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再现野生四不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023-05-27 多特软件0
核心提示:正文摘要:经过30多年的努力,曾经在中国本土灭绝的麋鹿在中国的数量正在慢慢恢复,上海也在麋鹿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等方面积极探索。今天,上海市林业总站宣布,4头麋鹿结束了至少一年的隔离观察期,通过健康检查并佩戴追踪项圈后,放归至崇明岛北部的新村

正文摘要: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曾经在中国本土灭绝的麋鹿在中国的数量正在慢慢恢复,上海也在麋鹿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等方面积极探索。今天,上海市林业总站宣布,4头麋鹿结束了至少一年的隔离观察期,通过健康检查并佩戴追踪项圈后,放归至崇明岛北部的新村乡栖息地,标志着上海首个麋鹿野放栖息地基本建成。上海动物园专家表示,麋鹿是鹿科动物中尾巴最长的种类,尾长一般超过40厘米,可达75厘米。因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麋鹿又被称为“四不像”。来自林业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有麋鹿8000只以上,野生麋鹿达2855只。
上海再现野生四不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曾经在中国本土灭绝的麋鹿在中国的数量正在慢慢恢复,上海也在麋鹿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等方面积极探索。

今天(2月27日),上海市林业总站宣布,4头麋鹿结束了至少一年的隔离观察期,通过健康检查并佩戴追踪项圈后,放归至崇明岛北部的新村乡栖息地,标志着上海首个麋鹿野放栖息地基本建成。

300多亩新家园

上海首个麋鹿野放栖息地是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上海市林业总站、崇明区新村乡、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动物园等多个单位联手推进的成果。

整个项目占地300多亩,原为农田和林地,经改造,现划分为麋鹿栖息区、麋田(轮牧)区、隔离区、水源涵养区、科普宣教区等5个功能区。

麋鹿栖息区是麋鹿野放后主要的活动区域,专家们营造了麋鹿喜爱的泥潭、芦苇滩,还辟出了具有自然野趣的沼泽湿地,投麋鹿所好的同时,起到净化当地水质的作用。

水源涵养区是一片水上森林,夏季绿意盎然,秋季层林尽染,水中有丰富的底栖动物。

麋田(轮牧)区用来种植水稻和牧草,是麋鹿的“菜篮子”——禾苗和水稻收割后的秸秆,可作为麋鹿的料草。该区域每年春夏季插秧前,还能让麋鹿尽情撒欢,它们滚过和踩踏过的土地变得更松软、肥沃,有利于之后的播种,是一种生态农耕智慧。

栖息地不仅为麋鹿种群提供日常活动以及检查、防疫和治疗的场所,还可供市民了解湿地、麋鹿等方面的科普知识,观察麋鹿的生活状态,了解其习性,因此专门设置了科普宣教区,内有麋鹿科普馆,目前社会团队可以预约参观。

鹿鸣漾

麋田

“四不像”血泪史

本次野放的4头麋鹿为1公3母,于2020年秋季、2021年春季分两批从江苏的麋鹿自然保护区来到上海,先在上海动物园寄养了一段时间,后迁移至新村乡隔离观察。

2020年底,一对麋鹿夫妇抵达新家后,次年3月底,两只母麋鹿经过严格体检和驱虫后,抵达新村乡与它们汇合,正式组成一个家庭。

据工作人员回忆,两队麋鹿首次见面时,公麋鹿有些害羞,反倒是“原配”的母麋鹿落落大方,和两位新来的小姐妹聚在一起,聊得火热。

到新家啦!

全家福,貌似三位姑娘正在热聊,冷落了左边的男主

麋鹿隶属于偶蹄目鹿科麋鹿属,该属仅有麋鹿一种,因此在生物学上具有特殊的意义。麋鹿曾有5个种群:双叉种、蓝田种、晋南种、台湾种和达氏种。前4个种群已经灭绝,现存的仅剩达氏种。

上海动物园专家表示,麋鹿是鹿科动物中尾巴最长的种类,尾长一般超过40厘米,可达75厘米。它们每年还会“变装”:夏天的毛是赤褐色,到了冬天会换成灰棕色。

麋鹿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角,最长的角可达80厘米。麋鹿角形状特殊,没有眉叉,角干离头部一段距离后,双分为前后两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后分为前后两枝,每小枝上长出一些小叉;后枝平直向后伸展,末端有时也长出一些小叉。随着年龄的增长,角枝的次级分叉更为复杂,几乎没有两件相同的角枝。

麇鹿起源于中国中东部的长江、黄河流域的平原或沼泽,出现时距今200万年到300万年,与人类出现的时间相当。种群数量最大时,麋鹿在我国多地都有分布,北到如今的京津冀,南到海南岛。

因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麋鹿又被称为“四不像”。这种称呼似乎给麋鹿带来了厄运:由于栖息地丧失与捕猎猖獗,其数量锐减,直至野外种群消失。

清朝时,中国境内最后一群麋鹿放养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1900年,最后一群麋鹿被西方列强劫杀一空,仅有少数一部分被运往欧洲。至此,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

