了才智最强大的力量,作者用精心选择的语言向世人传达了对人性最透彻的了解和描绘,以及对机智幽默最生动活泼的抒发。”
对人性最透彻的了解,对机智幽默最生动的抒发,以及精心选择的语言,简奥斯汀天然的写作手法,区别于同时代作家的生涩难懂,在当时的文坛中似一颗冉升起的新星,照耀了一代又一代喜爱她的读者。
在看《爱玛》之前,我一直以为《傲慢与偏见》是作者最好的小说,当我真正了解了爱玛后,才发现相较于前者来说,后者在世情人性方面更为细致。
作者对《傲慢与偏见》的人物表述固然十分精彩,可它对一些次要人物有匆匆收尾的感觉,比如表里不一的魏肯先生,他是书中最戏剧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先是出场时的风流倜傥温和有礼,接着被证明是“三无”先生,做了很多龌龊的事情。
作者的本意应该是拿他和主人公达西先生作对比,可惜,这样戏剧化的人物在结尾的处理略有逊色。没有达到一个很戏剧化的人物效果。
《爱玛》的绝妙之处就是作者对书中的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给予了相同程度的重视,不止是女主人公的聪慧与傲慢,还有对贝茨太太等人的描述都十分精彩。除了这一点略胜一筹,《爱玛》能够表述的主题是比《傲慢与偏见》更广泛的。
它不仅描述门当户对的婚恋观,女性的紧张社交关系,还从自省的角度让主人公发现自我,找到自我,并最终了结了一份美满姻缘。爱玛认识自我的过程是痛苦的,她必须经过种种不尽人如意的失望,抛弃自以为是的幻想,才能真正走出自身枷锁,获得幸福。
这也是小说很写实的一点,爱玛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屡次幻想破灭的结果。她不是一个完美的主人公,却有一份完美的蜕变之旅,这也是爱玛的幸运之处。
《爱玛》中的婚恋关系和《傲慢与偏见》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说它是前者的翻版,抛开两者都是大团圆的结局来看,故事情节也是有相似之处的。比如两者家庭与家境的相似,都是家道殷实的中产阶级,有衣食无忧的优越地位,还都是年轻漂亮的小姐,处于待嫁闺中的阶段。
更甚至于,无论是伊丽莎白还是爱玛,她们都并非是与爱人一见倾心的,也曾对心上人产生过偏见和误会,都在恋爱经历上经历过一些波折。
在《傲慢与偏见》里,出现在伊丽莎白面前的达西先生,不愿在乡村舞会中跳舞,还对旁人奚落伊丽莎白的面貌,这就给伊丽莎白留下了偏见的印象。伊丽莎白在偶然间邂逅了军官魏肯先生,被他优雅的风度和面貌迷住,差一点就成为了魏肯的恋人。
奇妙之处就在于魏肯与达西是旧相识,达西自知魏肯的为人并不像表面磊落,但他天生谨言慎行,没有因为过往的不愉快经历随意评价他人。这就使得魏肯有机会在伊丽莎白面前大放厥词,将达西形容成一个异常傲慢,不懂仁慈的心恶之人。
由于之前的偏见,伊丽莎白很容易就相信了魏肯的一面之词,为此闹出了很戏剧化的效果,一方面达西为伊丽莎白的聪慧俏皮所吸引,另一方面伊丽莎白却对达西深通恶绝。如此产生的戏剧效果足以令人微笑,却不失爱情结缘的巧妙之处。
与伊丽莎白相同的是,爱玛同样因为一些误会被他人的外表所迷惑,做出了违背内心,看不清内心真实想法的行为和举动。她接受弗兰克的大献殷勤,对这份殷勤热烈响应,却看不到弗兰克的行为是具有欺骗性质的迷惑,只是为了掩盖住他对另一位女性的倾慕。
作为伊丽莎白的挚友,也作为一个直默默喜欢她的暗恋者,奈特利先生对爱玛“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还有点势利眼”的缺点看的很透彻。奈特利能够当着爱玛的面指出问题,并对她谆谆善诱,希望爱玛能够回到正途,正视缺点并予以改正。
可惜,爱玛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对奈特利的谨慎劝告无动于衷,甚至因为本身的争强好胜,而故意 做出过火的事情,她会当着奈特利的面与弗兰克相互调笑,会“自以为是”的为好友史密斯小姐牵姻缘线,也会对另一位才貌出众的年轻女士出言不逊,心怀妒忌。
