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是为弘扬文艺之所长

   2020-11-22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当然是为了拿起文艺的武器,唤醒国民,疗救国民精神上的创伤。最著名、最流行的观点是鲁迅受了幻灯片事件的剌激。事件的大致经过是:在日本仙台学医时一次课间放映了一部幻灯,描写的是在日俄战争中,中国人给俄国做

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当然是为了拿起文艺的武器,唤醒国民,疗救国民精神上的创伤。最著名、最流行的观点是鲁迅受了幻灯片事件的剌激。事件的大致经过是:在日本仙台学医时一次课间放映了一部幻灯,描写的是在日俄战争中,中国人给俄国做侦探被日军抓来处死的场面:绑在中间的人,体格强壮而神情麻木;围着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也同样是一些体格强壮而神情麻木的人们。

鲁迅后来在散文《藤野先生》中回忆道:“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务,是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也就是说鲁迅是为了用文艺来改变国民的精神才放弃学医的。这种说法固然不错,但是除了这个原因,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在影响着鲁迅?

我们先从鲁迅到仙台学医的经历说起,此前鲁迅没有接触过医学,至少是对西医一无所知。在此前的少年经历中,为治父病,他和中医打过多年的交道,深受其害,并由此对中医始终抱着深恶痛绝的反对态度。当初他不是为了学医而留学,而是为了留学而学医。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一是有准备有目的地去求学,一是为了留在国外学习一种知识技能。至少可以这么说,当初鲁迅到日本还没有抱定要学医的决心。

鲁迅选择了地处偏僻的仙台医专,他是当时学校中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一书中说,“但是他却特地去挑选了远在日本东北的仙台医专,……还没有留学生入学,这是他看中了那里的唯一理由。”至于他选择学医的原因,他自己解释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呐喊;自序》)

从一个异国的学生角度,鲁迅在仙台感到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藤野先生。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回忆道:“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藤野先生在辗转听说鲁迅过世的消息后,写过一篇《谨忆周树人君》的文章,请看藤野眼中的鲁迅:

“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概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在我的记忆中周君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周君在仙台医专学校总共只学习了一年,以后就看不到他了。现在回忆起来好像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支那人骂为‘梳辫子和尚’,有说支那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专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

请注意这里面的几个关键词:鲁迅“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学习上大概很吃力”,“只有周君一个支那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不是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笔记有“漏记、记错的地方”,同学“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最主要的是这样一句话:“现在回忆起来好像当初周君学医就不是他内心的真正目标。”

我们再来看看鲁迅当年的学习成绩。

鲁迅当年的同班同学小林茂雄,保存了一份鲁迅在1905年春季升级考试的“成绩报告单”,7门功课平均分65.5,在全班142人中名列第68名(见周启明著《鲁迅的青年时代》)。客观地讲,在一百多名同学中名列中等,应该说成绩还是不错的。如果换了一个混文凭的学生,这种中等成绩完全可以说得过去,但是作为心高气盛、志向远大的鲁迅能接受吗?他肯定付出的比别人多得多,日语还不很流畅,年龄相对较大,但是成绩平平,在一所二流学校得到二流成绩,这不能不让鲁迅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医学是他最感兴趣的吗?是他最擅长的吗?学医是最有出路的吗?放弃学医而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文艺,这是最明智的选择。学医无望是他决定弃医从文的直接诱因。

即使上面的这种成绩,仍然引起一些心胸狭窄、有民族优越感的日本同学的嫉妒。他们翻检他的笔记、写匿名信,语含讥讽,怀疑鲁迅的成绩是因为藤野漏题给他,在这种环境中,鲁迅自然愤恨难忍,他说:“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对环境的不适应是他放弃学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对鲁迅来说,及时调整专业,发挥所长,舍医学之短,扬文艺之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弃医从文,是再好不过的选择。这种选择有当时当地自身客观的现实原因,不仅仅单纯是为了实现文艺救国的理想。

