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郭嘉不早逝会不会成为曹操的托孤

   2020-11-2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郭嘉是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单单看他死后,曹操的痛哭流涕就知道他对曹魏集团的重要性了;赤壁战败,曹操更是怀念这位英年早逝的下属。那么,如果郭嘉去世不那么早,曹操在临终前会像刘备对诸葛亮那样,对郭嘉托孤吗?首先我们看看“托孤”于郭嘉之说的由来,

郭嘉是三国时期的顶级谋士,单单看他死后,曹操的痛哭流涕就知道他对曹魏集团的重要性了;赤壁战败,曹操更是怀念这位英年早逝的下属。那么,如果郭嘉去世不那么早,曹操在临终前会像刘备对诸葛亮那样,对郭嘉托孤吗?

首先我们看看“托孤”于郭嘉之说的由来,无非是曹操的一句“欲以后事属之”,这在三国志中出现过两次,一是三国志郭嘉传: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二是三国志郭嘉传注引傅子:太祖与荀彧书,追伤嘉曰:“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有人见到“欲以后事属之”就联想到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说这是死后要将政权委托给郭嘉管理的意思。

岂不知古文中“后事”意义之广,委托朋友在自己死后教育子女,照顾家人,也可称之为“托后事”,甚至解释成仅仅委托朋友帮助治理丧事也行得通(古人对治丧看得很重要)。如三国志方技传中:(锺繇)与人书曰:“吾与公达曾共使硃建平相,建平曰:‘荀君虽少,然当以后事付锺君。’”可见托后事绝非当权者的专利,此处就是托朋友照顾家人。而将曹操要将政权托付之说,联系当时的情况却甚为不妥。看看曹操说这两次话的时间,第一次在郭嘉的葬礼上对荀攸等人当众说的,这时曹操既不是魏王,也不是魏公,甚至连丞相也不是;第二次在给荀彧的信中,荀彧还活着,说明至少曹操还没当魏公。曹操没当魏公,则魏国政权在名义上还不存在。曹操那时口口声声以汉臣自居,称握权只是为了自保,又如何能信誓旦旦的在公众场合宣扬死后要将政权像个人财产一样托给某人代为管理呢,这不是自己扇自己嘴巴吗?曹操的话本来就意义含糊,以此推定为托孤的依据,证据不足。

再者,我们看看曹操死时有无“托孤”的必要。所谓“孤”在这里指得是幼年丧父者,如三国志刘备传: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年十五,母使行学。而刘备死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这时刘禅才十七岁,所以称之为“托孤”。之后吴魏两国多次效仿,曹丕托曹睿时,曹睿不足二十;曹睿托曹芳,曹芳更是不足十岁;孙权虽不放心诸葛恪,但以“太子少”(不足二十),仍托孤于他。由此可见,其一,“托孤”主要原因是因为嗣子年幼,才让亲信大臣代为管理朝政,等嗣子成年后再还政于他,否则那不就是将政权拱手让与他人,托孤实乃不得已而为之;其二,君主死前又不是只接见一次大臣,为何只有托孤之事史载详细?因为托孤是个重要的仪式,是君主的一种正式授权形式,之后肯定要传于四方,载于史册的。而受托孤者常常引用此事来摆谱,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司马懿给曹爽的书信,一句先帝之托让当权者也无可奈何。托孤者权高欺主的事也比比皆是,可见托孤实在风险不小。

我们回到曹操的具体情况,曹操死时曹丕三十四岁,已过而立之年,又很有才华,不是什么天生痴呆,没必要再找个顾命大臣,分其权吧。鉴于东汉的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曹操自作丞相起就忙着巩固中央集权,先是罢了三公官职,后来干脆连尚书令都不要了,一切权利抓在自己手中。荀彧,"吾之子房也",何尝不是亲近重臣,刚有与曹操政见不合的迹象就被调离重职,留于军中加以监视,可见曹操对有势力的大臣是心怀恐惧的。还有毛玠、崔淡、程昱等性格刚直,敢于和曹操唱反调的,也弄得先后下台。曹操死前,起码本族的老臣曹仁、曹洪尚在,却未见有过召见的记载,曹操把一切权利都留给了儿子。事实上,魏文帝时期,皇帝政由己出,有时甚至到了独断的地步,连曹洪这样的老臣都找个茬就废,还有哪个大臣有本事和曹丕较劲呢。

