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湖碧水驶向新的发展航程 衡水湖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2023-09-16 欣欣旅游0
核心提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衡水湖湿地保护区作为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衡水市的“生态名片”。衡水市不断加大衡水湖保护修复力度,守护一湖碧水,推动绿色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衡水湖湿地保护区作为华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林地等完整湿地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衡水市的“生态名片”。衡水市不断加大衡水湖保护修复力度,守护一湖碧水,推动绿色发展,全力打造独具魅力的衡水城市“会客厅”。

从一湖碧水驶向新的发展航程 衡水湖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图 | 衡水湖(来源:衡水文广旅游)

法治理论双支持,助力生态环境保护

近年来,《衡水湖水质保护条例》《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让衡水湖保护和治理有法可依,迈入了“专法”保护时代。省委、省政府两办《关于进一步支持和加强衡水湖保护与发展的意见》《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规划(2018—2035年)》《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2—2031年)》等一系列规划、文件的印发,正在科学指导保护区全面协调发展。

从一湖碧水驶向新的发展航程 衡水湖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图 | 衡水湖水质保护条例(来源:衡水文广旅游)

同时,衡水湖保护区启动了中德财政合作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引进先进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不断加强环境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环境教育引导员培训。期间,共有二十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为衡水湖环境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编制了《衡水湖观鸟手册》《衡水湖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南》等,为衡水湖环境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水质优化现本色,修复宝贵湿地资源

“景城共建、湖城相融”,衡水市通过加大生态补水力度、清除外围输入性污染、清除内源性污染和加强湖岸带生态修复,完成景观节点1.24万亩,环湖外围绿化1.34万亩。并从自2013年起,衡水湖的禁渔期延长至每年9个月,且加大了增殖放流力度,每年放流鳙鱼、青虾、泥鳅等,维护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

从一湖碧水驶向新的发展航程 衡水湖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图 | 衡水湖日落(来源:生态衡水)

在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衡水市交出了亮眼成绩单:目前,衡水湖水质总体稳定在Ⅲ类,大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4600个/立方厘米。

百鸟云集觅食忙,物种多样性获成效

从一湖碧水驶向新的发展航程 衡水湖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图 | 苍鹭在衡水湖畔觅食嬉戏陈康摄

2022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鲜活案例向全世界发布。案例的成功是衡水市以实施中德财政合作衡水湖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为依托,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的所取得的成果。

衡水设立季节性核心区,为鸟类创造更好的栖息环境;减少人工干预,引入“近自然”修复理念,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区域生物多样性;对衡水湖湿地保护区范围内因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受损的农户进行补偿,使得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从一湖碧水驶向新的发展航程 衡水湖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图 | 衡水湖(来源:衡水文广旅游)

如今,衡水湖的沼泽、水域、滩涂、草甸等生境得到改善,物种数量增加到1700余种,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青头潜鸭也稳定安家衡水湖,震旦鸦雀、白琵鹭等珍稀鸟类每年都会来衡水湖栖息、育雏,这标志着,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2年调查发现,衡水湖新增鸟类、鱼类、昆虫类、两栖类等物种记录231个,包括遗鸥、斑头雁、斑尾滕鹬等鸟类9种;条斑赤靖、蓝额疏脉蜻、鸟嘴壶夜蛾等昆虫222种,其中33种为河北昆虫种类新记录。与2012年相比,鸟类由303种增至33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增至21种;昆虫类由416种增至757种,其中33种昆虫在河北首次发现;鱼类由34种增至45种;植物由382种增至594种。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广东启动实施2024年度“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银联广东分公司联合印发《广东省2024年度“百城百区”文化和旅游消费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此次行动覆盖广东6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15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活动包括:丰富文旅消费惠民措施,开展广东
    06-19
  • 辽宁非遗亮相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州
    近日,2024年中国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州。   此次辽宁省选调21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30人赴白俄罗斯。活动现场,岫岩玉雕、抚顺琥珀雕刻、大连贝雕等技艺巧夺天工,凌源皮影戏、铁岭二人转、辽西木偶戏绝活
    06-19
  •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辽宁沈阳
    6月8日,以“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为主题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在沈阳举行。   本次活动由国家文物局、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办,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沈阳市人民政府承办。开幕式公布了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
    06-19
  • 端午假期 辽宁文旅市场热点纷呈
    端午节假期,辽宁省共接待游客1026.5万人次,同比增长40.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7.6亿元,同比增长51.7%。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结合全省夏季旅游特色资源,推出夏季主题文旅系列活动,以“踏浪观海 逐绿游山 旅居避暑”为主轴,深度
    06-19
  • 广东端午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平稳有序 龙舟等传
    2024年端午假期,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有序,民俗活动精彩纷呈。假期三天(6月8日至6月10日),全省累计接待游客192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1.1亿元。全省4A级及以上景区接待游客610.6万人次。纳入监测的14段古驿道沿线重点
    06-19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主会场活动在嘉峪关举办
    6月8日,以“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为主题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甘肃主会场活动在嘉峪关市举办。甘肃主会场通过组织展览展出、非遗展演、文创展示、战略协议签订、精品项目推介、保护成果展播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普及等活动,呼吁社会公众共同守
    06-19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1+N”系列活动邀您体验“浙
    6月7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省主场城市(杭州)系列活动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储晓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叶菁出席活动  今年的系列活
    06-19
  • 甘肃省成功创建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6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名单,甘肃省刘家峡旅游度假区位列其中,成功获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甘肃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零的突破,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家峡旅游度假区位于临夏州永靖县,规划总面
    06-19
  • 内蒙古发布首批10条文物主题游径
    6月8日,端午假期首日,恰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内蒙古发布全区首批10条“读历史 游北疆”文物主题游径。  文物主题游径,是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干,以特定主题为主线,集中展示专题历史文化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内蒙古是文物资源大省区,为了让文物“活
    06-19
  • 湖北省极推进入境旅游支付便利化工作
    近日,由新西兰纽航、新西兰中旅、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奥克兰中国文化中心等多家单位组织的新西兰旅行商踩线团16人访问湖北,沿途体验中国的便捷支付服务,通过POS机刷信用卡、微信支付等便捷支付服务,实现了随时随地随心购买心仪的文创商品和伴手礼。 
    06-19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