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游西湖大骂康有为:骂完发现康就在身边

   2020-03-17 360常识网0
核心提示:鲁迅日记里过中秋首先说的是鲁迅先生,他对中秋是情有独钟的,从1912年至1936年间的日记中,每年都有中秋的记述。1912年的中秋,鲁迅正独自客居北京,他在日记中写道:“阴历中秋也……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一股

鲁迅日记里过中秋

首先说的是鲁迅先生,他对中秋是情有独钟的,从1912年至1936年间的日记中,每年都有中秋的记述。

1912年的中秋,鲁迅正独自客居北京,他在日记中写道:“阴历中秋也……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一股怀乡思亲之情跃然纸上。

不能与家人共享天伦,鲁迅只好与朋友欢聚。1917年中秋,鲁迅在京城绍兴会馆与友人聚,当天的日记写道:“烹鹜沽酒作夕餐,玄同饭后去。月色极佳……”这个中秋月,自然令鲁迅神往。

1931年中秋节,鲁迅在日记中写道:“旧历中秋也,月色甚佳,遂同广平访蕴如及三弟,谈至十一时方归……”鲁迅与夫人在中秋之夜走亲访友,兴致盎然。

1934年中秋节,鲁迅发表在《中华日报·动向》上的《中秋二愿》披露了自己的两个心愿:一、从此不再胡乱和别人攀亲;二、从此眼光离开脐下三寸。这是对当时文坛用“性”做“卖点”的恶俗的严厉鞭挞。

1936年中秋节,鲁迅的病情很重了。当天他抱病校对完《海上述林》的书稿后,又写信、撰文,还接待了不少来客……这也是他过的最后一个中秋节,虽然他已不能再饮酒,但他见到中秋一轮皎洁明月时,仍是蕴含着笑意。

丰子恺梦中的中秋

1947年9月18日,上海的《自由谈》杂志第10卷第4、第5期合刊刊出了“关于上海特辑”。黎烈文、赵景深、许钦文、魏金枝、丰子恺、施蛰存、徐仲年、胡山源、戴望舒、鲁莽、陆丹林、孔另境、钱君匋等十多位知名作家为之撰文。与其他作者大都具体描绘过去和当时上海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不同,现代著名作家、画家丰子恺专为“特辑”写了一篇《上海中秋之夜》,只有三百余字,写的是他“有一年”在上海过中秋时所做的一个奇特的“梦”。“梦”中的丰子恺戴着“一副眼镜”,见到上海“各种各样的人各自过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此文短小别致,看似随手拈来,其实意味深长,全文如下:

记得有一年,我在上海过中秋。晚饭后,皓月当空。我同几个朋友到马路上去散步,看见了上海中秋之夜的形形色色,然后回家。我将就睡的时候,忽然有一个人推门进来。他送我一副眼镜,就出去了。我戴上这副眼镜,一看,就像照着一种X光,眼前一切窗门板壁,都变成透明,同玻璃一样,邻家的人的情状我都看见了。我高兴得很,就戴了这副眼镜,再到马路上去跑。这回所见,与前大异;一切墙壁,地板,都没有了;但见各种各样的人各自过着各种各样的生活。可惊,可叹,可怜,可恨,可耻,可鄙……也有可歌,可羡,可敬的。我跑遍了上海的马路,所见太多,兴奋之极,倒在马路旁边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却是身在床中。原来是做一个梦。

三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作

徐志摩西湖度中秋

1925年9月25日是中秋,当晚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与堂弟徐绎义一同去游西湖,当时月亮只是若隐若现地浮在湖面上,他们在湖上玩得很开心。晚上9点左右,月亮终于从云阵里奋战了出来,满身挂着胜利的霞彩。

徐志摩站在白堤上看月望湖,月有三大圈的彩晕,应是月华。月亮出不久就被乌云吞没了。兴高采烈的徐志摩和堂弟雇了一条船,一直向湖心进发。等湖上玩够了,再上岸买栗子和莲子吃;坐在九曲桥上谈天,讲起湖上的对联,还骂了康有为一顿。据说,后来徐志摩在桥上发现有三个人坐着谈话,几上放有茶碗。徐志摩正想说他们倒有意思时,忽然觉得那位老翁涩重的语音听来很熟,定睛一看,竟然是康有为!这个中秋节,徐志摩在西湖竟撞上了他大骂的康有为,也算是三生有幸了!

