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
2月8日,李雪琴在社交平台发视频展示自己花500块钱剪的发型,然而网友评论太好笑了。网友评论:“这个理发师没被封杀吗”“在我们这,5块钱吧”“”好怕去理发,每次理的不理想也说不过理发师“。剪发后酷似李雪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2月8日,李雪琴在社交平台发视频展示自己花500块钱剪的发型,然而网友评论太好笑了。
网友评论:“这个理发师没被封杀吗”“在我们这,5块钱吧”“”好怕去理发,每次理的不理想也说不过理发师“。
===PEI_PAGER_PEI===
===PEI_PAGER_PEI===
===PEI_PAGER_PEI===
===PEI_PAGER_PEI===
===PEI_PAGER_PEI===
剪发后酷似李雪琴相关阅读:
是什么让宋丹丹和张翰和解了?
文章来源 往事叉烧
当代年轻人,到底还能不能过集体生活?
真人秀《五十公里桃花坞》找到15个嘉宾,在距离北京城区50公里的桃花坞体验21天群居生活,目的就是找到这个答案。
六期过去,节目终于告别了围绕着“尴尬”为中心的关键词,宋丹丹式的“话痨家长”与李雪琴式“社恐青年”达成和解。
辣目洋子和汪苏泷从“装熟”变为“真熟”;李雪琴和陈陈陈从排斥互助到“上手剃头”;宋丹丹和张翰也不再为“自我介绍要不要讲代表作”而纠结。
集体的样貌,从一开始的拧巴情绪,变成了众人合奏的交响乐。真的让人看到了理想社区里,集体创造幸福感的模样。
从铸冰到破冰,15个人的内部和解
“一群人的尴尬和社死现场,让人看得脚趾抠出三室一厅。”《五十公里桃花坞》前几集播出时,这样的评论在网络上到处可见。
节目组选取了十五位嘉宾,分别是宋丹丹、舒淇、郭麒麟、张翰、周杰、汪苏泷、赖冠霖、李雪琴、辣目洋子、孟子义、周也、彭楚粤十二位艺人及时尚主理人苏芒、艺术家陈陈陈、设计师OO(欧欧)。
这些性格不同、三观不同、年龄跨度又大的一群人凑到一起,在不插手干涉的情况下进行集体生活,原始社群样貌中的真实特点都在镜头中放大。
这样的“差异化”与“性格”,是节目组选人的首要条件,十五位性格、性别、年龄充满差异的“个体”成为“实验样本”。
从第一期的集体会议,我们就能看出,群体自动整合成了几种类型——大家长型、气氛活跃型、保守中立型、维持自我型。
节目的第一期,“四大长老”之首宋丹丹先是问郭麒麟“有女朋友了吗”,吓得对方尿遁而逃,之后又和”霸总“张翰发生了不小的口角。
当时宋丹丹希望所有嘉宾都能介绍自己的代表作,张翰却只说自己是演员。宋丹丹对这个回答不满意,接着问他:“你演过什么?你是有名的演员。”张翰接话:“我没名。”
出生于1960年的宋丹丹,是整个集体中最似“大家长”的角色。她出生在物质水平还不足够发达的年代,有着传统的价值观模型,“个人服从集体”是一项行动准则。
然而年轻人面对这样的传统话语,往往会显得极度不适。比如郭麒麟逃走,是一种“惹不起躲得起”的回避心态,张翰则直面冲突,用对抗的方式输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外界看来,宋丹丹是一个没有边界感的长辈,一直都扮演着很典型的中老年人角色。她就像逢年过节才会见一次的“七大姑八大姨”,极力避免群体中争吵的发生,但有时候关心过度会问得太多。
显然,这种传统交往模式已经在现代社会不受欢迎。舆论场对宋丹丹的表现争议较大,将自我介绍这部分命名为“史诗级名场面”。
事实上,比普通人社交经历丰富很多的明星,面临群体活动时本不容易冷场。那为什么宋丹丹的要求会让张翰不适呢?
