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他展现了真实的晚清 也为后世提供借鉴

   2020-09-14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晚清能够在列强入侵时出现“同治中兴”局面,不得不说是精英政治的结果,其中的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若有人因为他们的一些失败而厌恶他们,我不得不用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来回答他们:“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

晚清能够在列强入侵时出现“同治中兴”局面,不得不说是精英政治的结果,其中的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若有人因为他们的一些失败而厌恶他们,我不得不用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来回答他们:“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评价一个人,若只从道德角度去评价,只能评价一个人是否是君子。也就是李鸿章所讲的“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那一类人,虽然这类人比卖国贼好一点,但于家于国一点作用也不起。最多只是在国家危难之时,多增一具尸体。真正的能臣都应该以实干为主。把权利作为公器,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另外,评价一个人,也要把他放到大环境中去比较,在同样的环境下,推己及人,才能得出最公正的评价。

在《李鸿章政改笔记》中,作者以李鸿章本人口叙的方式,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作为一份政改笔记,书中自然展现出了李鸿章对许多事物的认知,但我则着重观察了李鸿章对于“臣”、及“日本与甲午海战”这几方面的叙述。

看到了“臣”,我们自然就想起了官,也想起了中国几千年的“官本位”体制,有人认为这是儒家留下的糟粕,我却不以为然,孔子创下儒家学说的初衷就是为了达到“仁治天下”,孔子强调:“学而优则仕”,其目的只是为了建立贤者治天下的体系,也就是已逝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强调的精英政治,可以说李光耀总理是把儒家学说发挥最大作用的政治家。然而儒家学说几千年传承下来,却越走越窄,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这其中的缘由无非是儒家学说沿袭成为一种为统治者服务的学说。直到现在才散发其该有的光辉。因此,“官本位”并不是儒家遗留的糟粕,它只是几千年官场腐败,不正之风留下的副产品。本身就已经违背孔子初衷,怎么可以把罪责怪到他老人家的学说上。在这本书中,李鸿章的叙述更是把“臣”解析的非常透彻,李鸿章把“臣”分为六种,分别为权臣与懦臣,忠臣与奸臣,能臣与庸臣,他划分的标准为,权与懦基于影响力,忠与奸基于道德,能与庸基于执行能力。

李鸿章是一位实干家,所以毫不避讳别人说他是一名权臣,因为他至少不是懦臣,也不是一些清谈之臣,他认为,权利乃是公器,无权你更是妄谈实现抱负。他也是一名能臣,一辈子倾其所有为洋务运动与海防,晚年垂暮之时更是离乡遍访欧洲各国。另外,李中堂在提到“官本位”时也说到:“当今之世,官场败坏,做官俨然成为渔利之代名词,拼命做官,便似乎等同于钻营投机。”从中,我们或许可以觉察到人们为何对官场趋之若鹜,只是因为腐败盛行,若官场不正之风一直流行,那么“官本位”就会一直存在。国家也就失去了精英政治的效果,只会浪费行政资源,降低办事效率。

此外,李中堂一直痛恨清谈误国,不仅因为翁同龢对于他掣肘,更是因为李中堂认为清谈者常会漫天阔论,叫嚣着,指责者执行者,而自己要么要么做一些小资情调的事情,不务实事。要么什么也不懂,满脑子只有激进,就以李中堂签订《马关条约》伪劣,骂他为卖国者的不在少数,甚至在日本时遭到了刺杀,李鸿章在遇刺后,曾怨为何不能一枪毙命,死矣,则名得以保全,现在却仍要忍辱负重,梁启超在面对这个事件时曾说“当此之际,虽有苏张之辩,无所用其谋,虽有愤膺 之力,无所用其力。舍卑词乞怜之外,更有何术?”然而,一群清谈者,在甲午战争时无能为力,却在此满嘴虚言,其中可悲之处,也许只有李中堂自己知道,这也许也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正如上天美军舰进入中国南海,满网都是喷子在喧嚣,他们不考虑利弊得失,只图个人一时痛快,完全不顾中国其他数亿人,直到昨天才看到一篇理性的评论即《南海各方舆论通病》。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曾提出“语言腐败”一说,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语言腐败,但它绝对是激进民族主义。

