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为何要定都南京?

   2020-12-29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开国定都,一向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传统。大凡开国定都总要考虑当地的地理形势和交通方便与否等因素。西汉定都长安,因为关中号称天下膏壤,地势险要,挟制东方郡县好象按着别人的脊背。东汉定都的洛阳虽然不如长安,这是因为长安经西汉末年兵燹,残破不堪。何况

开国定都,一向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传统。大凡开国定都总要考虑当地的地理形势和交通方便与否等因素。西汉定都长安,因为关中号称天下膏壤,地势险要,挟制东方郡县好象按着别人的脊背。东汉定都的洛阳虽然不如长安,这是因为长安经西汉末年兵燹,残破不堪。何况洛阳却也是有山有水的好风光,亦算有险可凭,况且历来就是古都。东晋的京都南京,号称石头城,虎踞龙盘,扼长江而挡北方,自然是风水宝地。北宋的京都汴梁虽地处中原,但无险可守,金兵南下,一举就把北宋灭亡了。明朝开国时定都南京,但是,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目的是为了对抗蒙古的兵马,不得不如此。

说起来,首都是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从中国的历史看,历朝历代关于都城的选择,多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位置适中、交通便捷,而且地势险要之地。统治者对都城的选择均十分慎重,主要是从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孙中山要创建中华民国自然也必然有定都何地的选择。但是,他开始选择的并不是南京。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1887年,孙中山就对中国首都的选择有过缜密的考虑,他曾主张“一都四京”,一都即武汉,四京即西京重庆、东京江宁、南京广州、北京顺天。可见,孙中山关于首都的第一选择,应是武昌。1902年,孙中山在与章太炎的一次谈话中强调说,“金陵犹不可宅。”意思就是说,南京不可做一个国家的首都。他认为,武昌扬灵于大江,东趋宝山,四日而极,足以转输矣……北望襄樊以镇抚河雄,铁道既布,而行理及于长城,其斥侯至穷朔者,金陵之绌,武昌之赢也。除此,他还曾说过,“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孙中山和章太炎首先考虑的定都武昌,其理由是关中、洛阳等地自然环境已经不如古代,而武昌扬灵于大江,东可控江浙,北望襄樊振抚河洛,靠着铁路交通,而北达长城,南理两粤,这是石头城的南京所达不到的。他们还认为当年太平天国洪秀全建都南京,偏安一隅难以制远,实为失策,也是灭亡的一大原因。由此不难看出,孙中山说来说去,最中意的首都是武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建立一个统一的临时政府已是迫在眉睫。由于武昌地处中原腹地,乃九省通衢,是辛亥革命诸次起义中第一个在省会城市取得成功的地方,况且又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并得到章太炎的支持。因此,将首都设在武昌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多数省份都主张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都设在武昌,只有贵州军政府提议设在广州。已独立的各省代表到武昌后,确定在临时政府成立前,由湖北军政府代行中央政府职权,很明显,这事实上是把中央政府定在了武昌。

11月7日,湖北都督府通电全国,呈请己脱离清王朝的省份派出全权代表赴武昌设立临时政府。然而,其时清朝大军屯兵江北,虎视江南,汉阳已经失守,武昌极度吃紧,湖北军事形势极为严峻。而当时革命党人的政治基础在东南沿海,江浙革命党人就主张将新国家的政治中心放在上海。为此,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联名致电沪军都督陈其美,提议在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总机关”。

但是,就在此时,传来了江浙联军于12 月2日攻克东南重镇南京的消息。于是,各省代表精神为之一振,两日后在武昌立即开会作出决定,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同时决定各省代表会议也迁至南京召开。看起来,南京就要成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个首都。12月12日,各省代表会议在南京召开,筹组中华民国中央临时政府。在以同盟会委员为主的参议院“国都”问题时,又出现了南京与北京之争,主张建都北京的竟有有20人之多,而主张建都南京的只有8人。