群体心理学理论奠基勒庞曾指出:“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最近这期节目中,张翰就说出了他当时行为的隐蔽动机。
他解释说,他觉得自己的那些作品不值一提,希望未来能有自己说得出口的作品。因为对于张翰来说,缺少代表作是他的一个敏感点,因此面对外界的质疑,他只能以感性的语言来回应。
宋丹丹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张翰。她放下了过来人的身份,站在年轻人的立场上去思考。
此时的两代人,站在了同一个谈话场上。宋丹丹理解了张翰的反应为何会过激,张翰也理解了宋丹丹为了集体着想的心意。
其实宋丹丹这样的“破冰者角色”,恰恰是形成群体强纽带的灵魂人物。她照顾着群体中的平衡,不怕尴尬,不怕被人误解,用力推动大家走到一起。
比如前坞长陈陈陈,因为素人身份和比较内向的性格,导致他成了一个保守中立的角色。他邀请大家做行为艺术,却没有提前沟通告知,以张翰、赖冠霖为代表的“维持自我型”几个人表示拒绝参与活动。
宋丹丹看到这一幕,觉得应该调解一下矛盾,但又不清楚和年轻人如何沟通,好几次试图劝和,却找不到方法。
赖冠霖体会到了宋丹丹的良苦用心,最近一期节目里,他主动迈出了一步,邀请宋丹丹去L宅共进晚餐,为两辈人初次深度交心构筑了可能。
这时,我们看到了一种“双向”的心灵感应,出发点是为了缓解冲突,而不是让矛盾继续滋生。
真正产生交集的人,会主动向对方释放增进了解的信号。也同样希望,传递给对方的语言不被误解。因为真诚的交谈,是“认真听对方说什么”,而不是自顾自表达。
赖冠霖向长辈宋丹丹提起,自我原则与外界碰撞的疑惑,他聊自己的人群恐慌症,也聊起之前与陈陈陈的不愉快。
宋丹丹解释了陈陈陈没有通知大家的原因:“陈陈陈确实是害怕,在我的眼睛里,他的气场非常弱。所以他才没有通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时候,我们都对他人的言行进行内在归因,而忽略了同等重要的外在归因。陈陈陈没有提前沟通,并不是因为他“缺乏善意”,而是因为他接受了自己作为弱者的前提,因此封闭了与他人交流的可能。
其实从“铸冰”到“破冰”,就是一个互相理解的过程。重要的是换位思考之下,我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理智的分析。
幸福的蔓延,需要彼此走近一点
集体生活中,有人想让所有人都团结在一起,就有人更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
李雪琴就是一个抵抗集体的代表。她说,自己这一辈子最讨厌干的事情,就是集体活动。
之前和苏芒一块铲土的时候,她也说过:“被迫参与一些看上去不孤独的集体活动,并没有缓解内心的孤独。”
“95后”李雪琴,是新一代互联网原住民。
这一代人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手机和智能电子玩具加重了这代人心中的不安全感。
他们不知道周边的菜市场卖什么东西,但却了解外卖软件的点餐系统。微信好友上千人,有了心事却不知道该找谁倾诉。每天出入电梯都会碰面的同事,没问过对方的真实姓名。
表现在“电子土著”们身上的特点就是,当身处群体之中,他们既缺乏安全感,同时又渴望亲密关系。在集体活动中,内心的孤寂感被放大,体会不到与人交往本身的乐趣。
人类学家项飙将这样的现象,总结为“附近的消失”——我们逐渐逃离了真实的生活环境,相伴而来的是社区的陌生以及朋友间守望相助的消失。社会层面中,个体情绪快速起落,大众议题情绪化和极端化。
比如陈陈陈把大家开会时捏的橡皮泥做成了大型雕塑。雕塑运来后,他希望大家都帮忙去搬一下,但是李雪琴没去搬。
李雪琴和郭麒麟的处事哲学是:“我不来麻烦你,请你也别来麻烦我。”但那时他们还并不知道,陈陈陈为大家做的雕塑,是15个人共同的智慧成果。
片段播出之后,很多人说,如果能遵守这条规则,世界能清净许多。
但神奇的是,清净过后,不愿意被麻烦的李雪琴,拿起了电推剪,主动帮陈陈陈理发。一开始,李雪琴连推头的方向都拿反了,还是陈陈陈现场指导了她如何使用工具。
后来李雪琴说:“陈陈陈是第一个信任我的人。”
