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政治家周必大生平简介 周必大是怎么死的

   2020-02-13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周必大(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 。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

周必大(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 。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及第。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博学宏词科。曾多次在地方任职,官至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封许国公。庆元元年,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嘉泰四年(1204年),卒于庐陵,追赠太师。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

周必大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

南宋政治家周必大生平简介

刻苦勤学

周必大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七月十五(中元日)(8月15日)巳时出生在平江府治长洲(今苏州市)。祖籍郑州管城。他的祖父周诜,在宋徽宗宣和年间曾在庐陵任职,因此定居庐陵。其父周利建,曾任太学博士。

建炎三年(1129年),周必大四岁时,其父周利建卒于扬州,周必大被寄养在外祖母家,由母亲王氏督促他读书。十二岁时,母亲又去世了,只好跟随伯父去广东。十四岁时,周必大回庐陵,不久,又随伯父辗转各地。周必大青少年时的生活飘泊不定,但他刻苦勤学,终于成才。

文章起家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周必大登进士第,授左迪功郎、徽州司户参军。同年,娶司封郎官王葆之女为妻,之后又回到江西。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举博学宏词科,被任命为建康府教授、左修职郎。

绍兴三十年(1160年),官拜太学录,应召前往应试馆职,宋高宗读了他的策文后说:“是个负责起草诏书的人才(掌制手)。”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馆职再次召试的例子从此开始。此后,周必大兼国史院编修,拜官监察御史。

铮铮表见

宋孝宗即位后,周必大拜官起居郎。直接到孝宗面前奏事,孝宗说:“朕过去看过你写的文章,把你的近作拿来看看。”孝宗当初亲临经筵,周必大奏道:“经筵并不是分析文章讲解句子的地方,想从容不迫地了解情况,增益于圣德,就要探求治理之本。”

之前,左右史之职空缺,史料记注中断、累积许多,周必大奏请必须记下君臣的言行举止,他日夜兼程修史,每月一次呈给孝宗看。孝宗便命周必大兼任编类圣政所详定官,又兼权任中书舍人。

周必大在经筵侍讲时,曾论及边境事务,孝宗为四川感到担忧,周必大借机陈说蜀中百姓困苦已久,希望能减少四川的赋税。又应孝宗诏令条奏十事,都切中时弊。

此后又权任给事中,他在任内封驳政令失当之处,不用权贵、宠臣。当时,翟婉容对官吏进行升调时违反有关法令,周必大竭力争执,认为此举不妥。孝宗说:“原以为你只会写文章,没想到你如此刚强正直。”金国索取议和时的旧礼,周必大一一上奏,请求端正敌国称呼,金国为之气沮。

隆兴元年(1163年),周必大与金安节等上疏回驳孝宗任命宠臣龙大渊、曾觌为知合门事,但孝宗仍重申前令,周必大因此请求外出奉祠。

乾道四年(1168年),派任南剑州知州,又改任提点福建刑狱。周必大在进宫回答孝宗询问时,希望孝宗朝廷内外举荐文武人才,分别把他们的长处记在一本册子上,藏于宫中,以备缓急之用。

乾道六年(1170年),任秘书少监兼权任直学士院,并兼领史职。当时的制书草拟仿效汉宣帝时制度,为郑闻起草、周必大定稿,最后由孝宗修改。周必大上奏批评西汉诸臣,希望孝宗不可有轻视儒士的名声。孝宗喜爱他论述精辟,知识广博,甚至希望与他日夜讨论文章。

孝宗加太上皇赵构(即高宗)尊号时,周必大认为不应称“嗣皇帝”,应称“皇帝”,孝宗采纳。赵雄出使金国时,要携带国书,朝廷讨论受国书的礼节。周必大立即具体草拟,大致内容是:“尊卑名分之定,有人计较等级、威风;叔侄亲戚关系,难道还计较是坐着还是站立。”孝宗对此颇为赞赏。

后兼权任兵部侍郎,周必大奏请敬重侍从以储备将相之才,增设台谏官以广开言路,选择监司、郡守以补充郎官的不足。不久,权任礼部侍郎,兼领直学士院,并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

一天,孝宗令周必大同王之奇、陈良翰到选德殿应对,孝宗从袖中拿出手诏,举唐太宗与魏徵关系之例,询问他在位久,却未成功绩,治政的好坏及他自己不能发觉的解决办法,命周必大等尽言对错。周必大认为孝宗频繁更换将领与郡守,是两大弊端。孝宗赞同,便革除这两种弊端。江、湖二州干旱,周必大请求捐出南库钱二十万代民交税,孝宗很是赞赏。