来自林业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有麋鹿8000只以上,野生麋鹿达2855只。截至2020年9月,全国麋鹿饲养点和放归地共81个。

麋鹿 图片来源:上海动物园

追根溯源,18只麋鹿是目前全球麋鹿的近代祖先。

随着时间流逝,来自中国并圈养于欧洲一些动物园中的麋鹿纷纷死去,英国的有识之士从1898年起,出重金陆续购得饲养在欧洲各地动物园的18只麋鹿,放养在伦敦以北的乌邦寺庄园内。

二战时,因害怕战火,该庄园向全球动物园转让麋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麋鹿在全球的扩散。

1985年,中国和英国签订协议,英国5家动物园向中国无偿提供麋鹿。1985年至1986年,两批麋鹿分别回到在中国最后消失的地方和野生祖先最后栖息的中国沿海滩涂,传为佳话。

乡土动物回归

据原上海自然博物馆麋鹿研究专家曹克清考证,根据史料和化石研究,野生麋鹿多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后灭绝地区很可能在我国东部,特别是东南部的滨海地带或沿海岛屿。

上海作为中国野生麋鹿最后的灭绝地区之一,引入麋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附近全新世麋鹿化石部分地点(曹克清,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林业专家指出,实施迁地保护,建立异地种群,既可以保护、扩大麋鹿种群和增加麋鹿遗传多样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种源地(如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因种群增长而导致的栖息地、食源、种群密度、疾病等问题。

尝试麋鹿极小种群的恢复与野放,还有一个重大意义,就是让乡土动物回归,逐渐服习上海的“水土”,真正实现野生种群长期的自我维持,给人类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财富。

至于为何选择崇明区新村乡,专家表示,除了生境相对符合麋鹿的要求,也有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考量。文献资料显示,麋鹿与原始稻作农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原始稻田是利用麋鹿践踏过的沼泽地来播种。因此,有一种说法:这就是麋鹿的“麋”要在“鹿”下加“米”的原因。

新村乡世代以水稻种植为主要产业,目前正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把生态优质水稻种植作为主导产业,与有稻米文化“基因”的麋鹿“一见钟情”。麋鹿文化和稻米文化可以形成强有力的联系,比如由麋鹿担任当地稻米的形象大使,显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据悉,4只麋鹿已经有了和稻米文化相关的名字:“香香”“业业”“美美”“乐乐”,对应新村乡稻米文化小镇的建设目标:稻香、业兴、村美、民乐。

“无论是栖息地的建设还是相关研究,都才开始,需要慢慢摸索。”上海市林业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谈麋鹿在上海的大规模野放还为之过早,先要让4只麋鹿彻底习惯上海的自然生态环境,才能繁衍生息,扩大种群规模,为之后加大野放规模提供参考,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予麋鹿足够的时间和耐心,避免过度关注和打扰,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

栏目主编:陈玺撼 题图来源:上海市林业总站

文中未署名图片:上海市林业总站提供

来源:作者:陈玺撼

上海再现野生四不像相关阅读:

崇明东滩,天上掉下个……什么鹿?

近日,在东滩自然保护区内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只“鹿”,但由于距离远,拍摄不清晰,难以分辨出是什么鹿。几日后,保护区监测员再次报告发现了鹿的踪迹,于是工作人员立刻启用监控系统进行搜索,捕捉到较为清晰的图像,经专家反复辨认,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麋鹿。

实锤:麋鹿!

麋鹿,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民间俗称“四不像”,因为它头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因而得名。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

什么?东滩自然保护区有只麋鹿?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对此,相关工作人员也一头雾水,经多方查证,确认为崇明本地养殖的麋鹿都在,没有遗失。在去年7月,曾有人在海门市港新区、启东市北新镇、圆陀角等地发现过一头成年雄性麋鹿单独活动,后来也没有发现其活动的踪迹,而在崇明北部沿江地带,多地有过目击报告发现了一头“梅花鹿”。根据以上推断——极有可能是同一只鹿,它过江了。

上过短视频,不认识我?

麋鹿通常集群生活,每群鹿由一只雄壮的“鹿王”统领。每年发情期,年轻的雄鹿们便躁动起来,彼此争斗不休,最具实力者将会挑战“鹿王”,一旦获胜便会成为新的统领。而老“鹿王”则往往离群索居,孤老终生。

看什么看,没见过鹿嘛你

我喜欢你 离我远一点

经过连日观察,这头麋鹿精神尚好,饮食活动正常,就是角上缠绕了渔网杂物,幸好其所在的区域内没什么灌丛树木,不会出现被卡住之类的意外。待到冬季,旧角就会脱落,新茸长出就好了,贸然捕捉反而可能对它造成伤害。

虽然东滩自然保护区水草丰美,安静宜人,但也无法保证它不出去溜达。

在此,提醒广大市民:野鹿脾气暴躁,只可远观,切勿接近!不要对其投喂,更不可追逐、戏弄。

如发现麋鹿病弱受伤,请立即拨打电话:021-59471160,或报警求助。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