其实内向者感到集体生活充满痛苦,是因为一旦有不熟的人在场,他们会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融入不进集体。但实际上,别人并不会像你一样,那样惧怕你的失败。
《如何克服社交焦虑》的作者埃伦·亨德里说:完美主义才是社交陷阱。其实我们太想让自己被所有人接纳,不如坦然地呈现自己本来的面目。
电子原住民如果想克服完美焦虑,就要学习想象“不互相麻烦”之外的另一种可能,即“我麻烦你,你麻烦我,这就是朋友。”
社交场合中,之所以会出现难以沟通的样貌,根源是彼此没有搭建起深入他人内心的渠道。试着用非对抗的方式,建立情谊,才会真正走近彼此。
最近一期节目里,15位嘉宾组织了一场“对于物件的告别”,其实目的就是通过真诚的告白,让彼此走得更近。
李雪琴告别的是自己在商场看上的一件小码上衣。很长一段时间,为了将这件衣服穿上身,她逼自己减肥。但是四年时间过去,她离穿上这件衣服越来越遥远。
她宽慰自己:“哪怕我穿不上这件特别小的衣服,我也是好的,也是被大家喜欢的。以后我还是会减肥,但只是为了健康,而不是为了穿上这件衣服。”
周杰告别的,是2012年,他写给未来老婆的一封信。
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在你死后的三天离开人间,因为我需要时间把最后的事情做完。
第一天,我会安排好你的后事,入土为安。
第二天,我会给孩子们交待最后的遗言。
第三天,我要仔细地把每个角落找遍,确保不要把你任何的需要,遗忘在人间。
从前日常交往生活中,周杰是一个棱角分明的生活务实派。但这封信展现出他性格中浪漫的一面,好几位嘉宾都被他的真情流露所打动。
集体活动的重要性也就在于此,在聚会中,我们获得的是对他人常规认知外的另一个印象。
生活中的李雪琴,被人看到的是她的“搞笑天赋”,但告别仪式上,她通过说出自卑的方式告别自卑。周杰总以理性面貌示人,实际上他隐藏了自己的真情。
辣目洋子因为是最后一期录制,向朋友们袒露了心声。
她提起和汪苏泷的一次相遇。当时一群人在晚会做游戏,她不认识台上的任何一个人,汪苏泷主动走到她面前说:“我知道你辣目洋子,我特别喜欢你。”
汪苏泷的这句话,让辣目洋子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磁场。她开始叫汪苏泷哥哥,因为汪苏泷总是罩着她、拽着她,给了她很大的安全感。
一场告别物件的仪式,让我们看到每个嘉宾内心的脆弱、期许和成长。当人有所依靠时,就是幸福的时刻。
幸福是向外辐射的能量场
这样守望相助的幸福,从个体辐射到群体,从桃花坞到围绕桃花坞的附近,形成了一个向外涌动的能量场。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所有烦恼皆为人际关系的烦恼。要减少这种不安全感,就要无条件的信任和接纳他人与自己,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安心生活在这世界,并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周也过生日的那天,就让人看到了集体互相悦纳的场景。
孟子义提起了周也的一个遗憾——去年毕业的时候,因为疫情,她没有拍摄毕业照。
于是郭麒麟、张翰、赖冠霖、孟子义一起将整个房间布置好气球,穿上了学生服,把周也“骗”进来一起拍了一套毕业照。
在周也过生日这件事里,就藏着群体中的年轻人,如何摆脱孤独的答案——主动搭建关系,释放善意,让对方感受到爱与温暖。这样的“传统社交”,正是当代社会中所缺乏的。
桃花坞首次对外开放时,这样的真实社交又发生在嘉宾和普通人之间。
100多人决定一起为理想社区画一条路,所有人都放下自己的身份和压力,认真做着同样一件事情。从此这条路上走过的人,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为他人付出,并能从中得到喜悦,这也是人的幸福感和价值感所在。
表面的一句“别理我”,背后是没能说出口的诉求。当个人主义封闭了交流的可能,人与人之间只会筑起更高的围墙。
《五十公里桃花坞》这档节目呈现出的,就是年轻人面对群居生活的真实困惑。只有真正打开心扉,人们才能重新燃起沟通火焰。
幸福往往就在炊烟袅袅升起的瞬间。
-END-
作者 | 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