乾道八年(1172年),兼侍讲,又兼任中书舍人。不久,他辞去直学士院之职,得到批准。外戚张说再次拜为签书枢密院事,给事中莫济封驳回录黄,周必大奏道:“过去全朝廷的人都认为张说这个任命不适合,陛下自己也知道错了而加以制止了。未到一年,这个任命又下发。贵戚参预政事,公私两方面都受到损失,臣不敢草拟此令。”孝宗迅速让王〈日严〉草诏,贬二人为宫观官。张说公开奏章内容,并荐举二人,莫济和周必大于是分别被贬至温州与建宁府任职。莫济接到任命立即离朝,周必大到丰城后称病而归。莫济听说后很后悔自己的行动。周必大三次请求担任宫观职,他因此名气更大。

淳熙二年(1175年),除任敷文阁待制兼侍读,暂代兵部侍郎,并兼直学士院。孝宗安慰他说:“你不迎合别人,不附会权贵,朕十分倚重你。”随后正式任兵部侍郎,不久后又兼任太子詹事。他上奏说:“太宗(赵光义)储备人才,为真宗(赵恒)、仁宗(赵祯)所用;仁宗储备人才,为英宗(赵曙)、哲宗(赵煦)所用。自章惇、蔡京打击士气后,最终导致外族入侵之祸(靖康之变)。秦桧嫉妒刻薄,驱逐人才,其弊端遗留至今。希望陛下在闲暇之时储备人才。”

孝宗常亲临球场,周必大说:“臣固然知道陛下不会忘记检阅战备,然而太祖(赵匡胤)二百年的天下,其希望在于圣上的勤勉,希望陛下自爱。”孝宗脸色大变,说道:“你的话很忠心,是不是为了预防衔橛之变(意喻意外发生的事故)?朕正以国仇未报、耻辱未雪为念,不想自寻安逸。”后升兼侍读,改任吏部侍郎,拜翰林学士。

当时天上下了很长时间的雨,周必大奏请减少后宫供给,松缓对浙郡长期以来积欠的租税的逼责,令省部讨论对百姓抚恤之事。周必大在当值时被孝宗召见,上言:“金星靠近前面的星,武士踢球,太子参与,臣很担心。”孝宗让周必大把这些话转告太子,周必大说:“太子是人子,陛下令他驱驰,臣怎么敢劝他违抗命令,陛下不要命令他就可以了。”

周必大乞求回乡,未得到批准。孝宗想召人为他分担职责,于是问周必大:“吕祖谦能写文章吗?”周必大回答说:“吕祖谦的涵养很深,了解典故,不仅仅工于文字。”旋即担任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又升任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孝宗令礼官讨论明堂典礼,周必大建议祭天与祭地分别举行。之后又受旨撰写《选德殿记》及《皇朝文鉴序》。周必大在翰苑近六年,制命文字温和、雅致,考虑事情周到、全面,是一时文学侍从之臣中的第一人。有人说他再次入翰苑任职,实际上是曾觌所荐,而周必大不知道真相。

淳熙七年(1180年),周必大拜官参知政事,孝宗说:“执政与宰相,本来应当和睦而又有不同之处。在这之前宰相论述某事,而执政再没有什么可补充的了,这是为什么?”周必大说:“大臣本来应该相互支持或反对。自从秦桧当权后,执政不敢说一句话,以后便成为理所当然。陛下虚心请教抛开自己的尊严,大臣哪敢自以为是?只要小事不敢隐瞒,那么大事又有什么理由要隐瞒。”孝宗深以为然。当时久旱不雨,孝宗下手诏求直言。宰相认为此诏一下,各州郡都会乞求赈济,如何应付,于是约周必大一起上奏反对此令。周必大说:“陛下想了解下面的情况,而我们却要加以阻拦,怎么可以堵塞公众的言路呢?”