周作人记家乡的中秋祀月

现代著名作家周作人,对家乡绍兴的祀月风俗,记忆尤深,他在《儿童杂事诗》中有一首《中秋》诗写道:“红烛高香供月华,如盘月饼配南瓜。虽然惯吃红绫饼,却爱神前素夹沙。”诗中记载了江浙一带中秋的风俗。他在诗后自注:“中秋夜祀月以素月饼,大者径尺许,与木盘等大。红绫饼也是一种精美的点心。”这种素月饼四两起步,最大的有十斤重,配上水果四色和南瓜、西瓜、北瓜(西葫芦)放在供桌上,旁边烧着一对小至一两、大至一斤的红烛,孩儿们挨个磕头,直到烛残月西而罢。祭祀完毕,一家人切月饼为若干块,分饷男女大小,仆工佣妇也有份。这就是绍兴中秋祀月的风俗。

周作人还在《药堂语录·中秋的月亮》中说:“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当地还有一个中秋月的传说,相信月中有裟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即所谓月华。这个美丽的传说,给中秋的月亮又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标签: 康有为 徐志摩
反对 0举报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爱美生活网(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提供相关证明等材料并与我们留言联系,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

  • 康有为简介怎么死的 康有为简介与死因是怎样的
    康有为简介怎么死的 康有为简介与死因是怎样的
    1、康有为在青岛的一场宴席上猝死,死因是食物中毒。死后被葬在李沧区李村枣儿山,这是他生前为自己选的墓地,由于康有为生前率领梁启超开展了公车上书运动,反对光绪皇帝答应签订条约,死后却遭人挖坟,仅存头骨。他的墓地苍松翠柏看起来很气派,两侧的石栏
  • 历史的误读:康有为公车上书只是动议没有实施
    北京宣南地区还完整保存着我们古老首都的最后一片胡同,其中就有一座"松筠庵"。这座小四合院外表毫不起眼,和许多北京城区的小院一样"私搭乱建"现象严重,被塞进了许多住户。由于松筠庵在中国历史上名声显赫,所以好奇者从未间断脚步。院子的居民时常需要
    12-22 康有为
  • 揭秘康有为的千面人生:瑞典买岛 北极溜达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以“公车上书”力陈维新成名,1898年6月19日,康有为获光绪帝召见,随后开始维新变法,戊戌变法仅维持百日便告失败,康有为逃入日本,开始了海外之旅。康有为脸谱之一:死里逃生的美食家康有为,原名康祖诒,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
    12-10 康有为
  • 康有为故居 康有为一生与青岛的奇缘
    康有为故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村委苏村村。1858年3月19日,康有为诞生于此,至康有为出生时康氏家族已在此居住了五代人,康有为称之为“百年旧宅”。康有为青岛故居,位于青岛市南区福山支路5号,始建于1899年,三层德式砖木结构
    12-10 康有为
  • 围园劫后密谋 康有为梁启超计划劫持慈禧太后
    “百日维新”失败之后,清政府指责康有为犯有“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的罪名,并加以通缉追捕。那么,是康有为确实策划过“围园劫后”密谋,还是清廷事后的诬陷?至今令研究者费解。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百日维新”,以光绪皇帝被囚禁南海瀛台完全
  • 康有为提倡一夫一妻制 为何自己有六位太太?
    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以发动康梁变法而著称。他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可自己却妻妾成群,且处处留情,被称为“风流圣人”。康认为这与自己主张的自由婚姻并不违背,他在《大同书》中曾写道“太平大同之世,凡有色
    12-08 康有为
  • 揭秘康有为的妻妾们 四太太竟与自己儿子偷情
    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以发动康梁变法而著称。他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可自己却妻妾成群,且处处留情,被称为“风流圣人”。康认为这与自己主张的自由婚姻并不违背,他在《大同书》中曾写道“太平大同之世,凡有色
  • 康有为海外流亡16年:为何能住豪华酒店吃大餐
    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躲避追捕逃出北京城,自此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海外流亡生涯。16年间,康有为效“耐苦不死之神农遍尝百草”,四渡太平洋,九涉大西洋,八经印度洋,泛舟北冰洋七日,先后游历英、法、意、日、美、加拿
    12-03 康有为
  • 康有为生平简介 康有为因为什么手术导致死亡的
    康有为一生中几遭清政府缉杀,数次流亡异域,中学西学在他思想内激荡,因此他身上折射出诸多矛盾,往往言行不一。比如,他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可是自己却妻妾成群,且处处留情。1907年,49岁的康有为在美国西部的非士那(FRESNO),结识了
    12-02 康有为
  • 康有为后代 康有为的子女后人为何大都在海外?
    康同璧,女,字文佩,号华鬘,广东南海人,1886年2月生。康有为次女。早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入哈佛大学及加林甫大学,毕业后回国。历任万国妇女会副会长、山东道德会长、中国妇女会会长。曾在傅作义召开的华北七省参议会上被推为代表,与人民解放军商谈和
    11-29 康有为
点击排行