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
最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嘲笑恋爱脑。今天,我们想和大家聊聊“恋爱脑”:究竟什么是恋爱脑?很多把“谈恋爱”放在人生第一位的人,坠入爱河后就会像完全变了一个人,让许多人难以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恋爱脑”在大多数语境里都具有贬义色彩的原因。有一些人,虽然看上去有许多恋爱脑的表现,比如在人生事项的优先级中永远选择爱情、把爱情放在一个比友情、亲情更重要的位置。但与上面几种典型的恋爱脑出发点不同,重视爱情是ta们为自己人生做出的自主决定。好的爱情,不仅不会让人失去自我,反而能够丰富、充盈自我。为什么不缺爱也容易恋爱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最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嘲笑恋爱脑。
有人骂的很直接:
有人觉得恋爱脑是不清醒:
还有人建议,恋爱脑作为重大疾病,纳入医保:
不过,也能发现一些网友无法理解这种风气:
今天,我们想和大家聊聊“恋爱脑”:究竟什么是恋爱脑?为什么“恋爱脑”总是遭到嘲笑和戏谑?爱情至上的人有错吗?
一起来看看吧。
究竟什么是「恋爱脑」?
一旦恋爱,书也不读了、事业也无所谓了、也不和朋友家人聚会了……
很多把“谈恋爱”放在人生第一位的人,坠入爱河后就会像完全变了一个人,让许多人难以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恋爱脑”在大多数语境里都具有贬义色彩的原因。
“恋爱脑”的表现,可能意味着这个人——
不够成熟,无法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
很多人在成长中始终逃避“如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个课题。然而,在脱离了原生家庭后,ta们无法独立生存和生活。爱情对于ta们而言,更像是找一个为自己负责的“大人”,这样ta们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停留在“小孩子”的状态(Twardoski, 2015)。
换句话说,爱情是ta们人生的遮羞布,掩盖ta们尚未成熟的本质。
表面上是重视爱情,实际上这只是ta们逃避一切的一种方式。通过与另一个人相爱,逃避个人成长、逃避工作、逃避现实、逃避生而为人的孤独。
然而,逃避自己的人生责任,也意味着把自己的未来和幸福寄托在了他人的良心上。
爱情“上头”,失去理智和自我
人类在谈恋爱时,体内会开始不自觉分泌激素,产生快乐和眩晕的感觉。与此同时,大脑内主导理性行为的前额叶皮层还会被切断,这就是爱情让人“上头”,陷入的一种非理性而又“飘飘然”的状态。
尤其在热恋期时,没办法再集中精力工作,沉浸在恋爱带来的甜蜜里无法自拔,都是很常见的事(van Steenbergen et al., 2014)。
甚至,有的人会对喜欢的人产生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爱情盲目偏差(love-is-blind bias)”。
Ta们仿佛被“下了降头”,无论对方是怎样的渣男/女,或者做出了怎样人神共愤的垃圾行为,ta们都执迷不悟。一次次在爱情里受伤,又一次次盲目去爱。在哭诉对方的种种背叛时,还要不断重复着“但是ta对我很好”。
爱情成瘾,病理性的不健康状态
还有一些看似重视爱情的人,其实对爱情本身有着病理性的需求。
看起来ta们深爱着对方,无比看重这段关系,但其实是“恋爱成瘾症(Love addiction)”。Ta们把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伴侣和关系上,不再关注亲情、友情,甚至也不再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兴趣(Sussman, 2010)。
爱情成瘾是对痛苦的一种心理防御。爱情成瘾者所追求的也从来都不是健康、成熟的爱情,而只是想通过与伴侣的纠缠和融合,来满足自己内在对“完美被爱”的病态需求。
爱情成瘾者往往自尊心较低,ta们会紧紧抓住认定的关系不放,即使这段关系本身是很糟糕的。
不仅如此,爱情成瘾者通常还在关系中投射了大量的幻想,经常有被拯救的情节——Ta们渴望的伴侣,是整个宇宙中唯一一个有能力消除ta们痛苦的人,给ta们小时候从未得到的一切,让ta们感到安全、有价值。
当然,不是所有重视爱情的人
都是「恋爱脑」
有一些人,虽然看上去有许多恋爱脑的表现,比如在人生事项的优先级中永远选择爱情、把爱情放在一个比友情、亲情更重要的位置。
但与上面几种典型的恋爱脑出发点不同,重视爱情是ta们为自己人生做出的自主决定。换句话说,ta们把爱情当作自己人生中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在深思熟虑后勇敢地选择去爱,而随之而来的任何代价,ta们都愿意承担。
把爱情放在人生的第一位,是ta们让自己的人生更充盈、有意义感和幸福的方式。
拥有爱情,促进了ta们自我概念的发展
人与人的产生连接感时,我们能感到内在自我“被看见”。而在爱情里,我们感受到的可视是最强烈的。而在被伴侣看见的同时,我们也能觉察到更多自我可能性。
好的爱情,不仅不会让人失去自我,反而能够丰富、充盈自我。我们可以和伴侣一起体验新奇的活动、发展新的才能、探索新的思想观点,收获强烈的内在满足感(Lewandowski et al., 2010)。我们能更好地去应对错综复杂的人生,更勇敢地迎接各种的挑战,实现更多的人生目标。
拥有爱情,让ta们感到更健康、更快乐、更有意义
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对亲密关系的需要。一般来说,处于恋爱关系中的人比单身生活的人更幸福、健康和长寿(Koball et al., 2010)。
还有研究发现,恋爱能够疼痛会缓解(Master, 2009),与伴侣有更多积极沟通、能相互支持的人,伤口也更快愈合(Gouin, 2010)。
不仅如此,爱情还能够带来人生意义感。大多数有伴侣的人都觉得自己比单身的人要充实(Dush & Amato, 2005)。好的爱情,能够给人带来许多积极的、正面的心理感受,这对人们长期的心理健康很有帮助。