有人借助后妃的引荐请求为郎官,孝宗把此事交给给事中与中书舍人处理,周必大说:“台谏、给舍与三省互相牵制,怎能禀承旨意办事呢?不听从旨意有失于礼节,听从了又有损于法则。旨令下达之日,我们应当一起上奏。”孝宗高兴地说:“肯如此任劳任怨吗?”周必大说:“应该给而未给就会有怨恨,不当给而不给,有什么怨恨呢!”孝宗说:“这是负责任,不是任怨。”

淳熙九年(1182年),周必大拜官知枢密院。孝宗说:“每次看见宰相不能处理的事情,你用几句话就解决了,三省根本不能少了你。”

山阳过去有屯兵八千,雷世方乞求只差遣镇江一支军队五千人驻守山阳,周必大说:“山阳控扼黄河口,如果今天减少驻军而后又增加驻军,必然导致敌人的怀疑。扬州武锋军本来驻守山阳,不如每年拨三千人,与镇江五千人一同驻守山阳。”郭杲请求把荆南军队一万二千人移至襄阳永久屯守,周必大说:“襄阳固然是要地,江陵也是江北的襟喉。”于是留下二千人驻扎江陵。孝宗问:“金主(完颜雍)已经回到上京,并分派他几个儿子镇守各地,要怎么办?”周必大说:“敌人的恫吓可能只是虚探,正担心我们先行动。我们应当静守,只是边地将领不可以不精心选拔。”

淳熙十一年(1184年),周必大担任枢密使。孝宗说:“如果边境出事,宣抚使之职只有你可胜任,其他人都不行。”各位统帅呈上各军升迁名单,周必大不时点名召见一二人考察其才能优劣,统帅十分恐惧,不敢容于私情。周必大创行内外诸军点式法,对分散在外的军队就亲自去检阅。池州李忠孝自陈有二名正将不能拉开弓,乞求罢去他们的军职。孝宗说:“这是枢密使措置的效果。”

金州谋求军帅,周必大说:“与其让人私下举荐,不如正大光明地选报。”孝宗命令侍从、管军举荐将帅。有人传言大石林牙将要加兵攻金,忽鲁大王分别占据上京,驻守边境的大臣与西夏订立盟约。周必大一概不理会,劝孝宗持重,不要轻举妄动。后证明所传的话果然都是妄言。孝宗说:“你真是有先见之明。”

淳熙十四年(1187年)二月,周必大担任右丞相。他首先上奏道:“现在国内外安定,这种安定局面大约将近有二十四年了,这正是令人担心之时,应考虑国家的长远之计,不可以频频更改治国方针以图速强。”秀州乞求减去大军总制钱二万缗,官吏请求核审是否合适,周必大说:“这难道是审核的时候?”立即蠲免了秀州的总制钱。密封的奏章多说大臣们的同异,周必大说:“各尽所见,归纳到一处,怎么可能还相同呢?陛下恢复祖宗过去的制度,令三省反复阅读奏章后行动,正是想使上下互相牵持,并不是只是奉行文书。”

高宗逝世后,朝廷议定根据显仁皇后(高宗生母韦氏)逝世时的例子,派三位使者报告金朝。周必大说:“今天的事很特殊,不应当害怕敌人而曲意顺从。”阻止了派使者之事。金朝的贺正使来到宋,有人请求皇上暂且穿淡黄袍在御殿接受国书,周必大执意不肯。孝宗便身着素色丧服,在帷幄中接见金使。

淳熙之禅

淳熙十五年(1188年),高宗出殡,周必大根据宋太宗出殡时吕端的旧例,请求随同前往。孝宗于是命周必大代理太傅之职,充任山陵使。举行明堂大礼时,孝宗加恩群臣,封周必大为济国公。

十一月,周必大单独留下来,请求孝宗让他离职,孝宗再三安慰。之后,孝宗忽然宣谕道:“近年来朕经常生病且感到疲倦,想传位给太子,但你必须暂且留下。”周必大说:“陛下身体安康,只是由于思念太上皇稍稍过度了些,怎么会到厌倦于政事辛劳的地步。”孝宗说:“最大的礼仪没有比得上事奉宗庙的,而祭礼举行时朕大多是带病前往坚持祭祀的;最大的礼仪没有大于执丧的,而朕不能亲自到德寿宫去。想不退休,这可以吗?朕正要把这个重任委托给你。”周必大哭着退下了。十二月,孝宗秘密赐给周必大高宗禅位时的亲札。同月,孝宗令周必大留下商议。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又令周必大参与草拟诏书,专门论述了供奉灵位、侍奉太子之事。事后,任命周必大为左丞相、许国公,留正拜为右丞相。同月,孝宗身着吉服前往紫宸殿。周必大奏道:“陛下传位给皇子,再观盛典,流芳千古。看来从今后不能每天侍奉陛下了。”于是哽噎无法说下去,孝宗也流泪说:“只有靠你们协助新君。”