如果说奈特利像教父,那么爱玛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学生,她总是因为自己的美貌和财富自视甚高,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往往做出很多令众好友尴尬的事情。
好在,经过几次牵姻缘事件的失败,爱玛终于在事实面前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她才渐渐发觉奈特利以往对她的真诚是如此可贵,两人心结解开互诉衷肠,成就了一份“简奥斯汀式”的美满姻缘。
看简奥斯汀的小说,很难不被她所写的两性关系和婚恋观所吸引,小说中最出彩的男女主角,性格大多是互补的,假如一个俏皮一个必定严肃,一个傲慢一个必定平易近人,也许这也是简奥斯汀告诉每位未婚读者的秘诀。
虽然简奥斯汀在小说中难免会透露出对“阶级对等”难以跨越的看法,但这一切都是以主人公的理智与情感互相对应的。作者笔下并非过分的阶级礼教,实际上是对当下“门当户对”的最有益解释。
门当户对是简奥斯汀对理想婚姻的首要定位,无论是《傲慢与偏见》的伊丽莎白,还是《爱玛》,主人公姻缘联结的阶级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小说中每年几万镑的财富,高贵宽阔的精美住宅,交通必要的四轮马车是婚姻最基础的一部分,男方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适合娶妻。然而,要求男方的物质条件只是基础,男性必须风度优雅,举止得体才会吸引女士的注目。
在简奥斯汀的世界中,对女性的条件也很严格,财富是一方面,个人的性格品质是一方面,还要有社交的天赋与才华。倘若男方与女方有一方缺失了某种事物,造成两性交往的不对等,那么他们很难获得婚姻上的幸福。
《傲慢与偏见》中的魏肯和莉迪亚是这方面的绝佳反面教材,他们两个人都无权无势无财,魏肯空有英俊的面貌却没有谋生的本领,四处举债求人帮忙,而莉迪亚天性跳脱辈懒,性情与财富一样令人失望,他们的婚姻生活难免落得悲惨的境地。
类似伊丽莎白和达西,爱玛与奈特利的爱情才是简奥斯汀的理想婚恋关系,他们双方的阶级差的并不多,各自有各自的财富,性情上要么相投要么互补,都十分乐于创造更好的生活。我想,这才是简奥斯汀想要表述的“阶级对等。”
除了门当户对,简奥斯汀还善于让爱情落到生活的实处,她很少写过一见倾心并承诺终身的故事,她笔下的男女主们都是在漫长的相处过程中发现对方的可爱之处的。不仅如此,小说里写道“一见倾心”的故事时,往往没有什么好的结局。
这也是简奥斯汀理想婚恋的第二点,即在实现阶级对等的情况之下,将爱意落到实处上,细微之处见绵绵的情意。
最后一点是小说人物之间的真诚,尽管简奥斯汀的语言偏向幽默讽刺,可人物之家的内心表白都十分动容,最具有表现张力的就是《傲慢与偏见》中达西为解释自身情况给伊丽莎白写的一封信,这份信件不仅有条理,条理之下是极力克制的情意,以及对伊丽莎白本身的爱慕与敬意。他磊落的将自己与魏肯先生的种种秘事倾吐而出,甚至将妹妹曾私奔的事情告知伊丽莎白。
这样的行为本身一点都不显得突然,而是自然又带着一丝克制的情感表露,这种理智的,不带有夸张的真挚也是简奥斯汀善于描写的婚恋观。
抛开小说,再看简奥斯汀本身,这就更令人感到惊异了。她如此善于写婚恋和世情小说,这样善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和生活中的悲喜剧,可她本人自始至终从未结婚,甚至人际交往也不如小说中显示的那般娴熟。
我想这些小说也是她对于婚姻的一种理智与情感,她对婚姻自然抱有美好的幻想,期望遇到美满的姻缘,可现实却并非如小说中那般圆满。简奥斯汀终身未嫁的矛盾与遗憾,在虚拟“圆舞曲”的故事里,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