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封《与妻书》,铁骨男儿情
这个春天,一场疫情突如其来。遵从号令,居家避疫。于是,就有了大把大把的时间读书。主要是读历史,从书架上取出明人计六奇的《明季北略》,佐以李洁非先生的明史系列,在明亡清兴的历史波澜中自得其乐。读晚明史,常常为士大夫之"*争",之无耻,之无德,扼腕叹息。坦率讲,对明季末造士大夫的行迹,我是不耻的。然而,在黑暗的时代,也有那么一些亮点,照亮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也照亮着我们这个民族行进的道路。
一
谭嗣同诗
谭嗣同
少年英雄夏完淳就是明朝末年这个黑暗时代一个闪光的亮点。正是因为有了像夏完淳这样的民族英雄,明朝末年的亡国才显出了一份悲壮的意义。
1631年,夏完淳出生在华亭(今上海松江区)。夏完淳是中国5000年历史上年纪最轻的先烈。夏完淳是世家子弟。他的父亲夏允彝是江南名士,也是江南著名的政治学社"几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老师陈子龙也是著名的江南名士,抗清将领。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夏完淳从小就矢志忠义,崇尚名节。
夏完淳英勇就义的时候才 16岁。照现在的标准,他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夏完淳却把这16年的人生岁月发挥到了极致。他是晚明时期有着极其崇高地位的著名诗人。他的诗纵逸俊发、气象阔大。如,"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
哀。",如,"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他的诗集《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颂千古。他年纪虽轻,识见卓著,他分析弘光政权覆亡的原因:"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富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郭沫若恃才傲物,但独服夏完淳,他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
可以想见,夏完淳如果不是身在乱世,而是处在一个清平之世,凭他的才学,凭他的识见,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治国安邦的能吏,展现他的才能和抱负。然而历史不能假设,夏完淳必定要以一位少年英雄的形象载入史册。
1644年3月,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占领明王朝的首都北京,明朝灭亡。身处白山黑水的满清政权,打着为崇祯帝复仇的幌子大举入关。满清入关以后,延续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一贯传统,对有着先进文化的汉民族大举屠戮。"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罄竹难书。江南各地纷纷组织义军,反抗满清政权。夏完淳的父亲和师傅都是义军的重要将领,13岁的夏完淳跟随着他们南征北战,保卫着文化的传承和家园的安全。在此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扬州失守,史可法殉国,南朝灭亡,父亲沉塘殉国这些国难家仇。
1647年6月,夏完淳兵败被俘,押至南京受审。满清政权"招抚南方总督军备大学士"洪承畴亲自审问他。计六奇的《明史北略》和屈大均的《皇明四朝成仁录》,对这场审判都有精彩的描述:
被执至留都,叛臣洪承畴欲宽释之,谬曰:"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军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厉声曰:"吾尝闻洪亨九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卹,感动华夷。吾尝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左右曰"上坐者,即洪经略也。"完淳斥之曰:"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知。。。汝何等逆贼敢伪托其名以汙忠魂?"因跃起,奋骂不已。承畴无以应,唯色诅而已。
一个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少年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1647年9月19日,夏完淳在南京英勇就义,年仅16岁。同时遇害的,还有他的岳父钱栴。我们无从考证在牺牲的前夜,少年英雄的心情,那么我们就通过在临刑的前一天,他写给结婚才三个月的妻子秦篆的家书来领略他的心路历程:
夫人:三月结缡,便遭大变,而累淑女相依外家。未尝以家门盛衰,微见颜色。虽德曜齐眉,未可相遇。贤淑和孝,千古所难。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后,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双慈,下有一女,则上养下育,托之谁乎?然相劝以生,复何聊赖!芜田废地,已委之蔓草荒烟;同气连枝,原等于隔肤行路。青年丧偶,才及二九之期;沧海横流,又丁百六之会。茕茕一人,生理尽矣!呜呼!言至此,肝肠寸断,执笔心酸,对纸泪滴;欲书则一字俱无,欲言则万般难吐。吾死矣!吾死矣!方寸已乱。平生为他人指画了了,今日为夫人一思究竟便如乱丝积麻。身后之事,一听裁断,我不能道一语也。停笔欲绝。去年江东储贰诞生,同样年少的妻子,各官封典俱有,我不曾得。夫人,夫人,汝亦明朝命妇也。吾累汝,吾误汝,复何言哉!呜呼,见此纸如见吾也。
