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张光北演的是谁
张光北饰演的角色是扩廓帖木儿。
夏原吉结局如何
夏原吉的戏份,倒是挺符合史实的。但夏原吉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还要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
夏原吉,太学生出身,洪武朝得到太祖赏识,破格提拔为户部主事(正六品)。因为办事得力,建文年间再次破格提拔为户部右侍郎,直接干到了副部级。但随后被外派巡抚福建,后改驻蕲州(音奇,今湖北蕲春县)。
这次外派,使夏原吉远离政治中心,躲过了靖难之役的漩涡。朱棣即位,清算建文旧臣,有人把夏原吉逮送京师,说他也是建文帝看重的人,朱棣没有听信,任命他为户部左侍郎。
应当说,成祖谋朝篡位,的确有些不够厚道。但总得来说,他没有破坏国家大的制度,反而有所改良。励精图治,任人唯贤,算得上是一位明君。
而对解缙、杨荣、蹇义、夏原吉等人来说,迎附成祖也不能算是不忠,因为他们效忠的是国家,不是个人,方孝孺、铁铉等人倒是显得有些愚忠了。当然,他们的忠义精神,仍然是值得敬佩的。
朱棣夺位后,虽有诛十族、瓜蔓抄等倒行逆施之举,但除了实现个人野心,更有诸多善政,显然是值得为之效命的君主。因此夏原吉也是尽心竭力,挑起了大梁。
夏原吉先是帮助重新修订了明朝的赋税制度,实行简便易行的征收措施,减轻人民负担。接着三下浙西,治理河道,赈济灾民。当时,朝廷征发了十万劳役,夏原吉心有感慨,身着布衣,徒步往来,夜以继日精心筹划,使工程得以很快完成,百姓深受其利,充分体现了一个儒者的忠恕之道。随后,接替郁新担任户部尚书。
说到永乐朝政,大家可能都会想到“三杨”内阁。但实际上成祖的内阁还在初创阶段,内阁成员都是由低品级的文官担任,还属于一种顾问、参谋机构,也没有对下发号施令的权力。内阁地位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至于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还是明朝中后期的事了。
而朱元璋取消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尚书就成为实际的国家主政官员。夏原吉身为户部尚书,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考虑到内乱之后,朱棣上台,急于树立个人威信,南边要打安南,东边要下西洋,北边要征蒙古,中间还要迁都。一下干这么多事,还要赈灾减赋,安抚老百姓,全靠户部想办法。
夏原吉悉心经理,量入为出,保障了国家财政平衡。他将各地户口、府库、农田等数目,分门别类抄在一个小本本上,不时拿出来翻看。有一次成祖突然问及天下钱粮多少,夏原吉对答如流。朱棣这才知道夏原吉如此用心国事,对他更加看重。
永乐七年,明朝政治中心开始向北方转移,夏原吉随成祖北巡,兼管礼部、兵部、都察院。永乐八年,成祖北征,夏原吉总管九卿(六部加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事务,也就成了事实上的总理大臣。那时,成祖御驾亲征,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太孙朱瞻基在北京留守。夏原吉就辅佐朱瞻基,每日议决大政,还要处理各部具体事务。他沉稳老练,应对自如,把国家打理的井井有条,太平无事。其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耕文明国家而言,大家相安无事,就是最大的好事。成祖得胜回朝,对夏原吉慰劳有加。
永乐十八年,北京城营建完工,明朝迁都。但是第二年就发生了三殿火灾,朝中本就有很多不赞成迁都的声音,这次更有很多人提出不该迁都。这下把朱棣惹火了,杀了个别言辞激烈的官员,并称:“迁都大事,是朕与大臣们商议很久才定下来的,绝非轻率。”
结果言官转而弹劾大臣,朱棣就罚言官跪在午门外。参与迁都决策的大臣争相诋毁言官,只有夏原吉劝解朱棣道:“言者无罪。是我们这些大臣没有做好工作,罪在我们啊。”这才使朱棣消了气,没有加罪。
关于明朝迁都的问题,应该说成祖是正确的。其实中国古代,天子守国门的传统由来已久,汉唐定都长安,因为主要的外敌来自西北。宋朝以后,威胁转到东北。迁都北京,劳民伤财在一时,为的是长治久安。
但这也还在其次,明朝的言官制度,才是更加重要的政治基础,有利于约束专制独裁,是国家文明进步的象征。夏原吉积极维护这个制度,体现了他的雅量。
夏原吉的宽宏大量还不止如此,他主政时,同僚有好的建议,他必然吸纳,别人有小的过错,他必定帮助弥缝。当时的礼部尚书吕震、平江伯陈瑄,都曾经说过他的坏话,而夏原吉却处处维护对方,从不与人交恶。
有人问他:“您的气量是学来的吗?”夏原吉回答:“我小时候遇到不平,也会生气,一开始忍在脸上,不发作,后来忍在心里,不去想,久而久之,就顺其自然了。”这种人生态度,颇值得现代人学习。
所谓宰相肚里好撑船,夏原吉没有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更有宰相之量,不愧为明初国之栋梁。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夏原吉。