另外,李鸿章也是近代对日本了解的非常深的一个人,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军时就曾说:“如吾中华有以自立,日本将附丽于我,窥伺西人之短长;如吾中华无以自强,日本将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日本之崛起,绝不在我之掌控之中,吾所能做,无非因势利导,谋吾之自强,不自强则必受其噬。”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李中堂的远见。在甲午海战之前,李中堂就常常上书朝廷:“日本阴有大志,宜阳与之结好,阴为只备,整顿海防,”然朝廷并未采纳一言,人们常说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那么李中堂可以说是睁眼看日本第一人。对于日本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李鸿章他老人家的一句话:“卧榻之侧,已有劲敌酣睡,唯有自强二字。”如今,虽时代变迁,但民族性不宜改,且不可不记。

李鸿章所说的话虽属晚清,但仍有现代社会状况的影子,可能历史还是有一种相似性,但李鸿章的观点是可以借鉴的,他不仅展现了一个真实晚清,也为现代的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

 
标签: 李鸿章 清朝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北洋水师 李鸿章为讨好慈禧曾在颐和园演练
    1889年,朝廷命令李鸿章将部分北洋水师官兵和水师学堂新毕业的学员共计三千多人调来昆明湖,将“湖水浅”的昆明湖当成“汪洋大海”,用小火轮作“战舰”在湖面驶来驶去莫道昆明池水浅,原来是为练海军慈禧挪用巨额海军军费为自己修建颐和园并兴建“三海工
  • 李鸿章面对的另一场战争 清廷内部的和战之争
    清廷内部对这场战争的“战”“和”选择之战,看似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外抗日本,内战“清流”,但剥除这种戏剧性的外壳,其内里,是这个国家现代化转型之艰难。两场战争,李鸿章都输了,既输给日本人,也输给了主战派。以一人敌一国。这大概是对李鸿章
    12-31 李鸿章
  • “吸烟仪式”上李鸿章的举动让俄国总理震撼
    1896年5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了一个声势浩大且隆重无比的加冕典礼。李鸿章曾被派前往庆祝。但是李鸿章在加冕典礼的两个星期就因为中东铁路的事情抵达了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尼古拉二世特意授命其总理大臣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全程接待。这是俄国史无前
  • 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原因 李鸿章用人唯亲
    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北洋大臣李鸿章负有最直接的领导责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李鸿章提拔重用了两个平庸无能的安徽籍将帅——海军统帅丁汝昌、陆军统帅叶志超,由此一来不仅毁掉了丁汝昌、叶志超两人,而且最终导致了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事中的全盘惨败
    12-30 李鸿章
  • 女作家张爱玲和李鸿章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1896年,正值清朝内忧外患的时候,张爱玲母亲黄逸梵在一个豪门大家庭中出生了。刚刚出生之时,她的名字叫黄素琼。他是清代黄宗炎的女儿,她的爷爷是清代长江七省的水师提督,也是当时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副手。所以说,黄逸梵的家庭背景在当时也是不容小觑的
  • 历史解密:李鸿章为保政治地位甘做“两面派”
    清末的官场形式十分复杂,各种力量之间的斗争互相交织在一起。怎样在政治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李鸿章来说,是成败存亡的关键。甲午战争失败,李鸿章因为丧权误国,遭到满朝文武和全国百姓的唾弃,威望一落千丈。就连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对其疏远。为了起死回
    12-29 李鸿章
  • 清朝末年重臣李鸿章访美的原因是什么
    李鸿章一生多与外国人打交道,但是引起国内外轰动的还是1896年8月底的那次访美。当时的李鸿章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为了宣传他的洋务运动,为了能使大清的国力昌盛,也为了保护中国人在国外的利益,他访问了美国。当时李鸿章出访美国举国关注,国际上也
  • 李鸿章:唯一有能耐可以和世界列强争长短的人
    其实李鸿章与左宗棠皆是大清中兴的英雄,只不过时势造就了他们的无奈,不然这二位作为绝对不止如此。清廷建立近二百年时,已是没有了开国时代那般的锐气,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加上落后的政治制度与落后的经济模式,已是难以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大潮下与西方列强角
  • 李鸿章日本签订《辛丑条约》时有着怎样的无奈
    1894年8月1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李鸿章被任命为清军的最高统帅。战争从一开始就朝着李鸿章最不愿看到的局面直转而下。那段时间,李鸿章不时地听到传来一个又一个晴天霹雳。这种莫名其妙的溃败方式,让李鸿章比谁都苦涩,比谁都委屈,也比谁都愤懑。他
    12-26 李鸿章
  • 李鸿章是不是真的很卖国?
    李鸿章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是晚清重臣。近代一些著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都是经由他代表大清国签订的。有些国家甚至还点名要求李鸿章去签订条约,因为别人去他们不放心,例如中日《马关条约》,那么李鸿章是不是真的一点都不爱国呢?李鸿章当时七十多了
    12-25 李鸿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