370年后我们重读夏完淳这封饱蘸深情,如泣如诉的《与妻书》,无不为少年英雄的家国情怀所感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夏完淳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同样年少的妻子。对于妻子他是愧疚的,但家国不能两全,他把自己的短暂人生都献给了他所忠于的民族和国家,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中国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人生又是没有遗憾的,他16岁的生命就像一道闪电,划过了中国中世纪的黑暗长夜,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树立了一杆新的精神坐标。他高昂着带血的头颅,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做了一个血写的大写的诠释。他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同时又是永生的,他走进了历史深处,步入辉煌。
夏完淳就义后,他的妻子钱秦篆一天之内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父亲。她怀着巨大的悲痛生下了夏完淳的遗腹子,在孩子夭亡后,出家为尼,不知所终。在明末清初这个历史大动荡的背景下,夏完淳一家满门忠烈,毁家纾难,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也正因为如此,夏家的遭际,夏完淳的牺牲,才有了壮美的底色,才赢得了千千万万的后来人的敬仰。
二
大道不孤,大德有邻。
读完夏完淳的《与妻书》,在网上检索历代仁人志士的家书,突然发现了我所熟悉的谭嗣同的《与妻书》。谭嗣同的《与妻书》,是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身陷囹圄,行将就戮的前夜。在给夫人李闰的诀别信中,谭嗣同这样写道:
闰妻如面: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亦复何言。惟念此生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长存。生生世世,同住莲花,如比陵毗迦同命鸟,比翼双飞,亦可互嘲。愿君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我与殇儿,同在西方极乐世界相携待君,他年重逢,再聚团圆。殇儿与我,灵魂不远,与君魂梦相依,望君遣怀。
戊戌八月九日,嗣同。
谭嗣同是俯瞰天地的伟丈夫,同时也是柔情万种的真性情者。人生的最后关头,他写给妻子的信,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谭嗣同祖籍湖南浏阳县,1865年3月10日出生于北京一个官宦家庭。这是一个悲剧英雄式的历史人物,在他短暂的人生中经历了失母,失兄,失姊,失子的人生痛苦,他这样记述自己的人生:自少及壮,遍遭伦常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他自己也染上了烈性传染病,昏迷了三天三夜后,从鬼门关捡回了一条命,他的字"复生",死而复生,这名字中隐藏着无尽的哀痛。从大历史观来讲,历史人物个人的不幸,有时则是历史之幸,历史人物个人的苦难,往往为历史的波澜埋下了伏笔。家庭的变故,少时的游侠经历,让谭嗣同对中国社会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他从13岁起便跟随宦海沉浮了一生的父亲谭继洵,遍游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千里出游,骑马行猎,浪漫奔放。湖湘文化里"经世致用"的文化基因,中国民间游侠文化的影响,游历途中遍访名山大德,佛教大承文化的熏陶,造就了谭嗣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政治抱负以及行侠仗义的个性和悲天悯人的品格。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谭嗣同成为戊戌变法中最为激进,最有叛逆性的代表人物。他特立独行,思想庞杂,他有早期的民主思想,隐约认识到君主制是天下大害,他又是封建王朝的体制中人,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他激进,迷茫,沉沦,奋起。这种矛盾思想在他的《仁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是维新的斗士,又是深刻的思想者。
梁启超赞赏谭嗣同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慧星"。彗星光芒万丈,但是那光芒只是耀眼的一瞬,转眼,便坠落,天空依旧黑暗一片。
谭嗣同是变法的力行者。湖湘文化的传承让他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担当。在变法行将失败的前夜,也就是1898年9月18日,他独闯法华寺,拜会手握兵权的袁世凯,劝说袁世凯发勤王之师,拯救变法。变法失败后,在大肆捕杀维新*人的白色恐怖下,他谢绝了前来营救的友人,慷慨陈词:"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真可谓书生意气,心坚如石,似死如归。
在狱中,他泰然自若,挥毫提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就义当日,面对监斩官刚毅的淫威,他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慨然赴死。谭嗣同以自己的真性情,以舍死求法的刚烈,实现了他普渡众生的夙愿,体现了他冲决网罗的豪情,为戊戌年的变法写下了壮丽的篇章。谭嗣同以一腔热血播下了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种子,戊戌年殷红的血为中国近现代历史涂抹上了一层悲壮的原色。血沃中华,鲜血流淌的血路中,泱泱中华得以重生。
谭嗣同北上参加戊戌变法,妻子李闰在家度日如年,她深知谭嗣同此去凶多吉少。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喋血菜市口。李闰闻此噩耗,含泪写下了一首首悼亡诗,并自号"臾生",深切悼念谭嗣同。
这位刚烈的女子,在此后寡居的近30年间,以羸弱的身躯完成丈夫"养亲扶侄"的重任,更为可贵的是,他继承谭嗣同变法思想,创办了浏阳历史上第一个女子师范学校,以一己之力完成那个时代女性最大的事功。康有为和谭嗣同称她为"巾帼完人",李闰当之无愧。
1925年,带着对谭嗣同无尽的思念李闰离开了人世。去世前,她撰自挽联:"今世已如斯,受人间百倍牢骚,一死怎能抛恨去;他生须记得,任地下许多磨折,万难且莫带愁来。"