 
标签: 托孤 曹操 郭嘉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揭秘诸葛亮是如何废掉托孤重臣李严的
    同年冬天,二次北伐开始,蜀军围陈仓,但是由于军粮耗尽再次无功而返。次年的建兴七年(229),三次北伐开始,诸葛亮遣大将陈式攻魏之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军迎战,诸葛亮出建威,郭淮退军,亮取二郡。至此,后主诏诸葛亮复丞相职。然而这数次北伐
  •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有没有想过要杀掉孔明?
    刘备在演义中不愧一代枭雄,声满天下,以致新野败退时十余万人民愿意跟随。但他却将权力下放的过大了,就像他祖宗刘邦一样,手下们个个功高盖主,他却不加遏制,直到死前才想起这一重要之事,演绎了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在最后关头显示了他的高明之处,却说刘备
  •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白帝城托孤一事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关于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历史上争议很大。有人说这一席话,困惑了中国二千年。刘备真实的想法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所以至今众说纷纭。《三国志》作者陈寿评道:“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
    12-23 托孤刘备
  • 司马懿受魏明帝托孤顿首流涕 为何还篡权?
    诸葛亮受蜀汉皇帝刘备托孤,顿首流涕,辅佐后主刘禅,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臣的楷模。而司马懿受魏明帝托孤,也是顿首流涕,但是,最后还是篡权了,司马懿为什么没有像诸葛亮那样,选择做忠臣呢?让为什么要篡权呢?史书《三国志明帝纪》记载:
  • 这三人哪怕有一个活着 刘备未必托孤给诸葛亮
    刘备当年白帝城托孤,成为君臣的千古佳话。但问题是,在刘备心中,诸葛亮真的是托孤的第一人选吗?从当时看,刘备确实有托孤的必要。太子刘婵时年17岁,当年男子成年得20岁,所以暂时不能亲理朝政。在汉朝历史上,有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父亲死时比刘婵还小,
  • 解密李严与诸葛亮谁才是刘备真正的托孤对象
    现在网络上说起刘备托孤之事,不少网友都会谈论起诸葛亮斗争李严,烛影斧声强调荆州派系矛盾,彷佛误会李严为诸葛亮上司,曲解刘备重用李严胜于诸葛亮。然而仔细分析诸葛亮与李严官职高低,娓娓道来彼此的主从关系,再从刘备临终遗嘱的安排,李严实在没有立场
  • 托孤重臣最安全的时候 宋代不杀文人是宪法
    雄才大略的后周皇帝柴荣,带着满心的遗憾,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一年是公元959年。这位被誉为“五代第一名君”的皇帝除了未能完成统一华夏的夙愿,还要担心自己的身后事。39岁的柴荣只有一个6岁的小儿子柴宗训,他又面临着许多皇帝不愿又不得不面对的状
    12-13 托孤宋朝
  • 咸丰煞费苦心临终托孤为的是防备慈禧吗?
    咸丰即位之时,面对清王朝“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王朝早已迈入衰老的阶段,闭关自守的弊端也在这个时期爆发,而咸丰帝的才能虽难及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的盛世之治,但他已然超越了嘉庆道光的克守陈规、顽固不化的旧思想。咸丰之治清王朝到了咸丰统治时期已濒
  •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竟是场暗藏玄机的“阳谋”
    为一代枭雄,无论什么时候,刘备都堪称是识人的明主。即便到了白帝城托孤的最后时刻,其精明之处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只不过将死之人,更多了一些无奈、多了一些留恋而已。想当年,刘备与东吴陆逊决战于夷陵,结果中了人家的诱敌深入之计,火烧连营
    12-01 托孤刘备
  • 白帝城托孤 刘备真的希望诸葛亮取代刘禅吗?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3年的春天,因为和吴国战争的失败,新皇帝刘备一下子到了病危的地步。按照惯例,他把诸葛亮为代表的心腹大臣召集到身边,从而想他们交代后事。刘备对诸葛亮的原话是这样的:“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