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是哪个朝代的 对后人的影响

   2020-12-11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2012-11-1009:19网友采纳魏征是唐朝有名的谏臣与唐太宗被誉为是明君贤臣的代表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汉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2012-11-1009:19网友采纳

魏征是唐朝有名的谏臣

与唐太宗被誉为是明君贤臣的代表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汉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历史功绩极言直谏

偃革兴文

兼听广纳

知人善任

居安思危

魏徵是唐初卓越的政治家,他刚正不阿,素以有胆有识、犯颜直谏而著称,辅弼唐太宗拨乱反正,以成贞观之治。太宗曾说:“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徵,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史家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说他“身正而心劲,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幸,中不移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这并非是谀美之辞。魏徵的名字与贞观之治将同垂于青史。

李世民与魏征缔造了“贞观之治”,对后人来说,当然是一面可以“知兴替”、“知得失”的镜子,十分值得借鉴。而魏征在进谏时所用的语言、所作的推断、所发挥的理论都成了中国人文精神的优秀遗产。宋、元、明、清以来,有抱负的政治家,无论处于任何地位,都奉为圭臬而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

尤其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水能载舟、水能覆舟”以及关于“草创”、“守成”之难易等等,历代有所为的帝王、君臣均作为经典而认真记取,并反复研讨,咸均能适用而得到显著的成效。

魏征进谏的奏疏,也被编成《魏郑公谏录》而传世,《贞观政要》《旧唐书》《新唐书》均有转引。据说,宋仁宗朝的包拯主要是受了魏征的影响,所以也经常向宋仁宗赵祯进谏。其他名臣进谏也都直接或间接受了魏征的影响。魏征进谏的文风朴质,说理透彻,层次分明,也都是富于力量的好文章,这又深深影响了宋代陆贽等人的文风,影响可谓远深之至了。

 
标签: 魏征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唐太宗推倒魏征碑 神话的破灭
    一个是从谏如流的明君,一个是耿介直言的忠臣,唐太宗与魏征不仅成就了彼此的政治美名,也铸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君臣佳话。然而生前君臣无隙,身后却反目成仇——唐太宗为何推倒他亲手撰写的魏征碑?在这段君臣佳话的流传中,又有着哪些偏离历史真实的记载呢?
  • 唐太宗为何为魏征墓碑撰文后又推倒墓碑?
    魏征与唐太宗两人之间曾有一段问答。太宗说:我说什么,你只管当时答应,下来有机会再另外陈述意见,难道不行吗?魏征答:“从前舜告诫群臣说:‘你们不要当面顺从我,退下后又有话说。’如果臣当面顺从又另找机会陈述意见,这就是‘退下后又有话说’,难道是
  • 揭秘一代名臣魏征做过的最不靠谱的是什么事?
    苦孩子魏征这一辈子不容易,瞧瞧他都给多少人当过高级打工仔,先是给反动派大隋朝当过御用文人,再给李密当过文字秘书,后来又给太子李建成当过参谋长,最后总算是遇到了赏识并器重他的太宗李世民,这个魏征最大的贡献是他不经意间,在历史上成就了最早的领袖
    12-23 名臣魏征
  • 魏征直言不讳传颂古今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优秀皇帝,心胸广大,治国有方,开创了贞观之治。魏征是当时唐太宗最为信任的臣子,他非常勇敢,不管别人的想法,只坚持他自己的想法,有跟别人不一样的意见时,他也是很大胆的把自己心里所想说出来,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两个人
  • 一世君臣?魏征死后唐太宗做好多对不起他的事
    魏征,名臣啊,大家都认识,历史书里讲得很清楚。名臣还要遇明主,若碰到个昏君,大概是成为了名臣的。因此,李世民与魏征便成了一对千古君臣,他们的事迹,至今还被传颂。记得上课时有讲,一次,太宗盛怒入后宫,长孙皇后忙问何故。太宗说我一定要杀了那乡巴
  • 揭秘李世民为何亲手砸魏征墓碑?
    魏徽魏征魏征魏徵是同一个人名 ,魏征是唐代的谏官,官至宰相。徵是征的繁体,现代多数称为魏征,只有在古文或比较正式的古体文书上还沿用魏徵。魏征游戏图徵字发音和征一样,但是也读zhi,古时五个音符里的一个,作音符字义时不能简化。出现魏征魏徵,这
  • 第一诤臣魏征 自己不想做忠臣
    在中国历史上,有资格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皇帝肯定不多,就算能找出几个,大半也都有争议。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共识最多、争议最少的,那恐怕就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了。但是,即便李世民能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也并不表明他就是完美无瑕的。无论李世民如何天赋异
    12-11 魏征忠臣
  • 揭开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背后隐藏的真相是什么
    贞观元年,魏征被告培植党羽,提拔亲信,后经调查属于诬告。唐太宗有点不好意思,便辗转表达了对魏征的歉意。魏征遂乘机抛出了他的高见。他说,请皇上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而让我做一个良臣。唐太宗没听明白,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说,此二者有区别吗?魏
  • 大唐第一忠臣魏征死后李世民为何砸了魏征的墓碑
    魏征和李世民的关系,不用我多说什么,我只想说,其真实魏征死后,唐太宗曾做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砸掉魏征的墓碑。谁都晓得:唐太宗和魏征,不断被看作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分,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逝世的时分,唐太宗
  • 魏征为什么和唐太宗说只做良臣不愿做忠臣?
    在众多的中国皇帝中,有作为的不少,但在其统治的各个方面都能有所建材,发挥出超群智慧者并不多。唐太宗李世民正是这个“不多”中的佼佼者,他之所以能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生平时代,由天下大乱走向天下大治,这与他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唐太宗曾有一个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