《山河月明》张光北演的是谁
张光北饰演的角色是扩廓帖木儿。
夏原吉结局如何
夏原吉的戏份,倒是挺符合史实的。但夏原吉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还要远远超出大家的想象。
夏原吉,太学生出身,洪武朝得到太祖赏识,破格提拔为户部主事(正六品)。因为办事得力,建文年间再次破格提拔为户部右侍郎,直接干到了副部级。但随后被外派巡抚福建,后改驻蕲州(音奇,今湖北蕲春县)。
这次外派,使夏原吉远离政治中心,躲过了靖难之役的漩涡。朱棣即位,清算建文旧臣,有人把夏原吉逮送京师,说他也是建文帝看重的人,朱棣没有听信,任命他为户部左侍郎。
应当说,成祖谋朝篡位,的确有些不够厚道。但总得来说,他没有破坏国家大的制度,反而有所改良。励精图治,任人唯贤,算得上是一位明君。
而对解缙、杨荣、蹇义、夏原吉等人来说,迎附成祖也不能算是不忠,因为他们效忠的是国家,不是个人,方孝孺、铁铉等人倒是显得有些愚忠了。当然,他们的忠义精神,仍然是值得敬佩的。
朱棣夺位后,虽有诛十族、瓜蔓抄等倒行逆施之举,但除了实现个人野心,更有诸多善政,显然是值得为之效命的君主。因此夏原吉也是尽心竭力,挑起了大梁。
夏原吉先是帮助重新修订了明朝的赋税制度,实行简便易行的征收措施,减轻人民负担。接着三下浙西,治理河道,赈济灾民。当时,朝廷征发了十万劳役,夏原吉心有感慨,身着布衣,徒步往来,夜以继日精心筹划,使工程得以很快完成,百姓深受其利,充分体现了一个儒者的忠恕之道。随后,接替郁新担任户部尚书。
说到永乐朝政,大家可能都会想到“三杨”内阁。但实际上成祖的内阁还在初创阶段,内阁成员都是由低品级的文官担任,还属于一种顾问、参谋机构,也没有对下发号施令的权力。内阁地位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至于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还是明朝中后期的事了。
而朱元璋取消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尚书就成为实际的国家主政官员。夏原吉身为户部尚书,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考虑到内乱之后,朱棣上台,急于树立个人威信,南边要打安南,东边要下西洋,北边要征蒙古,中间还要迁都。一下干这么多事,还要赈灾减赋,安抚老百姓,全靠户部想办法。
夏原吉悉心经理,量入为出,保障了国家财政平衡。他将各地户口、府库、农田等数目,分门别类抄在一个小本本上,不时拿出来翻看。有一次成祖突然问及天下钱粮多少,夏原吉对答如流。朱棣这才知道夏原吉如此用心国事,对他更加看重。
永乐七年,明朝政治中心开始向北方转移,夏原吉随成祖北巡,兼管礼部、兵部、都察院。永乐八年,成祖北征,夏原吉总管九卿(六部加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事务,也就成了事实上的总理大臣。那时,成祖御驾亲征,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太孙朱瞻基在北京留守。夏原吉就辅佐朱瞻基,每日议决大政,还要处理各部具体事务。他沉稳老练,应对自如,把国家打理的井井有条,太平无事。其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耕文明国家而言,大家相安无事,就是最大的好事。成祖得胜回朝,对夏原吉慰劳有加。
永乐十八年,北京城营建完工,明朝迁都。但是第二年就发生了三殿火灾,朝中本就有很多不赞成迁都的声音,这次更有很多人提出不该迁都。这下把朱棣惹火了,杀了个别言辞激烈的官员,并称:“迁都大事,是朕与大臣们商议很久才定下来的,绝非轻率。”
结果言官转而弹劾大臣,朱棣就罚言官跪在午门外。参与迁都决策的大臣争相诋毁言官,只有夏原吉劝解朱棣道:“言者无罪。是我们这些大臣没有做好工作,罪在我们啊。”这才使朱棣消了气,没有加罪。
关于明朝迁都的问题,应该说成祖是正确的。其实中国古代,天子守国门的传统由来已久,汉唐定都长安,因为主要的外敌来自西北。宋朝以后,威胁转到东北。迁都北京,劳民伤财在一时,为的是长治久安。
但这也还在其次,明朝的言官制度,才是更加重要的政治基础,有利于约束专制独裁,是国家文明进步的象征。夏原吉积极维护这个制度,体现了他的雅量。
夏原吉的宽宏大量还不止如此,他主政时,同僚有好的建议,他必然吸纳,别人有小的过错,他必定帮助弥缝。当时的礼部尚书吕震、平江伯陈瑄,都曾经说过他的坏话,而夏原吉却处处维护对方,从不与人交恶。
有人问他:“您的气量是学来的吗?”夏原吉回答:“我小时候遇到不平,也会生气,一开始忍在脸上,不发作,后来忍在心里,不去想,久而久之,就顺其自然了。”这种人生态度,颇值得现代人学习。
所谓宰相肚里好撑船,夏原吉没有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更有宰相之量,不愧为明初国之栋梁。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夏原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