宋光宗即位后,询问当今的急务,周必大奏称为用人、求言二件事。同年三月,周必大拜官少保、益国公。李巘草拟了二相制度,大家对此贬褒不一,孝宗召来李巘,命他用麻纸另拟文书,不久把李巘贬到地方任职。周必大请求离朝。

司业何澹最初为周必大所器重,但他担任学官,许久未迁官。后经右丞相留正举荐方才升迁,他因而怀恨于周必大,于是借谏官之职予弹劾,致使周必大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之职任潭州判官。何澹对周必大的谴责不停,再使其以少保充任醴泉观使。其后改判隆兴府,但他未赴任,又拜观文殿学士、潭州判官,恢复大观文殿学士之职。周必大被所举官吏受贿败露之事牵连,降封荥阳郡公,后又复封益国公,改任隆兴判官,他辞去此职,获拜醴泉观使。

伪学罪首

主词条:庆元党禁

宋宁宗即位,令大臣直言朝政得失,周必大首陈四事:至孝、敬天、崇俭、久任。

庆元元年(1195年),周必大三次上表引退,宁宗命其以少傅、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

庆元六年(1200年),平民吕祖泰上书请求诛杀韩侂胄、驱逐陈自强,由周必大接替任职。次年,韩侂胄的党羽、御史施康年便以此为借口,弹劾周必大首先为诡诈之徒唱赞歌,又私植党派,为伪学(理学)罪首,遭降职为少保。在“庆元党禁”中,周必大与赵汝愚、留正被指责为罪魁祸首。

嘉泰二年(1202年),周必大复任少傅。

周必大是怎么死的

嘉泰四年(1204年)十月一日(10月25日),周必大卒于家中,享年七十九岁。宁宗闻讯后惊愕悲悼,追赠太师,为其辍朝两日,赐银千两、绢千疋。

开禧三年(1207年),宁宗赐周必大谥号“文忠”。

嘉定元年(1208年)十一月,宁宗命楼钥为周必大撰碑铭,并御书“忠文耆德之碑”六字赐予周必大家。

 
标签: 政治家 宋朝 南宋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吴三桂难成大事 三次被骗不具政治家素质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公元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在统御天下十七年之后,自缢身亡。同一天,闯王李自成进入北京。第二天,从关外赶来护驾勤王的吴三桂走到山海关之时,得知北京“沦陷”的消息,他便在山海关驻扎下来。他知道,崇祯时代已然是过
  • 北宋政治家寇凖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寇凖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
  •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子产是如何改革的
    子产,名叫公孙侨,字子产又字子美,是郑穆公的孙子,郑国公子发的儿子,春秋时期郑国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郑人。出生年月不详,据记载他死于公元前522年。他是春秋后期非常有名的政治家,他官职做到了郑国卿,相当于丞相。子产青年时就表现出远见卓识。郑
  • 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纪晓岚到底有几个孩子
    古代人的心中便是根深蒂固一种思想观念,便是“多子多福”。从古至今,但凡是达官贵人们的子女都是颇多的,不能说每个人都是子女成林、子孙成荫的,但大多古人的子女都不再少数。那么纪晓岚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又有多少个孩子呢?根据清史以
  • 左中棠简介 晚清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左中棠生平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年时屡试不第,后转而留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因
  • 胡铨简介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名臣胡铨生平
    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南宋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名臣,庐陵“五忠一节”之一。胡铨生于国家多事之秋,建炎二年(1128)中进士,授抚州军事判官。绍兴五年(1135),升任枢
  • 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多尔衮的福晋究竟有几个?
    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
  • 揭秘为什么说诸葛亮只是很厉害的政治家?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
  • 唐朝历史上真实狄仁杰 不是神探只是一个政治家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往往就和“神探”联系到一起。这,就是狄仁杰。狄仁杰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曾经两度出任宰相一职。在武则天一朝,狄仁杰竭尽全力为武则天服务,但也不遗余力促成武周王朝回归大唐。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
  • 北宋政治家章惇的发明 章惇的发明贡献有哪些
    章惇(1035年—1105年),字子厚,号大涤翁,汉族,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改革家、书法家、诗人。嘉祐二年(1057年),章惇进士及第,历商洛县令、雄武军节度推官、著作佐郎等职,政绩显著。章惇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