关于「重视爱情」的两个迷思
迷思一:“重视爱情迟早会受到伤害,不如不爱。”
很多人嘲笑恋爱脑的深层原因,其实是对爱情怀有恐惧。Ta们害怕不幸的婚姻、会伤害自己的异性、恋爱后不确定的生活状态,选择去爱之后,可能发生的痛苦、失望和伤害。
于是开始批判一切爱情的发生。既然迟早受到伤害,那就干脆拒绝爱情,嘲讽重视爱情的人。
真的“有爱就有痛”吗?或许赋予爱人伤害我们的可能性是爱情的一种必然,但如果我们把恋爱观从以结果为导向,转变为以自我成长和自我探索为目的,我们会发现重视爱情,并为之付出的努力或许并没有白费——
通过爱情,我们更了解了自己,更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我们在处理亲密关系的技能方面也会收获成长;而曾经感受过的爱和幸福,都将成为漫漫人生的宝贵回忆。
迷思二:重视爱情=娇妻?
现在性别对立日益严重,很多人认为女性主义妨碍两性交往,让爱情本身变成了复杂的悖论——人们很难在厌恶某个群体时,爱其中一个具体的人。
比如,异性恋在亲密关系里的一言一行,都很容易升级为两性之间的矛盾和争吵。甚至随时可以感受到两性之间的不理解和怨恨。
但事实上,认为女性主义和爱情不相容是相当荒谬的。
社会的进步,带来的是更平等的爱情理念,人们在相爱时比以往更自由自主了。有调查发现,持女性主义观点的伴侣双方都能够享有更幸福、健康和稳定的关系,性生活也更完美(Rudman et al., 2007)。
如何看待「恋爱脑」?
不要用自己的标准
去定义别人的幸福
在这个更多元和开放的时代,曾经的爱情霸权在逐渐瓦解。
人们更理解、尊重有一部分人不再选择“爱情至上”的价值观,不再攻击和judge单身的人,这些改变本身是社会的一种进步。
但是支持尊重单身的人,并不意味着就应该批评勇敢坠入爱河的人,哪怕这段感情不被看好。有时候,对“恋爱脑”的嘲讽,就像另一种莫名其妙的歧视。
以前的刻板印象是“单身就是没人要”,现在的刻板印象变成了“谈恋爱就是缺爱”“恋爱的人都没脑子”……这些带有预设的审判(judgement),都不是一个社会多元和包容的体现。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人生主角,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我们没必要用自己的标准去定义别人的幸福。或许,对于重视爱情的人来说——爱情,就是ta们人生剧本最重要的主题。
当爱情和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单选题,我们更要学会尊重与自己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尊重单身的人,当然也要尊重恋爱的人。真正的做到尊重、祝福。
以上,晚安啦。
References:
Dush, C. M. K., & Amato, P. R. (2005). Consequences of relationship status and quality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2(5), 607-627.
Gouin, J. P., Carter, C. S., Pournajafi-Nazarloo, H., Glaser, R., Malarkey, W. B., Loving, T. J., ... & Kiecolt-Glaser, J. K. (2010). Marital behavior, oxytocin, vasopressin, and wound healing.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35(7), 1082-1090.
Koball, H. L., Moiduddin, E., Henderson, J., Goesling, B., & Besculides, M. (2010).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link between marriage and health?.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31(8), 1019-1040.
Lewandowski Jr, G. W., Nardone, N., & Raines, A. J. (2010). The role of self-concept clarity in relationship quality. Self and Identity, 9(4), 416-433.
Master, S. L., Eisenberger, N. I., Taylor, S. E., Naliboff, B. D., Shirinyan, D., & Lieberman, M. D. (2009). A picture's worth: Partner photographs reduce experimentally induced pa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1), 1316-1318.
Rudman, L. A., & Phelan, J. E. (2007). The interpersonal power of feminism: Is feminism good for romantic relationships?. Sex Roles, 57(11), 787-799.
Sussman, S. (2010). Love addiction: Definition, etiology, treatment. Sexual Addiction & Compulsivity, 17(1), 31-45.
Twardoski, J. (2015). 10 Characteristics of a Healthy Relationship. Huffingtonpost.
van Steenbergen, H., Langeslag, S. J., Band, G. P., & Hommel, B. (2014). Reduced cognitive control in passionate lover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38(3), 444-450.