12 月25日孙中山从国外回来时,看到如此新形势,就放弃了将首都设在武昌的考虑,反而支持定都南京的主张。在参议院多数人投票反对定都南京之后,经孙中山、黄兴等人一再坚持和劝说,参议院复议时才确定在南京建都。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从此,南京成为中华民国政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样,在当时的中国,就出现了两个中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清王朝在北京的政治中心,一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在南京的政治中心。

一个月后,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首都问题再次成为南北方争论的焦点。孙中山不再坚持首都设在武昌,而坚定地支持首都设在南京的主张。其目的在于将袁世凯调出封建专制势力强大的老巢北京,在南京可以将其控制在革命力量的监督和掌握之下。1912年2 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但附有三个条件。

原来,正当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之际,从天津小站训练新军起家的袁世凯己实际上控制了清王朝的军政大权。孙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凯拥护共和,迫使清帝退位,结束南北对峙的局面,他自己愿意让出总统之位,请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袁世凯提出的三个条件,其中两条与定都南京有关:一是临时政府定都于南京,二是新总统必须到南京就职。这就是“临时政府设于南京,这是各省代表会所议定,不能更改”,并强调“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辞职……”孙中山提出这些条件,其目的是把袁世凯置于南方革命派的监控之下,确保《临时约法》的实现。

老奸巨滑的袁世凯一眼就看穿了孙中山的意图,岂肯乖乖就范?同时,袁世凯的下属北方军人集团也不愿意把中国的政治中心南移到南京。这便是当年孙中山一再要求袁世凯南下就职,而袁世凯坚决推诿、拒绝的根本原因。袁世凯不仅不愿接受首都设在南京的决议,而且以种种卑劣的手段加以抵制。早在2月11 日,袁世凯在致南京临时政府的电报中,就一再表示“不能南下”。2 月15日,袁世凯即致电孙中山表示难以接受南下的要求,竟以“退归田园”这一以退为进的方法要挟。2 月21日,临时政府派出蔡元培、汪精卫、魏宸组、宋教仁等为代表的迎袁南下就职专使团赴北京。此时,袁世凯虽然公开表示愿赴南京就职,但是,背后却以北京各处发生的所谓兵变和各界人士纷纷反对为由,拒绝南下就职。

1912年4月2日,参议院召开会议,软弱又不成熟的革命党人作出重大让步,决定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孙中山在南京建立政治中心的努力失败。北京政治中心的地位从1912年一直维持到1927年。表面上仍然是强权政治,但在袁世凯死后己分裂成了皖、直、奉三大北洋军阀派系割据的状态,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己名存实亡了。

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推翻北方政权、扫除军阀割据并统一全国的北伐战争。在什么地方确立新的政治中心?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本想迁都武汉,以遏制国民党左派力量和共产党的影响。但是,北伐军饮马长江、驻军武汉后,武汉及周边地区“赤化”程度比广州有过之而无不及,整天“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声和口号声不绝于耳,工农革命情绪高涨,湖南农民运动蜚声全国。所以,蒋介石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把政治中心放在南京。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将自己的政权中心建在了南京。但以汪精卫等人为首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和“中华中央政府”仍存在于武汉,当时还口诛笔伐蒋介石“背叛孙中山,背叛革命”。不久,西山会议派又在上海成立了另一个“国民党中央党部”。此外,以北京为中心的军阀政权尚未灭亡,这样,当时的中国就出现了多个政治中心并存的局面。

但是,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1927年7月,汪精卫倒向蒋介石,“宁汉合流”,第一次国内革命宣告失败。这年9月,国民党各派势力达成妥协,“国民党特别委员会”在南京成立。1928年2月2日,国民党召开了二届四中全会,彻底结束了宁、汉、沪三个中央的局面。

1928年6月,蒋介石领导、发动的第二次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直捣北京。后在蒋、冯、阎混战的“中原大战”的关健时刻,东北的张学良宣布“易帜”并支持蒋介石,他的军队进入关内,冯玉祥、阎锡山腹背受敌,只好罢兵臣服。至此,全国得到形式上的统一。为了淡化北京传统意义中的政治权力中心的地位,国民政府下令,将北京改称为“北平”。

