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央行再度携手加码美元供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023-03-21 多特软件0
核心提示:正文摘要:就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强化了加息预期之后,加拿大央行第二天宣布:暂停加息。这也使得加央行成为过去一年里第一个停下加息脚步的全球主要央行。但由于美国和加拿大在物流和资金方面畅通无阻,并处在全球最大自贸区内,所以两国货币政策长期以来“如

正文摘要:

就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强化了加息预期之后,加拿大央行第二天宣布:暂停加息。这也使得加央行成为过去一年里第一个停下加息脚步的全球主要央行。但由于美国和加拿大在物流和资金方面畅通无阻,并处在全球最大自贸区内,所以两国货币政策长期以来“如影随形”。此外,随着多国央行宣布停止加息周期,此前高度一致的全球加息潮出现分流。由于加央行此前在1月加息25个基点后,就已经宣布后续将维持利率不变,所以市场对于今天的举措毫不意外。随后从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加央行八次宣布加息,累计42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上调至4.5%。加央行指出,食品和住房价格涨幅仍偏高。
多国央行再度携手加码美元供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就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强化了加息预期之后,加拿大央行(以下简称“加央行”)第二天宣布:暂停加息。这也使得加央行成为过去一年里第一个停下加息脚步的全球主要央行。但由于美国和加拿大在物流和资金方面畅通无阻,并处在全球最大自贸区内,所以两国货币政策长期以来“如影随形”。如今分歧出现,谁会因为错误而改变方向?此外,随着多国央行宣布停止加息周期,此前高度一致的全球加息潮出现分流。

加央行暂停加息

当地时间周三,加央行公布最新利率决议,维持银行间市场隔夜利率(基准利率)4.5%不变,央行存款和贷款利率也同样维持在4.5%和4.75%不变。这也使得加央行成为过去一年里第一个停下加息脚步的全球主要央行。

由于加央行此前在1月加息25个基点后,就已经宣布后续将维持利率不变,所以市场对于今天的举措毫不意外。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也预测,加央行今年内都不会调整利率,即不加也不减。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后,加央行迅速下调基准利率,从当年2月的1.75%一路下调至3月的0.25%。随后从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加央行八次宣布加息,累计42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上调至4.5%。

加央行指出,食品和住房价格涨幅仍偏高。随着未来几个季度经济增长疲弱,预计产品和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会有所缓解。加央行预测,通胀水平将在今年中回调至大约3%,但这相较其设定的2%的通胀目标水平仍有差距。

从加拿大国内情况看,去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持平,低于央行预期。加央行表示,消费、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均在增长,拖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主要因素是存货投资大幅放缓。家庭支出、商业投资及国内外需求均在走弱。同时,加拿大劳动力市场仍非常紧张,失业率继续接近历史低点,但职位空缺增加。生产力在最近几个季度出现下滑。

虽然暂停加息,加拿大央行仍为未来加息留有余地。该行最新表示,如果有必要压低通胀,准备好再度加息。“管理委员会将继续评估经济发展和过去加息的影响,并准备在必要时进一步提高政策利率,以将通胀率恢复到2%的目标。”

美联储强化加息预期

加央行的最新暂停紧缩货币政策,与邻国美国并不一致。在本周二的美国国会听证会上,鲍威尔表示,美联储准备加快加息,利率最终水平可能高于之前预期。

在加息方面,鲍威尔的言论比预期要鹰派得多。一方面是联邦基金利率的峰值可能高于美联储官员此前所暗示的水平;另一方面是如果通胀数据继续走高,小幅加息25个基点可能是短暂的,接下来50个基点的加息幅度并不是一种幻想。

鲍威尔发言后,高盛预计美国7月还会加息25基点,美联储峰值利率达5.5-5.75%。投资组合经理Tracy Chen表示,“鲍威尔这次的鹰调是双倍的,一方面暗示利率峰值会更高,另一方面称加息步伐也会提速。鉴于近期的通胀数据,他之前把加息幅度下调至25基点可能操之过急了,这次的调整可能降低了美联储落后于形势的风险”。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加央行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暂停加息,势必将面临挑战。随着美联储的加息预期甚至已经接近6%,美加货币政策的利差也将引发加元贬值,从而引发进口商品的通胀压力上升。随着加央行公布利率决议,美元/加元汇率小幅走高至1.37,接近2020年后的高点。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加拿大落后美国的政策利率约100个基点以内是舒适区间。在加拿大本次会议前,经济学家们认为该国央行在今年大部分时间都将保持利率不变,但交易员们完全消化了今年某个时候再次加息25个基点的预期。

康楷数据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杨敬昊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加拿大央行停止加息,直接的原因在于其作为货币当局必须履行今年1月底议息会议上对市场的暂停加息的承诺。央行的货币政策信用是其政策能够对市场发挥作用的基础,这是宏观经济学模型对央行的重要约束性条件。因此,加央行在3月8日宣布停止加息,并没有出乎市场预期。

杨敬昊进一步指出,更深层次也是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加拿大货币政策框架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体系有区别。加拿大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维持低、稳定且可预测的通胀水平来保持加拿大元的币值稳定。

全球加息潮落?