 
标签: 鲁迅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萧伯纳和鲁迅 萧伯纳是哪个国家的是剧作家
    萧伯纳是英国的戏剧作家,鲁迅是中国的文学家、思想家。1933年的时候,时年77岁的萧伯纳做了一次远东执行,来到了中国,见到了鲁迅。那么萧伯纳和鲁迅之间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呢?鲁迅、萧伯纳、蔡元培合照图片萧伯纳到达上海吴淞口是在1933年2月1
    12-31 鲁迅作家
  • 鲁迅为什么烦国学?保护国粹不应该带有别的属性
    从清朝末年,直到现在,常常听人说“保存国粹”这一句话。前清末年说这话的人,大约有两种:一是爱国志士,一是出洋游历的大官。他们在这题目的背后,各各藏着别的意思。志士说保存国粹,是光复旧物的意思;大官说保存国粹,是教留学生不要去剪辫子的意思。现
    12-30 鲁迅
  • 鲁迅病入膏肓还惦记的一个女人竟然是她
    鲁迅在病入膏肓时还惦记着她的瘦,他帮助过许多年轻人,男男女女数不清,而关心到宠爱的地步的,也只有她。萧红是以一个小女人的样子出入鲁宅的,在这里,她可以没有过去。在这里,她可以选择记忆,她只需记得祖父的后花园里面的花儿草儿虫儿鸟儿。如果可以,
    12-30 鲁迅
  • 解密:中外文坛名家对鲁迅的评价为何褒贬不一?
    韩国文学评论家金良守先生说:“鲁迅是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世人都成了王朔不好,但都成了鲁迅也不好——那会引发地震!”王蒙随后又说:“我们的作家都像鲁迅一样就太好了么?完全不见得。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如果有
    12-25 鲁迅
  • 从鲁迅的收入看三十年代民国著名文人的生活状况
    鲁迅的日记很详细地记录着他的经济活动,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有详细记录,陈明川先生在他所著的《文化人与钱》一书中,把鲁迅八千多天的日记进行了整理,从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下鲁迅的收入情况。鲁迅一九一二年五月随南京临时政府北上北京时,他的月薪为六十
    12-25 民国鲁迅
  • 鲁迅简介 文学大家鲁迅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12-23 鲁迅
  • 民国“神童”轶事 鲁迅的墓碑由其子周海婴书写
    竺可桢3岁时与父亲上镇;父亲教他念各家店铺招牌上的字,回来时他竟都能记住。马一浮5岁能背诵《唐诗三百首》。家中聘请某举人为师,教了两年,因无可再教,自告辞职。谢冰莹(非谢婉莹)5岁就阅读《唐诗三百首》、《随园女弟子诗集》和《史记》。舒新城1
  • 鲁迅兄弟之争:周作人坚持认为鲁迅偷看其妻洗澡
    自1960—1966年辞世前,周作人给未曾谋面的香港朋友鲍耀明写了402封信,它们成了研究周作人晚年的思想、观点、情趣以及社会交往的重要的第一手资料。鲍耀明致周作人的339封信,对研究晚年周作人也至关重要。鲁迅崇拜之争1962年5月8日,鲍
    12-17 洗澡鲁迅
  • 鲁迅学习外语之道 须每日不放下 强调要硬看
    全国高考将在2017年执行高考新方案,英语不再参加统一高考,为什么学外语怎样学再度引发人们的思考,鲁迅先生的外语观和学习方法对我们仍然有借鉴意义。鲁迅先生年轻时曾留学日本,对日语十分精通,他还懂得德文,也懂些英文。老版的《鲁迅全集》20卷本
    12-16 鲁迅
  • 历史解秘 鲁迅真的在《二十一条》上签字了吗?
    各位稍微读过几年书的,想必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二十一条》都不陌生了,它是直接酿成“五四”学生运动,使中国由近代史进入现代史的标志性事件。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强加给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具体包括21个条款,企图把整个中国的领土、政
    12-15 鲁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