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
每件珍贵的文物背后都有着独属于它的故事,独属于它的光彩,时光流转,仿佛回到了北燕,鸭形玻璃注原为罗马帝国珍宝,随着丝绸之路千里辗转来到北燕,成为北燕重臣冯素弗的心爱之物,并随着冯素弗的身故随葬于墓中。鸭形玻璃注呈淡银绿色,通体透明,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前端大大的口形如鸭嘴,腹部圆滚滚,尾部拖着细长的尾巴。全球限量款玻璃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小编一起看看吧。
这件萌哒哒的鸭形玻璃注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它出土于北燕冯素弗墓,同批出土的玻璃器皿或多或少都有残缺,只有它完好无损,成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六十四件文物之一,可见其珍贵。
每件珍贵的文物背后都有着独属于它的故事,独属于它的光彩,时光流转,仿佛回到了北燕,鸭形玻璃注原为罗马帝国珍宝,随着丝绸之路千里辗转来到北燕,成为北燕重臣冯素弗的心爱之物,并随着冯素弗的身故随葬于墓中。
鸭形玻璃注呈淡银绿色,通体透明,长20.5厘米,腹径5.2厘米,前端大大的口形如鸭嘴,腹部圆滚滚,尾部拖着细长的尾巴。这件玻璃注凝结古人的智慧,腹部不注水或注满水时都无法平稳只有注水充至一半时,方才平衡不倒,这里也蕴含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也就是“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道理,想想人生也大抵就是如此吧!可有几人能明白这个道理呢!
全球限量款玻璃鸭相关阅读:
从Eskenazi(埃斯肯纳齐)的鸭子说起
北京时间2019年9月13日22:00,佳士得迎来了纽约艺术周最后一场重量级拍卖“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有一件唐三彩鸭子分外引人瞩目,为著名古董商埃斯肯纳齐的旧藏。最终这只鸭子以175000美元成交,折合人民币1,250,847.5元。
唐 三彩鸭形器纽约佳士得2019年拍卖
对于这只高度只有35cm的唐三彩鸭形器,尽管缺盖,脖子断接,其他地方有修补,但很多业内人士都觉得尽管成交价过百万,但依然很便宜。一来唐三彩鸭形器罕见,在国内外大拍上能出现这么一件珍品且是名家旧藏,实属难遇;二来这只鸭子造型优美,故而使得很多喜欢高古瓷的朋友一见倾心。
唐 三彩鸭形器(带盖)河南巩县出土
笔者有幸在数年前见到一件完整带盖的考古品,为河南巩县出土,虽然三彩有些许剥落和失光,但带原盖,使得这件唐三彩鸭形器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马桥文化时期 鸭形壶
人类喂养鸭子最早源于何时,目前没有可靠的证据。尽管在商代甲骨文中没有发现和鸭相关的字眼,但经过考古发现可以确信,至少在商代人类已经见过鸭子。例如1999年,在浙江出土了马桥文化时期的一件鸭形壶,马桥文化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在宁波也有同类型文物出现。
西周 鸭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周代,随着青铜器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鸭形器。比如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西周鸭形尊。这件鸭尊1955年出土于辽宁省凌源市,造型奇特,双脚在前,后出一足,三足支撑;背部开口;看似简单的造型设计却又不失羽毛的细节表现,只是稍显粗糙。
譬如虎、羊、鸮、鸭等动物造型的青铜器在商周的出现,一方面可见此时期青铜制作水平之高,另外据现在研究者称应是暗含一定深意。如鸭,古人认为其有守信美德,如《采兰杂记》称:“鸟之孵卵皆如期,不失信。……鸡二十日而化,鹜(wù鸭子)三十日而化,皆如期也。”
战国 鸭形盉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战国作为青铜时代的余声也有青铜鸭形器物出现。例如现藏哈佛大学美术馆的战国鸭形盉(hé)。盉为古代酒器。这件鸭形盉以长尾为执手,腹内盛酒,长脖中空与腹部相连,倾倒时,酒便从口部流出。如此精妙设计,可看做是魏晋南北朝鸡首壶和后世执壶的先祖,并且整体动物造型,又让器物本身多了份自然生动。
东晋 越窑青瓷鸡首壶浙江省博物馆藏
战国 彩绘陶鸭 河南博物院藏
最有意思的当属河南博物院这件彩绘陶鸭。鸭分体制作,利用榫卯结构组合而成。双翅展开,昂首站立,煞是精神。全身彩绘,眼涂黄彩,口腔、下腹、双足涂红彩,羽毛以黑白相间涂染。
夏商周时期,人们更多地将艺术创造的才能投向青铜器的制作上,而忽视陶器制作。这件陶鸭正是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创造出来的为数不多的精美陶艺之一。
汉 陶鸭故宫博物院藏
十六国 鸭形玻璃注辽宁省博物馆藏
魏晋南北朝,虽然战争不断,但也是文化大融合的时代。1965 年9月考古学家在辽宁省北票市西官营北燕国宰相冯素弗墓中,发掘出土了一件鸭形玻璃注。这件玻璃注呈抽象鸭形,口如鸭嘴状,长颈鼓腹,后拖一细长尾;腹部带有双翅,腹下两侧各粘一段波状的折线纹以拟双足,腹底贴一平正的饼状圆玻璃。此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因后身加重,才得放稳。此器造型生动别致,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
唐 三彩抱鸭女佣开封市博物馆藏
唐代除了唐三彩的鸭形器,也有鸭嘴杯、抱鸭女佣等。
这件抱鸭女佣文物,造型是一个怀抱鸭子少女;鸭子身体中空,口部大张。由于唐三彩多认为是陪葬器,所以抱鸭女佣应是模仿插花器或者酒器所制作。
宋 耀州窑青釉刻海水鸭纹碗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宋代之后,鸭薰、鸭纹比较流行。
金 白釉黑彩莲池纹八角枕河南博物院藏
这件瓷枕,在枕面上以简练明快的笔法用黑彩绘出了池水、水草、水莲和荷花以及双鸭戏水,一派水乡莲池小景,极富诗情画意。
瓷枕底部还墨书“大定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置……”后面墨迹不清。“大定”为金代年号,证明它是金代产品。
明清关于鸭的文物就更多,陶瓷、玉器、景泰蓝、绘画等。不得不提两件文物,一件是出土于景德镇的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
鸭形香薰,在汉代就已经发现,比如1982年山西朔县出土的西汉薰炉。宋代达到巅峰,明代更是流行。
明成化 素三彩鸭形香薰景德镇珠山窑址出土
过去发现最早的素三彩为明代正德年间的。1987年在景德镇市珠山东北侧明清官窑遗址成化地层中,考古发现了这件鸭形香薰,也改变了人们以往对素三彩诞生年代的认知。
明 铜踏蟾蜍香薰观复博物馆藏
另一件是收藏于观复博物馆的这件明代鸭踏蟾蜍的香薰。这件香薰非常巧妙,鸭子横压在蟾蜍身上。蟾蜍为三条腿,谓之三足金蟾,为财富的象征。故而称之“压横财”。
清 青玉回首鸭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粉彩雕瓷鸭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清代,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成熟,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在鸭子的刻画上越来越追求具体,注重写实,细节的体现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神韵与形体合而为一。
每个时期都有流行的造型与审美,通过纵向对比,便可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