2022年,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主要央行以20多年来最快速度和最大规模进行加息,全力遏制不断飙升的通胀。但同时也使全球经济体被迫陷入紧缩的外溢风险之中。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出于遏制通胀、稳定本币汇率等多重考虑,多国央行不得不跟随美联储加息。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2022年全球38家央行共加息210次。其中,不少发达经济体甚至罕见地一次加息75个基点。

世界银行曾警告称,全球范围的“加息潮”将把全球经济推向衰退,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面临一连串的金融危机风险和持久伤害。

由此,已有不少国家选择结束紧缩政策,从长期关注的通胀压力转向经济增长面临的阻力。除了加拿大外,韩国央行上月也决定将基准利率维持在3.5%不变,结束了其自2022年4月以来每次政策会议都加息的趋势。据悉,出口不振、物价上升等韩国国内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加是韩国央行暂缓继续加息的主要原因。

眼下,随着加央行于G7央行中率先吹响“暂停加息”号角,一轮数十年来最为激烈的全球加息潮有望步入尾声。陈佳认为,随着通胀逐渐放缓,经济压力增大,欧、美、英央行距离暂停加息已为时不远。但不管怎样,各大央行前方的路并不好走,需要在抗通胀和稳经济之间把握好平衡。

而杨敬昊认为,加央行停止加息,并不意味着发达经济体央行的加息周期的结束,因各国货币政策目标以及通胀情况不同,加息周期的结束会有国别差异。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北京商报

多国央行再度携手加码美元供给相关阅读:

瑞信“闪崩”!瑞士央行紧急“输血”?!

来源:央视财经

瑞士信贷银行股价暴跌 引发市场关注与担忧

3月15日,瑞士信贷银行(瑞信)股价暴跌,跌幅达到13.94%。当天,在市场已经因美国银行关闭风险蔓延而紧张不安的情况下,瑞信主要股东排除向瑞信提供更多资金,引发市场恐慌,瑞信股价在当天早些时候下跌超过30%。

有分析认为,美国几天内相继发生的银行关闭事件,引发市场震荡和恐慌,使得正准备从一系列问题和损失中恢复的瑞信受到打击,也让市场担忧瑞信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被关闭的银行。

15日,瑞士信贷银行的主要股东沙特国家银行表示,出于监管和法律问题,无法向瑞士信贷银行提供任何进一步的金融支持。据了解,沙特国家银行拥有瑞士信贷银行9.9%的股份,而如果跨过10%这一门槛将使其受制于新规定。

当天早些时候,瑞士信贷银行董事长阿克塞尔·莱曼表示,该行不需要政府援助。当天欧洲股市收盘后,瑞士监管机构表示,瑞信目前符合资本和流动性要求,瑞士央行将在必要时为其提供额外流动性。

瑞士信贷银行当天的暴跌引发了广泛关注。法国总理博尔内15日呼吁瑞士方面介入并“解决”问题,并补充说,法国和瑞士财长当天将进行会谈。美国财政部方面表示,美国财政部正在密切关注围绕瑞士信贷银行的情况,并就此事与全球同行保持联系。分析人士指出,考虑到瑞士信贷银行的规模和与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在未来数小时内,瑞士政府将面临来自其他国家政府的压力。

凯投宏观首席欧洲经济学家 安德鲁·肯宁哈姆:更重要的是,瑞士信贷银行与其他国家的金融行业有很多联系,它在美国、欧洲,甚至世界各地都有业务。如果瑞士的瑞士信贷银行遇到麻烦,它在其他地方也有很多债权人和子公司,这些债权人和子公司可能会陷入困境。因此,真正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全球联系。

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14日报道,曾经成功预测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的经济学家罗伯特·清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继美国两家银行接连关闭之后,瑞士信贷银行将成为下一个关闭的银行。

瑞信成立于1856年,在全球资本市场具有重要影响力。2021年,瑞信银行两次重大投资失败,累计损失达数十亿美元,引发外界对该行风险管理机制的质疑。另据多家外媒14日报道,瑞士信贷银行在发布年度报告时表示其金融控制方面存在“重大缺陷”。

瑞士信贷宣布将向瑞士央行借款不超过500亿瑞士法郎

综合法新社、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消息,瑞士信贷16日宣布,在该集团股价暴跌后,它将向瑞士央行借款不超过500亿瑞士法郎(约合537亿美元)以“支持”该集团。该银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随着瑞士信贷采取必要措施,围绕客户需求创建一家更简单、更专注的银行,额外的流动性将支持其核心业务和客户。”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