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兵是一个非常孝顺的男人,对父母的话从来都是听之任之,他总觉得在成长中欠下爹娘的情与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积年累月,他爹误解着这种“孝”,在家里绝对是一把手,讲话放任自流,蛮横。其实阿兵心中有底,只是觉得父母年岁已高,索性就让老人多唠叨几句,不入耳的话听后左耳进右耳出。可在这种家庭背景之下,很多时候却让妻子小英实在难堪,公公指桑骂槐的话呛得她下不了台。老公不保护,公公不讲理,婆婆从不说句公道话,这不是活活让她受折磨吗?
当年嫁阿兵的时候,她压力就很大,她娘死活都不同意。因为阿兵一眼就能被瞅出是个典型的山里娃,很不起眼,一副结实身板,满脸发散出乡下人的憨厚,走路抬脚总老高,吃饭快得还有哧溜声,嗓门又很大。那怕他有正式工作,她娘都不稀罕,还一再做女儿动摇工作,并且反复叮咛:将来你天天看着那模样儿,会很别扭地,别太冲动了,好男人很多,干吗那样死心眼儿呢!
按当时状况,她嫁阿兵确实有点委曲。她家住在县城,父母有固定工作,都是知识分子。而阿兵的父母确实是地道的农民,靠吃苦过日子。为了他和妹妹阿丽的学业,十多年来全家住在县里租着一间小破屋迁就生活,家里县城来回跑。那些年坐车都舍不得,起初单靠两条肉脚往返五个多小时,后来狠下心买了一辆破自行车来回奔波。要吃没好吃,要穿没好穿,幸好孩子们争气,在外不攀比,不乱花钱,都挺懂事,最终兄妹俩人全成了才。
阿兵考上了中专,毕业后随即分配到了农业局,这些年来通过自身努力,又擅长文秘工作,为人挺厚道,去年被提了副科。妹读完了高中后,就差几十分没考上,家里经济压力当年确实挺大,就索性不再复读,父母觉得她是女孩子,心想要是命好将来或许就能找个好婆家,所以也没强求。之后在远方舅舅的帮助下,她便在乡镇中学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作,做了教师,由于外语学得不错,又进修了一年,很快成为了县里的英语骨干,七年后教育局考虑到连续多年她所任初三毕业班成绩优秀,乡镇中学当时又缺英语好手,破格录用她转为正式工,也算了结了爹妈的一桩心事,说话间这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