 
标签: 孙中山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孙中山历史地位到底如何定位 孙中山历史地位怎么定位
    孙中山历史地位到底如何定位 孙中山历史地位怎
    1、他是现代中国转型的先行者、国家统一的捍卫者。2、孙中山先生的民族革命,无论是最初的反对满清专制、还是后来的反对列强,都是现代民族国家重构的必要环节。因此,首先从建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一点上看,就不应该怀疑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
  • 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 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是 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1、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孙中山晚年思想新飞跃的主要标志。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在反对封建军阀的道路上苦斗着。3、但无论是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还是反对段祺瑞的护法运动,都遭到失败,这
  • 孙中山与张作霖鲜为人知的合作为何以失败告终
    孙中山是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张作霖是出身草莽的封建军阀。二人的政治主张截然不同,本应水火不容,然而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二人为了各自的目标曾有过非同寻常的交往。孙中山先抛橄榄枝袁世凯死后,中国逐渐形成四派势力,即以冯国璋(后来是曹锟、吴佩孚)为
  • 孙中山出生证明曝光 孙中山曾经是美国公民?
    国民党“中央党史馆”主任邵铭煌认为,孙中山先生作为“唯一一位在两岸四地印下足迹的领袖人物”,还有太多需要公众了解之处。他的经历和精神,不仅值得学界好好挖掘、研究,更应让公众从中汲取到正面能量。看到来自孙中山故乡的大学生跨越海峡寻找伟人足迹,
  • 孙中山与黄兴如何从团结奋斗到最后分道扬镳的?
    黄兴与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曾经声应气求、并肩战斗九年,后因中华革命党组党原则之争,而一度分道扬镳。中华革命党组党原则之争,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乃是两种自由观的直接碰撞。黄兴与孙中山黄兴与孙中山合作始于1905年组建同盟会,而其合作的基
  • 谁最先尊称孙中山为“国父”?
    尊孙中山为“国父”,是蒋介石1925年3月30日在东征途中兴宁城提出的。当时,他在兴宁城北门外召开了追悼孙中山及东征阵亡将士大会。尊孙中山为“国父”,是蒋介石1925年3月30日在东征途中兴宁城提出的。当时,他在兴宁城北门外召开了追悼孙中山
    12-25 孙中山
  • 揭秘孙中山的日籍夫人大月薰:与女儿成“姐妹”
    大月薰是中国革命之父孙中山的日籍夫人,也是孙氏的第三任夫人,与孙中山生有一女冨美子。受到领导中国革命的孙中山抛弃后,分别再嫁两次。一八九八年秋,日本一个从事中国贸易的商人大月素堂因家中失火而临时搬到了横滨市山下町一幢石造楼房的二楼居住,而此
  • 孙中山为何叫“孙大炮”?
    孙中山叫“孙大炮”,是人们对他的称赞。因为无论对满清统治者,还是对封建军阀,他都是一门摧枯拉朽的“大炮”;还有人说,叫他“孙大炮”,是因为他口才了得,一开口就有如大炮狂轰……事实上,“孙大炮”的绰号来自孙中山的政敌袁世凯,也并不是对他的赞许
    12-23 孙中山
  • 宋庆龄嫁给孙中山的难言之隐 27岁的悬殊
    年龄相差近30岁的宋庆龄与孙中山宋的结合,虽然过程很激烈,但并没有太多爱情的成分,甚至在宋庆龄去日本找孙中山之前都没有想过要嫁给他。直到半个世纪后,宋庆龄道出了当时两人结婚的隐情,她说:“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而是出于对英雄的敬仰!”一次,著
  • 孙中山轶事 与日本友人把酒言欢称最爱女人与酒
    孙中山在宫崎的陪同下前往乌森柳田饭店。这时,饭店宴会厅内灯火辉煌,日本政界、军界、财界的许多实力人物已经聚集在此,东京最年轻漂亮的艺伎全在这里献歌献艺、敬茶陪酒。宫崎陪孙中山一进门,一名端庄秀美的艺伎即娇声叫道:“宫崎君,你可把留香等苦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