为什么不缺爱也容易恋爱脑相关阅读:
人格独立后才能有爱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焦虑型依恋、缺爱、恋爱脑、过度依赖、缺乏安全感、黏人、自我很弱、为情所困、在感情里非常投入甚至丧失自我,有些人觉得这是性格,有人埋怨童年自暴自弃。我专业学习心理学,阅读了很多文献书籍,思考了很多也尝试过很多方法。其实你缺的不是爱和安全感,是自我,是独立的人格,是自爱的能力
1.人格不独立的人通常缺爱,他们生活的中心往往是获得别人的爱和认可,在感情里常常的表现是依赖和控制,渴望亲密和关心,焦虑,没有安全感。他们的爱情观也很有问题,因为没有自我,他们常常会把爱情看作全部,用情至坚,期待会有一个真爱,很容易认定一个人就全身心投入进去,但客观来说,这份深情是因为依赖,特别是关系破裂后,他们对自己那一段时间的认知,往往是两个人的回忆或是那个人的经历,可以说他们几乎把别人的生活当成了自我的生活。
人格不独立的人没有自我,或者自我意识很低;对外界和他人的情绪很敏感,很容易受他人态度情绪的影响。和别人熟悉信任后又很容易过度依赖而丧失分寸感和理智;他们的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主要来自外界,做事和生活的主要出发点和追求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这种情况下,他们生活会很拧巴。也没有什么坚定的爱好,有人甚至会利用这种缺爱来作为学习或工作或感情上的动力,努力取得成绩和认可,在短期内常常是有效的,然而又会很容易懈怠颓废。
2.人格不独立的人往往看起来懂事,其实心里还是渴望关爱的孩子。他们似乎还处在小时候我要好好表现,好让别人更喜欢我的状态里,这里说的独立,并非单单指生活独立,独立思考,更多是指精神独立,情感独立。他们可能已经富有社会经验,生活也已经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但是心理和精神上还是努力追求被爱。自爱与独立,是相辅相成的,人不可能脱离自爱而独立。小时候是因为父母无条件的保护而敢于开始独立探索世界,长大后因为自爱而敢于独立面对世界。人也不可能脱离独立而学会自爱,因为你总寄望于别人,就永远停留在原地,不会学着长大和自爱。
我曾感同身受过这种感觉,可能他们之前的人生里,所有的生活和努力都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可,他们的人格也是基于此的,这种努力为了获得爱的人格虽然不够自我,但依然还有一部分自我,但等到他们真的开始恋爱的时候,沉浸在爱和感情里,就会彻底丧失自我。因为他们的人格的绝大部分动力和目标都是努力表现得优秀从而获得爱,一旦得到,自我就会开始崩溃,彻底沦陷进去,把别人和感情当做全部。人格不独立的人通常缺爱,他们生活的中心往往是获得别人的爱和认可,在感情里常常的表现是依赖和控制,渴望亲密和关心,焦虑,没有安全感。他们的爱情观也很有问题,因为没有自我,他们常常会把爱情看作全部,用情至坚,期待会有一个真爱,很容易认定一个人就全身心投入进去,但客观来说,这份深情是因为依赖,特别是关系破裂后,他们对自己那一段时间的认知,往往是两个人的回忆或是那个人的经历,可以说他们几乎把别人的生活当成了自我的生活。
人格不独立的人没有自我,或者自我意识很低;对外界和他人的情绪很敏感,很容易受他人态度情绪的影响。和别人熟悉信任后又很容易过度依赖而丧失分寸感和理智;他们的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主要来自外界,做事和生活的主要出发点和追求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这种情况下,他们生活会很拧巴。也没有什么坚定的爱好,有人甚至会利用这种缺爱来作为学习或工作或感情上的动力,努力取得成绩和认可,在短期内常常是有效的,然而又会很容易懈怠颓废。
人格不独立的人往往看起来懂事,其实心里还是渴望关爱的孩子。他们似乎还处在小时候我要好好表现,好让别人更喜欢我的状态里,这里说的独立,并非单单指生活独立,独立思考,更多是指精神独立,情感独立。他们可能已经富有社会经验,生活也已经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但是心理和精神上还是努力追求被爱。自爱与独立,是相辅相成的,人不可能脱离自爱而独立。小时候是因为父母无条件的保护而敢于开始独立探索世界,长大后因为自爱而敢于独立面对世界。人也不可能脱离独立而学会自爱,因为你总寄望于别人,就永远停留在原地,不会学着长大和自爱。
我曾感同身受过这种感觉,可能他们之前的人生里,所有的生活和努力都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可,他们的人格也是基于此的,这种努力为了获得爱的人格虽然不够自我,但依然还有一部分自我,但等到他们真的开始恋爱的时候,沉浸在爱和感情里,就会彻底丧失自我。因为他们的人格的绝大部分动力和目标都是努力表现得优秀从而获得爱,一旦得到,自我就会开始崩溃,彻底沦陷进去,把别人和感情当做全部。
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什么时期的你丧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