李闰和谭嗣同曾经育有一子,不幸夭折,他就是谭嗣同《与妻书》中的"殇儿"。他们并无留下后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熟读中国历史,有一点往往让人很惆怅,那些舍身求法,为民请命,为国捐躯的志士往往是没有后代的。当然,这也许同他们往往是英年早逝有关。但是,历史又是公正的。历史在剥夺了他们生命,剥夺了他们子嗣,剥夺了他们田地,剥夺了他们尘世间一切的同时,却给予他们尊崇的历史地位,给予他们享受国人顶礼膜拜的殊荣。这就是历史的无情,这也就是历史的深情。
三
读夏完淳的《与书妻》,读谭嗣同的《与妻书》,掩卷长叹,自然而然就想起了著名的林觉民的《与妻书》。
上高中时,林觉民的《与妻书》是我们的必背篇目。"意映卿卿如晤。" 时隔多年,我仍然能够背诵其中的大部分段落。林觉民是少年的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去年春节,我在福州过年。专门抽空去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拜访林觉民的故居。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边中有翠竹。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住在西南边的一厅一房。林觉民的故居,也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故居。林觉民牺牲后,他的父亲林孝颖为了避祸,就把在福州的故居卖给了谢冰心的父亲。因此谢冰心也是在这里长大成人。另外民国时期著名的才女林徽因,是林觉民长兄林长民的女儿,她也在这里度过了童年。现在林觉民的故居已经被辟为"福建辛亥革命纪念馆"。我注视着墙上挂着的林觉民的照片。这是一个英俊而又有些羸弱的年轻人,目光坚定的注视着来来往往的参观者。
林觉民,自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林觉民少小聪颖,他的父亲林孝颖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的身上。然而林觉民很早便接受了民主思想,自觉的同封建阶级决裂,他所就读的全闽大学堂的一位学监,在听过林觉民反满革命的演讲后,经常对别人说:亡大清者,必此辈也。1907年林觉明东部日本自费留学专攻日语。在日本,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并成为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在日本他同黄兴,邹容等革命*人交好,成为同盟会中反满救国的中坚力量。林觉民本是满清封建体制中的一员,按照中国士大夫家族的传统,林觉民本应成为帝国封建体制的维护者。可是残酷的政治现实,让林觉民逐步成为这种体制的掘墓人。这是历史的悖论,更是历史的必然。
1911年1月,中国同盟会在香港成立了统筹部,策动广州起义林觉民得知后,从日本奔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当年4月,林觉民带着从福建招募的20多位族人和朋友,赶赴广州参加广州起义。林觉民带的这20多位族人和朋友都是典型的南方知识青年。在政治清明的年代,他们都应该是体制的维护者和既得利益者,而现在他们即将碧血黄花,拼死一搏,为国家争人格,为民众争人格。
坦率的讲,辛亥革命前的广州起义是一次准备不充分,仓促发动的起义。这次起义,让中国同盟会的知识阶层损失殆尽。但是作为辛亥革命的先声,这次起义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伟大历史作用。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很快失败,林觉民受伤被俘。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被俘的同盟会成员,根据历史记载,在审讯中,林觉民因腿部被打断,是被装在篮子里抬到大堂的,在审讯大堂上,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事,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在供词中说道:" 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林觉民慷慨陈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感染了许多参与审判的满清大员。包括水师提督李准在内的许多满清大员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可以留下林觉民为满清政权所用。广州将军张鸣歧的幕僚小小心翼翼的问:"大帅可否有意留下此人一命?" 张鸣歧沉吟良久,说:"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给了革命*,实为后患。"
1911年5月3日,林觉民被枪杀于广州天字码头。时年24岁。
在奔赴广州参加起义的前夜,林觉明彻夜未眠,给陈意映留书一封,这就是现在我们读到的《与妻书》:(节选)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尽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縠?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
林觉民的绝笔信,委婉曲折的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他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是《与妻书》中的代表作。
读中国历史上三位杰出的仁人志士的《与妻书》,让人荡气回肠。三封临死之前写就的家书,我们感觉不到死亡来临时的恐惧,感觉不到对生命即将消失时的哀叹。我们所感觉到的是一种深沉的爱,是铁骨男儿心底里最深沉的情愫,是浓浓的家国情怀。宋代学者赵与时在他的笔记《宾退录》中写道:"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今天我们重读三封《与妻书》,在感动之余,我们也理解和明白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的深层的文化和精神基因,这种基因是我们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的精神推动力,也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的强大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